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環境外交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佚名

摘要:本文闡述了環境外交的過程和發展趨勢,了環境外交的概念和含義,概括了環境外交區別于其他外交活動的6個特點。作者認為,、掌握上述基本,對于建立環境外交學的體系,促進環境外交的發展,發展環境保護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環境外交、發展過程、發展趨勢、概念、特點

環境外交是當代一個新興的、十分活躍而重要的外交領域。研究環境外交興起的原因和發展趨勢、環境外交的概念和特點等基本問題,對于建立環境外交學的科學體系、促進環境外交的發展、發展國際環境保護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當代環境外交的興起和發展趨勢

(一)環境外交的發展過程

環境外交作為一個專門術語、一個外交領域,在國際上叫響只有一、二十年的。環境外交作為國家間相互關系的一個最年輕的領域,是在環境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環境保護發達到一定階段才逐步興起并專門化的。但是,有關環境、資源問題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活動,則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早期的這類外交活動主要涉及國與國之間有關河流、湖泊、海洋、土地和生物資源的爭端,并由此產生了一些早期的國際資源條約;例如早在1804年,法國與日耳曼帝國曾圍繞萊茵河開展外交活動,并以條約形式創立了萊因河委員會;雖然當時人們并沒有將這些外交活動叫做環境外交。

環境外交活動與國際環境保護活動、國際環境組織和國際環境法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際環境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離不開各國的環境外交活動,國際環境組織的成立和活動既是環境外交活動的產物、也引起一系列環境外交活動,國際環境法則是各國環境外交活動的產物和行為準則。因此,要研究、掌握環境外交活動的發展歷史,必須研究、掌握國際環境保護活動、國際環境組織和國際環境法的發展歷史。根據國際環境保護活動、國際環境組織和國際環境法的發展情況,可以把現代環境外交活動的發展過程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⒈ 從本世紀初至本世紀六十年代,是現代環境外交的自發階段

早在1900年就召開了非洲動物保護的國際會議,1910年在格拉次舉行了國際動物會議,1913年在伯爾尼召開了國際保護會議。人們經常引用的保護環境方面的外交先例,是美國和加拿大(英屬)圍繞著簽訂《關于邊界水域(及其引起的問題的)條約》(1909年)所進行的雙邊外交活動,以及美、加于1911年為五大湖水體設立的一個共同的主管機關所開展的雙邊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曾圍繞著海上油輪污染和自然保護進行過一些外交活動,例如:在1926年于華盛頓召開的有歐洲10國和加、美、日等國際聯盟成員國參加的會議上,美國曾提出禁止船舶排污草案并為會議通過;1940年,美洲國家組織締結了《拉丁美洲關于西半球自然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條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發展和爭奪海洋資源和生物資源,各國有關環境外交活動逐步增多。1949年,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成立。1951年簽訂了《歐洲植物保護公約》。發生在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國際性環境保護高潮,促使一些國家采取外交方式以應付環境污染和資源危機這種燃眉之急,新的環境國際組織紛紛成立并紛紛開會討論環境問題,以1966年聯合國大會討論“人類環境問題”為代表的環境會議外交得以發展,以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進行科學研究的環境專家外交逐步興起。這期間,以簽訂《國際防止海洋油污公約》(1954年)、《公海生物資源捕撈及養護公約》(1958年)的會議,1959年10月至1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南極會議,1968年聯合國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大會等國際環境會議為契機,引發并推動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海洋、空間和南極的環境外交活動。

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的環境外交活動基本上處于自發階段,發展過程比較緩慢,還談不上對環境外交活動的有計劃指導,更沒有形成環境外交的和知識體系。這個階段環境外交的重點是與傳統外交問題有關的一些區域性、應急性環境問題;環境外交中的保護對象比較狹窄,主要是從本國利益出發或單純為了維護本國利益而開展一些外交活動;參加環境外交的國家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廣大發展家還很少采取環境外交行為、重視環境外交工作。

