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在綏遠地區興辦的邊疆小學

秦奮

論文關鍵詞:民國政府邊授教育綏境蒙旗

論文內容摘要:杭日戰爭時期,邊疆教育是民國政府的一項大政方略。教育部通過直接、間接的辦校興學方式,使綏遠境內蒙旗的邊疆教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擴展和進步,為杭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必要的貢獻。當然,綏境邊教工作由于基本上是在戰爭環境下開展的,因此受到了戰爭的制約和影響。

邊疆教育是抗戰時期民國政府的一項大政方略。邊疆教育在綏境的推行早在抗戰之前就已開始,只是當時沒有明確提出過。直至1934年在《中央政治學校設置邊疆分校初步計劃綱要》中才明確指出了“邊疆教育”這一概念。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蒙藏委員會聯合制定的《推行邊疆教育實施辦法》,被視為民國政府以邊疆地區為對象制定的邊疆政策。而這一政策在綏境的實施,經歷了籌建、恢復(因戰爭一度中斷)、推進幾個階段。本文只將抗戰時期邊疆小學情況作一歷史回顧。

一、綏遠省初等教育實施政策的演進

1934年,國民黨中央創立中央政治學校包頭分校,1935年,教育部責成綏遠省籌建國立蒙旗師范學校(1936年綏東告急,校址由集寧遷到歸綏后,改為國立綏遠蒙旗師范學校)。這可視為中央政府協助地方興學、培養師資和干部采取的措施。

1935年,綏遠省教育廳根據中央政府教育部頒發的《邊疆教育實施辦法》,制定了《綏境蒙旗教育之實施計劃》,其中“小學實施計劃”分列三項內容:(l指定設立小學。即根據教育部《邊疆蒙旗教育實施辦法》,在綏境蒙旗中指定設立5所小學,即喀爾喀小學、中后旗小學、杭錦旗小學、郡王旗小學及土默特旗小學。各校負責人、招生辦法、課程、經費及成立時間均一一作出規定。(2)補助小學。凡未指定設立小學的各旗,在1936年3月前成立小學者,需呈報教育部及蒙藏委員會,綏遠省邊疆教育經費將酌量予以補助。如包頭創辦的三公旗小學,準格爾旗的同仁小學,土默特旗第一小學,均按月酌情予以經費補助。(3)自動擬辦之小學。即有個別旗恢復昔日私塾,也以此圖獲經費補助,這些學校漸漸改為正式小學。

在教育部督導協助和綏遠省教育廳實施下,1937年“七·七事變”前,綏遠省的邊疆小學教育已有一定發展,并初具規模。據統計,在綏遠省管轄的“十八旗一部”中,土默特旗已設中學一所,附設高小一所、初級小學五所;察哈爾右翼四旗在平地泉設高小一處,正紅、鑲紅、鑲蘭、正黃等四旗各設初小一處;伊盟準格爾旗設同仁小學一處,均由各旗政府管理,受綏遠教育廳監督。1936年,綏遠省推行義務教育,由義教補助費下補助經費,每旗設立小學一處,各旗均將開辦費領訖,先后報告開學。綏遠為日軍占領后,1939年,綏遠省政府遷至綏西陜壩,“教育廳曾函催未淪陷各旗恢復學校,將烏拉特前、后兩旗小學均予督促復課,達拉特旗與準格爾旗亦報開學”。在此期間,蒙旗所辦學校均由各該旗直接管轄,而不再隸屬于省教育廳行政機關,只是遇事咨詢與監督而已。此時,綏省教育當局,已將恢復邊教之責,委諸蒙旗政府,并派員督導,以辦理邊教復興事宜。

1939年,教育部頒布了《蒙旗教育暫行實施辦法》。其“總綱”中規定,鑒于抗戰局勢緊迫,蒙旗教育之推進應從淪陷區域、戰區及接近戰區、后方三方分頭推進,具體辦法如下:(1)淪陷區域各小學,如能遷移到適當地點繼續開學者,其師資、設備及經費由教育部盡量補助之。(2)戰區及接近戰區之蒙旗教育應設法維持,并需利用此項教育機關,實行全民教育,并擔任抗戰之宣傳工作;如需要移設較為安全地點者,應由當地機關事先籌劃,其遷移費用得呈請教育部酌量補助之。(3)后方的蒙旗教育除按照教育部所定的推進邊疆教育計劃辦理外,還規定自1939年度起,教育部分別在綏遠伊克昭盟“設立國立實驗小學若干所,以后逐年在上列地方及其他地方增設之”。還規定:“蒙旗小學一律兼辦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或實施全民教育。蒙旗高級小學注重職業訓練,并得酌量延長一二年,稗得受職業簡師或地方自治之訓練?!痹讵剟钜粰谥幸幎?,“蒙旗小學學生,酌予以公費待遇。所需經費,由中央、省及旗政府各擔任三分之一”。

