早稻品種翻秋種植生育特性及栽培技術
佚名
作者:張金玲 周強 涂軍明 王歡 梅凱華 高正剛 呂瑞玲
摘要闡述了鄂東地區早稻品種翻秋種植的生育特性,并介紹了其豐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早稻品種;翻秋種植;生育特性;栽培技術 鄂東地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通稱為梅雨季節。此時,雙季晚稻播種不久,一季稻正值禾苗時期,連續暴雨極易致使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稻田禾苗毀壞。由于季節矛盾,補種雙季晚稻及一季稻,均不能保證安全齊穗。水稻是喜溫作物,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其生長發育加快,反之隨溫度的降低發育進程放慢。早稻品種大都對溫度反映敏感,高溫能促使生育期轉換,提早抽穗[1]。依據早稻品種其特性及黃岡市農業科學院長期早稻育種翻秋加代經驗,筆者2009年在梅家墩實驗基地旁吳家大塆村1 hm2低洼稻田用雜交早稻中優53組合,于7月8日翻秋補種,獲得7 024.5 kg/hm2的收成?,F將早稻品種翻秋種植生育特性及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早稻品種翻秋種植的生育特性 1.1基本營養期縮短,生殖生長期延長 早稻品種正季種植,播種至成熟經歷由低溫至高溫生長過程,在營養生長階段,氣溫較低,光照強度弱,禾苗光合作用差,生長緩慢,一般早稻中遲熟品種需90 d左右;生殖生長處于較高溫階段,光照強度較強,禾苗光合能力強,能量轉化速率快,加速了灌漿成熟速度。一般抽穗至成熟需28 d左右。翻秋種植處于由高溫到低溫生長過程,生殖生長所需時間明顯縮短,生殖生長明顯延長,全生育期較正季種植有所減少。 1.2出葉速度快,分裂出現早 秈稻種子發芽出苗最低溫度為12 ℃,早稻正季播種黃岡地區一般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 ℃的3月下旬作為早稻播種時期。在幼苗期采用尼龍保溫育秧,4月底移植,以利早晚雙季稻栽培三季作物均能獲得較高產量。正季育秧雖然采用了尼龍保溫育秧措施提高禾苗生長的環境溫度,但由于光照較弱且時間較短,夜間氣溫較低,尼龍降溫快,陰雨天也無法提升膜內溫度,禾苗光合作用弱,生長緩慢,在相同播種條件下,雜交早稻品種播187.5 kg/hm2,30 d秧齡,移栽考查,一般為5.7葉,帶蘗0.2個,移栽后一般7 d左右出現分蘗。而7月上旬翻秋種植氣溫適宜,光照充足,禾苗光合能力強,有機物質合成快,運輸暢,禾苗生長速度快,18 d秧齡移植時,一般4.5葉,帶蘗0.4個。由于苗齡短,扎根淺,易于拔秧插植,禾苗植傷小,移植后無明顯的坐蔸期,移植后3.5 d出現分蘗。 1.3經濟性狀結構相近 構成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由作物的有效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四要素組成。它們相互制約,互為補充,前三者受環境及栽培條件影響較大,而后者因遺傳力作用較強而較為穩定。水稻正季種植時,由于氣溫較低,光照較弱,為充分利用光能利用率,獲得單位面積較高產量,插植密度略大,從而單位面積內穗數多,穗粒數、穗實粒數較少;而翻秋種植,氣溫較高,勞動強度較大,故插植密度較正季小,單位面積內穗數較少,但因氣溫較高、光照強度強、植株光合作用強、營養物質運輸暢、幼穗發育營養物質豐富,從而穗大粒多。雖然正季與翻秋種植規格不同,但兩者結實率、千粒重及產量水平相近。 1.4堊白率、堊白度降低,外觀品質變好 晚季稻米比早季稻米堊白度小,透明度好,整米率高,總趨勢是品質變好[2]。趙國平等[3]研究認為優、劣質品種的晚選栽培都能提高透明度。試驗同樣表明,早稻品種翻秋種植,堊白率、堊白度均有降低,外觀品質明顯優于正季種植,食味也優于正季。早稻正季種植,灌漿至成熟正值高溫季節,晝夜溫差小,呼吸消耗大,光合作用下降;同時加速了葉片和枝梗的衰老,籽粒充實度較差。而翻秋種植,抽穗至成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溫度適宜,有利于光合物質的形成及運輸,為籽粒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物質,改善了稻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