⒉ 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至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是現代環境外交的蓬勃發展階段

1972年在瑞典首都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將環境外交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次會議審查并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和關于環境工作的4項決議;在這次會議前后,富有特色的環境首腦外交、會議外交、條約外交、專家外交、民間外交相繼迅速發展。在這個時期舉行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是又一次盛況空前的環境外交會議;會議期間,各國就公海生物資源保護、防止海洋污染、保護國際海底資源等問題進行了大量、廣泛的環境外交活動。圍繞著準備和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而進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將這個時期的環境外交再次推向高潮;通過大量的環境外交努力,會議通過和簽署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等5個文件或公約;世界各國、各種國際組織,為了通過大會達到各自的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有聲有色的環境外交活動,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這次高潮中表現得相當積極、主動、活躍,形成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爭奪和平分環境外交領導(或指導)權的態勢,興起了第一次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外交熱。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的環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現了當代環境外交的特點和風貌。

⒊ 從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之后,環境外交開始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許多國家已將環境保護納入其外交政策,環境外交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外交領域。例如,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之后,美國已從單純關注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略對抗、軍事對峙的傳統外交目標和政策向環境外交方面做出重要的戰略調整,已經將環境問題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已經將環境目標納入其長遠的外交日程和國際戰略目標之中。美國出席臭氧層條約談判的代表曾說過:東西方沖突的危險已因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的環保問題而黯然失色[1] .1996年4月6日,美國前國務卿克里斯托夫在斯坦福大學發表了題為《美國外交與21世紀全球的環境挑戰》的講演,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美國的環境外交政策,提出了一些構成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概念,標志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矛盾和斗爭進入到一個新 的階段。此后,美國開始有計劃地在外交領域打“環境外交牌”,并于199 7年開始每年發表世界環境報告,利用環境外交對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政策和環境資源狀況進行評論。在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訪華活動中,環境外交已經成為與人權外交、經濟貿易外交同等重要的外交活動。

(二)當代環境外交活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從總體上看,當代環境外交相當興旺發達,與七十年代以前的環境外交和其它外交活動相比,它具有如下特點、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

⒈ 參加和從事環境外交活動的國家和組織越來越多

目前在國際上已經建立、健全象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開發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等各種國際環境組織,他們已經成為指導、規劃、推動、協調、組織各種環境外交活動、國際環境保護活動的中心和基地。許多國家的外交部建立了專門主管環境外交工作的機構,國家環境資源部門(如環境部或環境局)已成為組織、從事環境外交活動的主要機構和力量。在中國,國務院外交部門和環境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時積極介入環境外交活動,各自成立了主管環境外交事務的環境外交工作機構,并且相互配合協作,促進了環境外交活動的繁榮。參加國際環境外交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以其特有的風貌進入國際環境外交舞臺,這是當代環境外交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和趨勢。

⒉ 已經形成環境外交的觀念和理論,環境外交學正在環境外交實踐中日趨成熟

環境外交學是指有關研究環境外交及其相關現象和問題的學科,是有關環境外交方面的理論和學說,是由外交學、國際環境法學和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國際環境法與環境外交及環境外交學,具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環境外交是國際環境法學的主要領域,國際環境法學是環境外交的理論和理論指南。只有將國際環境法與環境外交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環境外交事業和國際環境法學。

1983年,美國密執根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環境外交:對美、加越境環境關系的回顧和展望》[2] .198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國際環境外交》論文集[3] .1991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臭氧外交:保護星球的新方向》[4] .1992年,香港中華出版社出版了《環境外交概論》一書[5] .各國學者和專家還發表了大量有關環境外交、國際環境法和國際環境政策方面的專著和論文。為了適應蓬勃發展的環境外交活動,各國日益重視環境外交的理論研究工作和學術交流活動,環境外交的理論研究日益活躍,有關環境外交的刊物、論文和著作逐年增加,環境外交理論研究與環境科學、外交科學、未來學、發展學等學科的研究的結合日益密切,一批環境外交家和環境外交學者應運而生。積極總結當代環境外交的豐富實踐、經驗和成果,使環境外交的理論性、計劃性不斷加強,用環境外交學理論指導環境外交實踐,已成為當代環境外交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⒊ 當代環境外交活動有比較牢固而共同的條件和基礎