1939年,國民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推進邊疆教育方案》,確定了實行邊疆教育的方針及各級教育中心的目標—“初等教育應以公民訓練與語文訓練職業訓練并重,并養成其衛生習慣?!?941年11月,由國民政府行政院頒布的《邊地青年教育及人事實施綱領》,被認為是推進邊疆“最重要之邊疆典則”。其中規定,初等教育為邊疆教育中主要內容之一。至此,邊疆地區初等教育有了比較統一的實施方針。

二、綏西境內的國立邊疆小學

教育部為協助地方推進邊疆教育,以期發揮設校興學的示范領導作用,自1939年起,“始于督導各邊省辦理邊教之外,教育部同時直接辦理學校”。教育部之所以要直接動手辦理各級邊疆學校,其目的在于適應下列要求:培植建設邊疆所需中下級干部;抗日戰爭發生后,后方各邊疆省份已成為抗戰之重要根據地,急應加速興學,提高邊民文化水準,配合政治軍事之需要;邊遠省份大多貧痔,期待中央以雄厚之人力和物力,協助地方興學,發揮設校興學之領導示范作用;試驗研究邊疆教育之制度與方法。截至1947年底,“前后由部直接辦理邊校,連同移交停辦者在內,……小學二十二所,總計五十六所,至短期訓練班及各師范所辦附小,尚未記人”。其中.在綏境內的部辦邊疆小學據記載約有8所。下面按成立時間先后分別概述如下:

綏遠省扎薩克旗小學:1943年4月,部派校長開始籌備,9月正式開學上課。1945年1月改稱為國立伊盟中學附設扎薩克旗小學。

綏遠邵托克旗小學:1943年6月,開始籌備,10月招生開學,11月校址由布普廟遷至旗府附近。

綏遠達拉特旗小學:1943年7月,開始籌備,11月合并旗立第一參領區小學后開學上課。次年春,學校遷至烏蘭甲壩本花溝。1946年秋,經教育部核準在展旦臺灘設置分校。

綏遠準格爾旗小學:1943年12月,部派校長與地方人士協商,將旗立暖水鎮小學由部接辦,改為部辦邊臉小學即綏遠準格爾旗小學,次年3月正式成叫正。

綏遠杭娜旗小學:1943年5月,開始籌備,于1944年3月開始招生,正式成立。校址設在旗府附近。

綏遠郡王旗小學:1945年10月,籌備成立,校址設在旗內附近。該校雖創辦較晚,但頗有成效。

綏遠西公旗小學:1946年2月,部派校長開始籌備,8月正式招生開學。校址設于旗境之官牛壩,校舍原系當地營房,經改造增筑后使用。

綏遠烏審旗小學:1943年間即開始籌設,嗣以地方局勢動蕩而停止進行。直至1945年8月始重開籌備,1946年11’月正式成立。校址設在鳥審旗附近。 為切實推進邊疆學校教育,教育部規定,“·初等教育以小學為主,分固定式及流動式兩種,以適應邊疆之環境”;“小學以地方設立為原則,得由中央酌予補助,但教育部為實驗及輔導邊區初等教育起見,得在邊疆適當地點,酌設邊疆實驗小學”。還明確規定,邊疆民族地區的中小學都要兼收當地各民族的學生人學(zl}zz-ms。在1944年10月以前,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辦的邊疆小學稱為邊疆實驗中心小學校,之后,教育部通令各部辦邊疆小學一律改稱小學,并在小學前冠以所在蒙旗之名。

