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外交的新路徑:“人文外交”初探
金正昆 唐妮娜
[關鍵詞] “人文外交”;外交路徑;中國外交
[摘 要] 在當今世界,軟實力已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發展自身的軟實力,積極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徑。本文從分析“人文外交”的現實背景出發,考察了它的具體內涵、基本特征與主要創新,并且通過分析中國“人文外交”的實際開展探討了其相關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中國外交的活躍表現有目共睹。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與近期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將中國推到了世界外交舞臺的中心。目前,中國外交盡顯其人文特色,體現出了中國外交的成熟和自信。在奧運之后,中國提出了“人文外交”,并努力使之成為后奧運時代中國外交的一條新路徑。
一、“人文外交”的提出
2008年10月,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中央黨校所做的題為“奧運后的國際形勢與外交工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大力開展人文外交。積極擴大對外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合作和民間交流,進一步推進海外孔子學院和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加強同國外非政府組織、社會精英、智庫和專家學者的交流,廣交朋友,增進了解,消除誤解。通過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爭取國際社會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持。”[1]據考證,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的概念。
2009年3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一次中外記者會上,楊外長特別談到:在傳統的地理區域外交之外,中國需要更加重視具體領域的外交,如經濟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等。他同時指出:加強“人文外交”,是2009年中國外交的三大任務之一。
在新版《中國外交》白皮書里,則進一步明確:在2009年,中國將大力開展“人文外交”,積極擴大對外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合作和民間交流。[2]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文外交”的具體思路逐漸明晰,并且正在影響和指導著中國當前的外交實踐。
其實,在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中國領導人就曾多次提到要加強文化建設,積極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它對當前中國“人文外交”的提出,實際上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該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并明確要“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3](P36)要使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之際,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3](P21)并且要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的精神。[3](P46-47)在如此正式的文件中使用“親和力”這樣的柔性詞匯來描述對外關系,在我國國內尚屬首次,由此可見中國黨和政府在創新對外交流新思路、擴展外交新路徑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和高度重視。
美國《世界日報》曾評論說:中國外交的這些新的任務,具體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外交的新的要求,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重塑中國的國際形象”。[4]它實際上是中國打造世界強國的一種努力。
二、對“人文外交”的深度解讀
“人文外交”新路徑的提出和積極實踐,體現著當今中國外交主導者對目前時代主題和世界局勢的把握,也是在新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外交新舉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既是對中國傳統外交的新調整,也是對中國外交所面臨的新局面的積極應對。
首先,對“人文外交”提出的具體背景的解讀。
北京2008奧運會的籌備和成功舉辦,給中國外交帶來很多的啟示。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曾透露:在2008年初,有關方面就有了“人文外交”的概念,北京奧運會則使這一思路更清晰。
一方面,北京奧運會所倡導的“人文奧運”的理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西方人文精神的交融,重新喚起了中國人對本國傳統文化的審視。
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幾乎都是學習西方的歷史;從五四以來中國的新文化,幾乎都是在反傳統。而此次北京奧運會,卻提供了反思、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中國人通過“他者”反觀自身,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正逐漸得以恢復,而傳統文化正是“人文外交”的根基之所在。
另一方面,北京奧運會也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外交”。眾所周知:北京奧運會的籌辦并非一帆風順。2008年初的國內南方地區的冰雪災害、3月的西藏事件報道風波、5月的奧運圣火海外傳遞遭遇坎坷等等,令人難料。因為奧運對中國人的特殊意義,上述事件把所有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華僑的心前所未有聯結在了一起。中國人民與自己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這一時刻真正地體現了出來。有目共睹的是,中國人民成為這一年中國外交的堅強后盾。
如上所說,在“人文外交”具體思路的形成過程中,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是一個最直接的推動因素。但與此同時,也不可忽視中國外交理念與外交實踐的連續性、繼承性。