當代環境外交并不是曇花一現的權宜之計或應急行為,而表現出持續發展的態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代環境外交活動有著長期久存、牢固共同的條件和基礎,如以全球性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和共有環境資源問題作為共同防治對象,以保護人類環境、地球、生態圈、人類共同遺產和共有環境資源為共同的目標和事業,以可持續發展、協調好人與自然關系作為共同的指導思想,以現代國際環境法作為共同的行動準則等。

⒋ 環境外交的領域和逐步擴大、日益豐富

當代環境外交既有與傳統的區域性、雙邊性環境問題相對應的雙邊和區域環境外交,也有與全球性環境問題相適應的全球性環境外交。環境外交不但作為影響、制約經濟、貿易和發展的一個相關問題,經常被提上經濟、貿易和發展領域的議事日程;而且也常常作為一個獨立的、主要的問題,而被單獨提上上述領域的議事日程。當代環境外交的發展趨勢是其與經濟、軍事、外貿、能源、人口、科技等事務密切結合。環境外交已成為強國追遂其、經濟、科技目的的武器。因核武器、細菌武器和其它環境致變技術而引起的環境外交活動,以及象1991年海灣戰爭所造成的石油污染所引起的環境外交活動,已經與軍事問題完全融合在一起。通過環境外交反映的科學技術貿易競爭越來越明顯、激烈,也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與研究;在環境外交領域正在開展一場環境無害技術轉讓戰、生物基因爭奪戰和環境貿易戰,環境外交活動正日益深刻地影響眷各國的產業結構、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環境倫理道德觀點和其它環境文化,正通過環境外交途徑日益對各國的文化、意識形態乃至政治經濟體制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⒌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環境外交將成為國際關系的熱點

隨著世界和平與發展時期的來臨、軍備競賽和戰爭危險的降位、以及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將在國際舞臺上長期占據重要位置。由于解決環境問題的艱巨性和保護環境的持久性,環境外交將是國際外交領域中一個長期性的議題。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后,環境外交已進入一個持續的穩定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對環境外交計劃、環境外交專門人才、環境外交談判、環境外交項目和環境外交資金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些有遠見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部門,正在全面考慮國際環境保護活動、研究環境外交動向,以迎接頻繁而新型的各種環境外交的挑戰。

⒍ 規模大、規格高、活動頻繁是當代環境外交的重要特點

目前環境外交活動所涉及的國家、國際組織和參加人數之多,是傳統的軍事、政治外交所不可比擬的。例如,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有113個國家的代表以及各主要國際組織的代表共1200多人參加;在1973年至1982年期間召開的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先后參加會議的多達167個國家;在1989年聯合國大會上,用了一周時間專題討論環境問題,有13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外長發表演講;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有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圍繞上述會議展開的環境外交活動之多、規模之大、規格之高,使不少傳統外交黯然失色。另外,雙邊和區域性多邊環境外交活動也已基本趨于經常化。從中國的情況看,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中國發起和參加的環境外交的規模日益增大、次數日益增多、效益和影響日益顯著。中國作為一個環境資源大國,在國際環境外交領域正在成為發展中國的代表。