邊疆教育之所以在綏遠境內得到重新發展,是與地方政府的工作分不開的。綏遠省政府遵照中央教育部《邊遠省份邊地教育委員會組織綱要》規定,于1941年8月6日成立了綏遠省邊地教育委員會,隸屬于教育廳,作為輔助設計機關,協助省教育廳第二科綜合辦理全省各蒙旗邊地教育事宜,使綏遠省邊疆教育行政組織逐漸完善;同時增設蒙旗督導1員和視察員,并指派其他視察員擔任視導工作,以督導推進邊疆教育事業。

在教育經費方面,綏遠省辦理邊疆教育并無專門經費,除中央補助數額外,多由蒙旗自籌。如1942蒙旗小學由中央撥發補助費4萬元,并由中央撥補本省國民教育補助費項下劃撥1.8萬元,共計5. 8萬元。其余分別由各蒙旗自行籌措。師生待遇實行公費制,“蒙生由學校供給衣食文具,其余一律自費”?!案髅善煨W教員除供給食米皮衣外,每月薪水40至100元。職員多數系旗政府職員兼任,不另支薪”。

根據1942年的一項統計,各蒙旗共設立小學共27所,學生約為658名,教職員59名⑦。這些蒙旗小學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境內,還有一些在烏蘭察布盟境內。在伊克昭盟境內的有:(1)準格爾旗10所,即同仁小學、暖水鎮初級小學,五字灣初級小學、那公鎮初級小學、那林鎮初級小學、德勝西初級小學、東勝隊初級小學、西臺初級小學、楊四塔初級小學、大包兔灣初級小學;(2)達拉特旗2所,即烏蘭甲壩初級小學、甲浪水道初級小學;(2)郡王旗2所,即旗府初級小學、臺吉臺初級小學;(3)札薩克旗3所,即旗府初級小學、聯保處初級小學、喇嘛廟初級小學;(4)杭錦旗1所,即旗府初級小學;(5)鄂托克旗2所,即旗府初級小學、克吉廟小學;(6)達爾l}特部1所,即伊金霍洛初級小學;(7)烏審旗4所,即旗府初級小學、鐵帽沃包初級小學、霍吉爾圖初級小學、西公商初級小學。在烏蘭察布盟境內者為分別位于烏拉特前、后旗的同義隆初級小學、張留柱屹坦初級小學2所。

教育部直接辦理的邊疆小學,發揮了設校興學的領導示范作用,有力推動了地方邊教的事業發展。綏遠省邊地教育委員會的成立及其具體政策實施,促使綏境邊疆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擴展和進步,標志著綏遠邊疆教育事業由此進人了一個積極推進的新階段。

三、蒙旗小學教材編輯使用情況

早在1932年起,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即開始著手編譯蒙文小學課本,歷經三年譯竣小學課本八冊、常識課本四冊,大量印刷,免費供應。國定本初級小學國常課本問世后,以國定本小學教材為藍本,另加入蒙藏維等旗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資料,故而此課本內容包括國家觀念、民族意識及鄉土特征等三種性質。教育部復將該書分別譯注為蒙文,交付各地邊校應用。教育部在教科圖書的編譯方面,要求“初級及中級小學教科書,以國語語文編訂為原則。

教育部為給邊疆各級學校印發補充讀物和各種參考圖書,特于1940年1月訂定《邊地各級學校補充讀物及參考圖書編輯辦法》,規定編輯范圍十類,在“補充讀物方面,曾陸續編輯國父遺教及總裁言論數種,重要者有蒙藏回文譯三民主義要義”等;此外,參考圖書包括如下三類:一是邊地教育行政人員參考用書,二是邊地學校教師參考用書,三是中小學適用國語與蒙藏回文對照字典、蒙文國文辭典及蒙譯標準國音學生字典。此外,“教育部感于一般性教材不易適應邊民需要”,于1941年5月訂定《征求邊疆教育鄉土教材參考資料辦法》,逐步開始了鄉土教材的編寫工作。

通過上述初步考察,我們可以看出,在1934一1945年的11年間,國民政府教育部面對復雜的歷史條件和極其艱難的戰爭環境,通過直接和間接的兩種方式設校興學,為邊疆教育在綏境的推行和實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不僅為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做出必要的貢獻,同時也為改變綏遠蒙旗文化落后面貌,促進蒙旗教育近代化的發展莫定了初步基礎。但是必須看到,當時在綏境實施的邊教工作是在戰爭環境下進行的,勢必使邊教工作受到戰爭進程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國民政府教育部在綏境推行的邊疆教育,其實施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不應給予過高的評價。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