從理論上分析,“人文外交”可謂民間外交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所謂民間外交,是指國家間非政府主體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它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一個充滿智慧的創舉。它為融化中美、中日之間的冰峰,促進中美、中日外交關系的建立,推動當時世界格局的改變留下了深刻印記,也為新世紀的中國的“人文外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國際間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興趣,逐步從政治、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文化、思想領域。與此同步,中國人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出國留學、工作,與外國人進行各種直接的接觸。中國人民在睜眼看世界的同時,對國際事務和本國外交的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因此,昔日的民間外交亟需整合資源、拓寬領域,“人文外交”便是其順理成章的新的發展。
在考察“人文外交”的形成背景時,除關注其歷史因素、時代特征外,還應該看到來自其國內、國際的影響與壓力。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國內社會“凱歌式行進”的3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中,中國與世界一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4]個人的社會地位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個人價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認。目前,中國的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對中國外交的訴求有所增加,需要有了解的渠道、表達的機會和參與的平臺。近年來,一些與此相關的交流平臺日益活躍,逐漸形成了表達意見,交流思想的網絡,使得他們能夠“以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外交過程”。[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日的中國吸引著世界的眼光。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人宣示著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意識形態和外界對中國貧乏的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還存在多種質疑的聲音。在某些問題上,中國因此面臨著巨大的影響和壓力,如經濟領域的能源問題,政治領域的領土和國家統一問題,敏感的人權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都對中國外交提出了很多現實而具體的要求。
以上分析從不同角度表明,中國外交突破其傳統的思維定勢與行為定勢,拓展其更為廣闊的外交空間,已經成為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從而融入國際社會、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人文外交”;外交路徑;中國外交
[摘 要] 在當今世界,軟實力已成為世界各國展示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發展自身的軟實力,積極探索“人文外交”的新路徑。本文從分析“人文外交”的現實背景出發,考察了它的具體內涵、基本特征與主要創新,并且通過分析中國“人文外交”的實際開展探討了其相關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中國外交的活躍表現有目共睹。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與近期的國際金融危機,更是將中國推到了世界外交舞臺的中心。目前,中國外交盡顯其人文特色,體現出了中國外交的成熟和自信。在奧運之后,中國提出了“人文外交”,并努力使之成為后奧運時代中國外交的一條新路徑。
一、“人文外交”的提出
2008年10月,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中央黨校所做的題為“奧運后的國際形勢與外交工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大力開展人文外交。積極擴大對外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合作和民間交流,進一步推進海外孔子學院和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加強同國外非政府組織、社會精英、智庫和專家學者的交流,廣交朋友,增進了解,消除誤解。通過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爭取國際社會最廣泛的理解和支持。”[1]據考證,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提出“人文外交”的概念。
2009年3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一次中外記者會上,楊外長特別談到:在傳統的地理區域外交之外,中國需要更加重視具體領域的外交,如經濟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等等。他同時指出:加強“人文外交”,是2009年中國外交的三大任務之一。
在新版《中國外交》白皮書里,則進一步明確:在2009年,中國將大力開展“人文外交”,積極擴大對外文化、體育、旅游等領域合作和民間交流。[2]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人文外交”的具體思路逐漸明晰,并且正在影響和指導著中國當前的外交實踐。
其實,在200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中國領導人就曾多次提到要加強文化建設,積極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它對當前中國“人文外交”的提出,實際上產生了重要的指導意義。該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并明確要“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3](P36)要使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之際,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3](P21)并且要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的精神。[3](P46-47)在如此正式的文件中使用“親和力”這樣的柔性詞匯來描述對外關系,在我國國內尚屬首次,由此可見中國黨和政府在創新對外交流新思路、擴展外交新路徑等方面的良苦用心和高度重視。