⒎ 環境外交成效顯著,已在國際環境合作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近年來,環境外交逐步深化、捷報頻傳、成果頗多,已經取得并將繼續實現對國際環境問題認識和對國際環境保護合作的某些突破,已對國內環境事務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發展變化產生一系列重要的影響。隨著環境外交的加強,環境保護和管理的水平、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環保工業和環境科學技術的發達程度,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文明進步、持續發展的標志,將構成現代文明國家的形象和尊嚴;環境權和環境保護將成為國家主權、發展權、生存權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條件,將成為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環境外交將為維護這種國家的環境標志、形象、尊嚴和環境優先而作出貢獻。今后,環境會議外交將進入具體化、定量化的務實階段。環境外交會議討論的國際環境問題和國際環境保護工作將越來越具體、專業化、定量化、規范化,其外交成果將越來越明顯。例如,據1994年10月13日中國環境報消息,肯尼亞、南非、斯威士蘭、坦桑尼亞、烏干達和贊比亞等6個東非和南非國家,于1994年10月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簽署了《盧薩卡協議》。該《協議》是在各國官員、律師和外交官們經過長達兩年的緊張談判后,才得以簽署的一個具有重要國際意義的多邊條約,《協議》從1994年9月至1995年初提供給所有非洲國家簽署。該協議規定,由各簽字國組成一個具有國際執法機構性質的管理委員會,在這個管理委員會領導下建立一支國際野生生物特別武裝部隊,負責追捕在這些國家內進行非法貿易的偷獵者。這是世界上第一支國際環境警察部隊,簽署協議的上述6個國家將為這支野生生物特遣部隊提供人員,加拿大、丹麥、挪威、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將為這項新方案的實施提供財政支持。各協議簽字國各自成立一個負責與這支特別部隊聯系的國內局,每個國內局至少要派出一名軍官到特別部隊司令部工作;這些軍官在特別部隊領導人的指揮下執行跨國界行動,并與各國內局密切配合開展各種調查活動,負責國內局之間的協調。國際性野生生物特別武裝部隊即環境保護國際警察的成立,充分說明了環境外交的方式、成果和影響。

目前中國已經制定有關環境外交的專門政策文件和法規,環境外交的計劃性、方向性、規范性、程序性逐漸增強,已基本擺脫以往環境外交的被動、應付局面。在環境外交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不但直接影響著國際國內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會對整個外交領域和其它國際國內事務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⒏ 環境外交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日益增強,地球居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在環境外交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由于環境質量、環境問題和環境事務關系到所有地球村居民的切身利益,許多環境問題不但沒有必要向公眾保密,而且有必要爭取更多的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所以環境外交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越來越大。目前,許多環境外交活動都有非政府組織的代表、科學技術專家甚至其他個人參加,并且這種作法已經為國際社會所逐步認可。

二、環境外交的概念和特點

(一)環境外交的概念和含義

目前,對何謂環境外交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廣義的環境外交是指環境外交主體通過外交方式去調整國際環境關系的各種對外活動的總稱;狹義的環境外交是指國家通過外交部門、環境部門等代表國家的機關和個人,采用談判等和平方式以調整國際環境保護關系的各種對外活動的總稱。上述概念包括如下幾層意思:

⒈ 環境外交是一種外交活動、對外活動

這是對環境外交屬性的界定。不同的人對環境外交的屬性有不同的主張,如將外交或環境外交視為外交或環境外交藝術、外交科學或環境外交科學、外交知識或環境外交知識、外交職業或環境外交職業、外交方式或環境外交方式等。筆者認為環境外交是一種活動、一種實踐活動、一種對外活動、一種外交活動。環境外交是外交活動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總體外交的一個領域,具有外交活動的共性。在將環境外交界定為一種對外活動、外交活動的前提下,筆者認為,作為學術上明確的環境外交概念,還應該包括如下三個要件,即:環境外交的主體、環境外交的調整對象、環境外交的基本方式。

2. 環境外交的主體不同,其所指范圍也不同

環境外交的主體,是指環境外交活動的承擔者或實施者。主體的范圍直接決定環境外交活動的范圍。狹義環境外交的主體是國家,廣義環境外交的主體以國家為主但不限于國家。

⒊ 環境外交調整的對象不同,其所指范圍也不同

環境外交的調整對象,是指外交主體調整的關系。調整對象的范圍同樣決定著環境外交的范圍。狹義環境外交的調整對象是國際環境保護關系,即因保護環境所產生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廣義環境外交的調整對象是指包括國際環境保護關系在內的國際環境關系,即因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環境資源所產生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環境外交與其它外交的主要區別,是其所調整的國際社會關系。

⒋ 環境外交的主要方式是談判,但也包括其它和平方式

外交方式,是指進行外交活動的手段、途徑、技巧和形式。環境外交是國家實現其對外環境政策、維護其環境權益的重要手段;是國家之間、國際社會成員之間就有關環境事務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的渠道;是建立和維護環境伙伴關系和有關環境事務的正常國際秩序的手段;是國際社會處理國際環境關系的基本工具;是一種建立在對其他國家、國際社會成員和地球生命系統的理解和尊重之上的文明過程或文明。它反映主權國家就有關環境事務同其他國家、國際社會成員、其它主體打交道的能力,反映該國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文明程度、技術水平、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風尚。環境外交的基本任務是確定、評估環境外交目標,利用一切條件和手段去實現外交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環境外交的功能和作用。其根本目的是:通過環境外交活動,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協調好人與環境的關系,以求得人類與環境的合諧共處,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持續。

(二)環境外交的特征

環境外交作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外交領域,產生于國際社會防治全球環境和資源危機、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偉大斗爭,在和平、發展時期和建設地球村、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條件下發展,與傳統的主要是在軍事、戰爭和領土爭端中產生發展的其它外交大不一樣。概括起來,環境外交具有如下區別于其它外交活動的特點:

⒈ 環境外交有特定的調整對象,它調整國際環境保護關系或國際環境關系

國際環境關系是以人類環境為中介、有關國際環境問題和國際環境活動的社會關系,是因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改善環境所產生的國際社會關系。,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國際關系中的一項重要。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國際環境糾紛和國際環境合作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環境問題開始與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聯系起來。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海地的大規模移民這一重大國家政治安全問題,就是由貧困、生態災難和人口過剩等引起的。美國氣候所的研究表明,土地退化、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而造成的土地減少是使環境難民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未來的15年內,地球上的環境難民人數將在目前的2500萬的基礎上增加1倍即達到5000萬;與之相比,目前受政治、種族或宗教迫害的難民只有2200萬[6] .從1989年起,在“七國集團”經濟首腦會議的日程中,環境問題已被列為重大問題之一。

國際環境外交問題首先表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家的矛盾上,其表現形式主要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環境污染、轉移有毒有害廢物。在1989年,有100多個成員國的不結盟運動發出呼吁,要求就環境保護問題同發達國家進行建設性對話。正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湯姆斯?皮克林在1989年所指出的,正當東西方之間冷戰呈緩解趨勢的時候,如果不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的話,“生態沖突”將會在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產生,因而危及世界的穩定與和平[7] .

其次,對于共有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也常常引起環境外交問題;從某種角度看,生態環境沖突在所有國家之間都有可能產生。按原蘇聯解體之前,全球約有155條(個)河流和湖泊為兩國共享,有36條(個)為3 國共享,有23條(個)為10國以上共享,在這些共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著矛盾,由于水資源緊缺所引起的水環境污染和水資源分配問題有可能威脅到全球的社會安定。例如,在北美,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最重要的環境資源,由于兩國對五大湖的開發、利用程度不一樣,在環境利益分享和環境保護管理責任等方面一直存在著矛盾和糾紛,為此兩國曾進行許多環境外交活動。在歐洲,瑞士、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在萊因河的污染問題上也一直存在著環境糾紛。在南亞,恒河的開發利用維持著3億多印度人、尼泊爾人和孟加拉人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分配恒河水,這些國家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1996年印度和孟加拉國政府共同簽訂了有關分配恒河水的雙邊協定,被認為是兩國的一件大事。另外,海洋污染、公海資源分配、越境污染(包括跨國酸雨、越境廢物轉移等)、南極保護、臭氧層保護等問題,無不涉及多國的利益,弄得不好都有可能引起國家之間的糾紛和爭端。