美國《世界日報》曾評論說:中國外交的這些新的任務,具體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外交的新的要求,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重塑中國的國際形象”。[4]它實際上是中國打造世界強國的一種努力。
二、對“人文外交”的深度解讀
“人文外交”新路徑的提出和積極實踐,體現著當今中國外交主導者對目前時代主題和世界局勢的把握,也是在新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外交新舉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既是對中國傳統外交的新調整,也是對中國外交所面臨的新局面的積極應對。
首先,對“人文外交”提出的具體背景的解讀。
北京2008奧運會的籌備和成功舉辦,給中國外交帶來很多的啟示。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曾透露:在2008年初,有關方面就有了“人文外交”的概念,北京奧運會則使這一思路更清晰。
一方面,北京奧運會所倡導的“人文奧運”的理念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西方人文精神的交融,重新喚起了中國人對本國傳統文化的審視。
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幾乎都是學習西方的歷史;從五四以來中國的新文化,幾乎都是在反傳統。而此次北京奧運會,卻提供了反思、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中國人通過“他者”反觀自身,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正逐漸得以恢復,而傳統文化正是“人文外交”的根基之所在。
另一方面,北京奧運會也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外交”。眾所周知:北京奧運會的籌辦并非一帆風順。2008年初的國內南方地區的冰雪災害、3月的西藏事件報道風波、5月的奧運圣火海外傳遞遭遇坎坷等等,令人難料。因為奧運對中國人的特殊意義,上述事件把所有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華僑的心前所未有聯結在了一起。中國人民與自己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這一時刻真正地體現了出來。有目共睹的是,中國人民成為這一年中國外交的堅強后盾。
如上所說,在“人文外交”具體思路的形成過程中,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是一個最直接的推動因素。但與此同時,也不可忽視中國外交理念與外交實踐的連續性、繼承性。
從理論上分析,“人文外交”可謂民間外交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所謂民間外交,是指國家間非政府主體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它是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一個充滿智慧的創舉。它為融化中美、中日之間的冰峰,促進中美、中日外交關系的建立,推動當時世界格局的改變留下了深刻印記,也為新世紀的中國的“人文外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國際間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興趣,逐步從政治、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文化、思想領域。與此同步,中國人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出國留學、工作,與外國人進行各種直接的接觸。中國人民在睜眼看世界的同時,對國際事務和本國外交的關注度也在不斷上升。因此,昔日的民間外交亟需整合資源、拓寬領域,“人文外交”便是其順理成章的新的發展。
在考察“人文外交”的形成背景時,除關注其歷史因素、時代特征外,還應該看到來自其國內、國際的影響與壓力。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國內社會“凱歌式行進”的3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浪潮中,中國與世界一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4]個人的社會地位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個人價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認。目前,中國的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對中國外交的訴求有所增加,需要有了解的渠道、表達的機會和參與的平臺。近年來,一些與此相關的交流平臺日益活躍,逐漸形成了表達意見,交流思想的網絡,使得他們能夠“以間接而非直接的方式作用于外交過程”。[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今日的中國吸引著世界的眼光。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向世人宣示著中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意識形態和外界對中國貧乏的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還存在多種質疑的聲音。在某些問題上,中國因此面臨著巨大的影響和壓力,如經濟領域的能源問題,政治領域的領土和國家統一問題,敏感的人權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等等,都對中國外交提出了很多現實而具體的要求。
以上分析從不同角度表明,中國外交突破其傳統的思維定勢與行為定勢,拓展其更為廣闊的外交空間,已經成為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從而融入國際社會、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相比中俄之間成熟的“人文外交”機制,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還有很大的改善余地。近日,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率代表團訪美,希望借此機會把兩國的人文交流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中國主張:中美之間建立健全人文交流機制,同時實現人文交流官民并舉:在政府交流的同時,推動各種民間團體、教育和科研單位、企業、傳媒以及青年等社會各界在人文方面的交流。