⒉ 環境外交是涉及國家和國際社會和平安定的重要因素

近幾十年國際社會的發展進程表明,環境外交不是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領域,而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國際社會秩序安定的重大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講,環境外交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際社會和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

例如,環境問題一直是中東和平進程和中東國家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自1932年人們在巴林島鉆井取水時發現第一口油井起,中東國家因環境資源問題已引發多起矛盾甚至戰爭。阿拉伯各國素以“兄弟”相稱,但生命攸關的水資源之爭卻使他們反目為仇;一些阿拉伯家甚至認為,4次中東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都是爭奪水資源[8] .在非洲,珍貴的尼羅河水的分配已經涉及9個國家的利益。1989年,以色列計劃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尼羅河上修建水壩,埃及人民議會為保衛其主要水源不惜以發動戰爭相威脅,迫使以色列從埃塞俄比亞撤回了水文專家。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在與以色列簽訂和平協議時曾宣稱,埃及將絕不會再次首先發動戰爭,除非為了保護水源。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在蘇丹南部部署導彈,目標直指阿斯旺水壩,埃及隨即宣稱,誰敢動阿斯旺水壩,埃及就派飛機摧毀其基地,雙方關系頓時緊張起來。從1983年以來,土耳其向世界銀行和國際商業財團借款50多億美元,開始實施繁大的“安拉托利亞水利綜合工程”,旨在截取兩河源頭地帶的水源,修建22座水壩和17座電站,以灌溉其東南部180萬公頃的土地并提供能源。1990年初,該工程的主要項目阿塔圖克水庫開始截流儲水,結果使下游水量因此減少90%。土耳其還準備修建一條“和平輸水管”用水去換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該工程完成后將使幼發拉底河進入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水流量分別再減少40%和80%。對土耳其上述攔截幼發拉底河的舉動,激起了兩個下游國家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多次抗議及以武力報復的威脅。1992年,土耳其和敘利亞之間的水源之爭差一點釀成了該地區的一場全面戰爭。約旦國王候賽因也宣稱,除了因為水資源問題,約旦不會再同以色列交火。迄今為此,對于如何共用跨界水源問題,中東地區幾乎還未達成任何協議,爆發新的爭奪水源的戰爭危險依然存在。有人預言,土耳其和伊拉克之間遲早會因為爭奪水資源而爆發戰爭。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已直言不諱地對水源問題可能引發中東戰爭的危險提出了警告,他認為非洲和中東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對這個地區構成的威脅同任何政治戰爭所構成的威脅一樣大[9] .據世界銀行1994年預測,中東地區人均可再生水資源的供給量到2025年將比1960年下降80%,年人均僅667立方米,大大低于水源匱乏的公認標準。以色列是個水源極缺的國家,目前年用水量至少18億立方米,年缺水近5億立方米,而被以色列占領的黎巴嫩南部含有豐富的可再生地下水資源。以色列之所以拒不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愿意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其真正原因就是為了保護水源。中東地區各國的用水量近年來急劇上升,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加深了這一地區國家爭奪水資源的矛盾,加劇了這一地區業已存在的緊張局勢。據1995年2月16日中國環境報提供的資料,在中東國家和平談判的5個工作組中,有一個工作組主要負責處理環境問題。從1992年6月以來,環境工作組已召開多次會議,專門研究、尋找、確定該地區在環境方面進行合作的領域。1994年5月在開羅簽訂的加沙-杰里科協議,其中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合作。該協議要求雙方采用和遵守國際公認的環境標準,在貫徹旨在保護地中海、臭氧層和控制危險廢物轉移、限制瀕危動植物貿易等原則和標準時加強合作。1994年7月,以色列和約旦在雙方和談的基礎上簽訂了一項環境保護合作協議,作為《約旦以色列和平條約》的附件。根據該協議,兩國將在保護、大氣質量、水和海岸污染預防、害蟲防治、沙漠化、環境等方面進行合作。1994年10月,在巴林首都馬納馬舉行的中東和平談判環境工作組會議上,與會代表通過了《中東地區巴林環境行為準則》,要求各國的發展方針不應對鄰國的環境造成破壞。1994年11月,以色列-巴勒斯坦環境委員會開始工作,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與環境有關的問題,并負責解決影響到另一方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還涉及軍事問題,戰爭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據1994年5月15日中國環境報的資料,化學、有毒武器的使用,不但殺傷人員,也破壞了人的生存環境。因研制、生產、試驗核武器,已使前蘇聯“喪失”了15%的領地,成為人們無法居住的區域。由于俄境內已被核廢料堆滿,而又無力建設新的儲存庫,便于1993年10月向日本海傾倒核廢料,開始直接污染世界環境。戰爭不僅僅導致億萬人生命的喪失和巨額財富的損耗,而且還嚴重地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和自然環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被擊沉的油輪中,有近600萬噸汽油流入海里,污染了大量海域;戰爭中各種爆炸物掀起的良田表層土壤估計有3.5億立方米,造成許多良田污染;在前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曾毀掉森林2000萬余公頃、花圃果園65萬余公頃,炸死各種大型動物1億只以上,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在海灣戰爭中,炸燃科威特的227口油井,不僅使其每天燒掉1.2億美元的財富,且燃燒的濃煙嚴重地污染了大氣;還有3.15億加侖的原油泄入海中,對海洋造成嚴重污染;同時,由于輸油管的破裂,在海港區域殘留著7500萬余桶原油,形成數百個石油湖污染著環境。因戰爭、軍事行為造成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而引起的國際環境外交問題已相繼出現。例如,針對伊位克入侵科威特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環境破壞,1991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87號決議指出:“依據國際法,伊拉克對任何直接的損失和破壞負有責任,包括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損耗……因為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占領是非法的。”這是聯合國作出的解決環境問題特別是戰爭所引起的環境破壞賠償問題的第一個決議。接著,安理會于1991年5月通過第692號決議,成立了賠償基金和賠償委員會,確定了伊拉克應予賠償的項目和賠償基金;據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于1994年成立了一個環境破壞、責任和賠償的專家工作組。

⒊ 國際環境外交有很強的科學技術性,對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依賴性很大

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外交十分重視和強調外交的政治性,很少與科學技術性掛鉤,以至于外交活動方式和手段成了“政治活動、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代名詞。環境外交作為外交的一種,當然不會脫離政治和意識形態。但是,環境外交不僅取決于國際政治的發展,而且也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國際社會開始全面深刻地認識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成為推動環境外交發展的強大動力。環境外交之所以重視、強調和依靠科學技術,是因為它與科學技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臭氧層外交、全球氣候變暖外交、外層空間外交、跨國酸雨外交、海洋環境保護外交、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外交、生物多樣性外交、南極外交等當代熱門外交,無不導源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無不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據和手段。可以認為,沒有現代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就沒有當代環境外交活動。由于環境外交涉及、處理大量科學技術問題,所以環境外交有科學技術性外交之稱。

⒋ 環境外交有很強的公益性

所謂環境外交的公益性并不是排除國家利益或集團利益,而是指在環境外交活動中大家都共同強調人類共同利益、表示對全球利益和子孫后代利益的關注。傳統外交是實現由統治階級利益或執政階級利益決定的國家對外政策任務的活動,它強調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把維護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很少講或不怎么重視全人類的利益。環境外交的目標也是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它同樣重視、強調國家利益。但是環境外交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除了國家利益之外,它還非常重視兼顧別國的環境權益、全人類的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環境外交的公益性是基于當代全球性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公害性、保護地球環境活動的公益性。環境污染具有流動性、累積性、潛伏性,諸如跨國酸雨、臭氧層空洞、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跨越國界或跨越數代,對所有國家以及當代人和子孫后代都有害。保護好地球環境對世界各國以及當代人和子孫后代都有益。在當代環境外交舞臺和談判桌上,不同社會制度、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國家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能夠共聚一堂不厭其煩地討論研究國際環境事務和協調國際環境關系,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出于對整個地球村居民利益和命運的共同擔心和關心。當代環境外交的理論和實踐說明,強調、突出、重視全人類利益或世界各國的利益,是環境外交發達興旺且持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⒌ 環境外交的主體廣泛、內容豐富、方式多樣,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綜合性