中日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以來都是中日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日之間形式多樣的民間交流活動不斷涌現,如“中日旅游觀光年”、“中日體育交流文化年”、“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等。2008年5月,中日雙方還簽署了中日關于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
隨著近年中非之間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中非之間的”人文外交”得到了扎實的推進。2007年,中國文化部舉辦了“非洲文化人士訪問計劃”活動,為文化界人士了解對方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機會。2008年,大型中非文化交流活動“2008非洲文化聚焦”已在深圳市舉行。
中歐之間“人文外交”的最新進展,要首推2008年10月所舉行的第一屆中歐文化對話。當時,來自歐盟成員國的著名專家學者、文化中心和私人文化機構的代表以及部分外交官,同中國文化界的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其主辦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與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織計劃今后每年分別在歐盟和中國舉行這樣的文化對話,使之繼續發揮在雙邊人文交流方面的引領作用。
四、當前中國進一步開展“人文外交”的制約因素
以上的具體分析說明,中國的“人文外交”在其理論上與實踐中正在逐漸地發展。它同政治外交、經濟外交、軍事外交等等,一起構成了當前中國的總體外交。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人文外交”的具體地位還會不斷地上升。但同時也要看到,因為“人文外交”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屬性和思想內涵,以及它所承載著的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大使命,它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受到一些具體因素的制約:
其一,“人文外交”重視非官方的個人、民間組織的作用,而現實的狀況則是我國的民間組織發展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相比嚴重不足,民間組織的具體身份、地位、布局和規劃都有待規范;再者,即便是參與到外交過程中的個人和組織,其自身的修養、組織建設與能力的建設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其二,“人文外交”打開了世界看中國的另一扇窗戶,而窗戶里中國自身的發展才是人們真正所關注的對象。一位政治家曾經打過一個比方,現在的中國就像剛成年的孩子:經濟發展了,可以“自立”了,但“更要有自我改造和提高的內涵”。[9](P48)也就是說,中國還需要繼續發展,中國還需要各方面的進一步積累和修煉。唯有如此,中國才能依靠自己的魅力真正“自強”起來,才能真正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和尊重。總之,中國要解決其自身發展中的問題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其三,中國以往的對外交流工作,有其基于當時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其中既有體制因素,也有人的思想、觀念因素。必須意識到,如果不及時地進行理念更新與體制規范,中國的“人文外交”很容易走上“宣傳”的老路。即只講形式,不求實效;外表光鮮,內容陳舊。實踐已經證明,“傳播力就是影響力”。[10]中國“人文外交”大格局的實際構建,必須首先解決其具體資源和途徑的開發、創新問題。
推廣“人文外交”,是中國對外事務在后奧運時代的一項長遠戰略。作為中國外交的新路徑,應強調長期堅持,而不能僅僅寄希望于短期之內取得成效。同其他領域所開展的外交一樣,“人文外交”的開展,需要進行外交理念的調整和外交制度的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它還需要調動包括非官方的個人和民間組織在內的多元因素的能動性,引導其在對外交往中發揮積極作用。
當前,在國際社會里,中國建設和諧世界正面臨著不少的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傳統的民族和國家間的利益摩擦時有發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明之間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這些挑戰,既給中國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機遇,也為未來中國的“人文外交”施展其魅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1] 楊潔篪奧運后的中國外交[N]學習時報, 2008-10-06
[2] 2009年中國外交白皮書將公布擬拓展“人文外交”[Z] http://china ynet com/view jsp?oid=47942935&pageno=3,2009-01-20
[3]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國外交在“關鍵之年”的新角色[Z]2009-01-12, http://www chinanews com cn/hb/news/2009/01-12/1523640 shtml
[5] 王逸舟市民社會與中國外交[N] http://theory people com cn/GB/40764/63787/63791/4397209html,2006-05-23
[6] 辭源[Z]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7]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N]人民日報,2005-09-16
[8] 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 王逸舟世界政治與與中國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10] 李長春在紀念中國電視事業誕生暨中央電視臺建臺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http://news xinhuanet com/zgjx/2008-12/23/content_10545361 htm,20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