這些性質主要根源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環境保護的廣泛性、綜合性。傳統外交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并且主要指國家外交部門。當代環境外交的主體相當廣泛,既包括國家,也包括其他主體。代表國家從事環境外交的國家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除了外交部、駐外使領館等專門外交機關和外交部長、大使等專門外交人員外,還包括從事環境外交的其他國家機關及其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中,環境部等國家環境行政主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包括環境法制、管理、經濟和科學技術人員)越來越多地參與和承擔環境外交活動,他們在環境外交方面的責任、工作量和任務已接近、等于甚至超過外交部和外交官員。另外,參加和承擔環境外交活動的除了國家之外,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以及某些非政府組織、事業單位和個人。由于當代國際環境問題和國際環境活動涉及人口、能源、資源、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國際貿易、軍事、海洋、大氣、國際水道、生物多樣性、沙漠化等領域,因而環境外交活動所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在環境外交舞臺和談判桌上,討論內容之廣是其他外交所難以比擬的。環境外交的主要手段也是談判,環境外交廣泛采用談判、和平協商方式來促進環境領域的相互了解、合作、支援、簽訂條約和解決糾紛。但是除了談判之外,在環境外交領域還廣泛采用通報情報、訪問和接待訪問、參加國際環境會議等其它方式。環境外交是綜合運用各種和平外交方式的對外活動。信息靈通、交往頻繁,是環境外交的一大特點。

⒍ 其它特點

除上述特點外,環境外交還具有新興性、預防性、區域性、相對性、伸縮性等特點。新興性是指環境外交是一項新興起的事業,屬于新領域、新事務,在這個領域有許多新問題、新理論和新觀點。預防性是指環境外交注重研究解決某些今后可能發生或發展的環境問題,注重在國際層上采取防止全球環境惡化的預防性措施。區域性是指不同地區的國家有不同的環境問題或重點問題,因而許多環境外交活動都具有區域外交的特點。相對性是指環境外交涉及的許多問題具有相對性,同一國家對同類環境問題經常提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如位于國際河流中游的國家就河流污染問題同上游國家和下游國家打交道時經常采用相反的原則。伸縮性是指對某些環境問題的態度、處理方式回旋余地較大,可以靈活處理,不象政治問題外交那樣死板。

目前,環境外交已經成為環保部門和外交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應該加強對環境外交學的研究,認真環境外交的經驗,掌握其特點和,充分發揮環境外交對我國和人類環境保護事業的積極作用。

[1] 見1997年4月12日中國環境報。

[2]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 Examination And A Prospective Of Canadian-U.S.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3] John E.Carroll.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 Benedick, Richard Elliot. Ozone Diplomacy: New Directions In Safeguarding the Plane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

[5] 蔡守秋著,《環境外交概論》,香港中華出版社,1992年版。

[6] 見1995年8月5日中國環境報。

[7] 見1989年11月13日《中國環境報》。

[8] 1992年2月15日德國《商報》文章“中東問題的主要癥結圍繞水資源的斗爭”。

[9] 1991年11月22日《紐約時報》文章“天生的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

On th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by Cai Shouqiu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ical process and trend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text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 summarizes six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differentiate environmental diplomatic activities from other diplomatic activities. In opinion of author, it is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and master above issues for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scie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development historical process ,trends, concept ,contexts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