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公共財政框架下我國財政支出特征及財政政策
李紅旭
論文關鍵詞:公共財政 特征 穩健財政政策
論文摘要:現階段我國要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就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這樣才能提高財政支出效率,降低財政支出成本。本文分析了我國公共財政特征,提出施行穩健財政政策以及注意事項。
財政支出結構是財政支出總額中各類支出的組合以及各類支出在支出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它綜合反映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是國家調節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強大杠桿。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與此相適應,財政體制也由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成為財政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公共財政支出的特征
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是政府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的身份參與社會分配,并將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充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分配模式。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建設財政”模式相比,公共財政具有以下特征:
1著眼于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所謂社會公共需要,相對于私人個別需要而言,它是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而提出的需要。具有突出的特征:一是整體性,它由所有社會成員作為一個整體提出的共同需要,而不是由哪一個或哪一些社會成員單獨或分別提出的個體或局部需要。二是集中性,它要由整個社會集中執行和組織。三是強制性,它只能依托政治權力、運用強制性的手段,而不能依托個人意愿、通過市場交換行為來實現。因此,社會公共需要實質上就是不能通過市場得到滿足的需要,或者是通過市場機制調節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而必須由政府來提供的需要。
2立足于非贏利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經濟行為主體,其行為的動機是利潤最大化,它要通過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牟利的目的。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其行為的動機不是也不能是為了取得相應的報償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己任。財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籌措資金的基礎上;財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終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也就是說,凡是市場機制能夠完全調節的地方,財政一般不得介入,以免妨礙公平競爭,浪費國家財力;只有在市場機制調節不到或調節不好而影響社會整體利益的地方,財政才有介入的必要。
二、我國要推進穩健的財政政策
近年來在我國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十六字方針下,對經濟發展中的結構不合理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推動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問題等進行了卓有成效地解決,主要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
1用于“三農”、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財政部門安排了142億元資金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6億多種糧農民享受到實惠。同時,財政部門還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等事業發展。2006年在西部地區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并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8.88%的縣(市、區)。 2是控制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2006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2950億元,比2005年預算減少50億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將下降到1.5%左右。同時,財政部還適當調整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并且主動配合調整國債項目資金的使用方向,主要用于農業、科教文衛、就業和社會保障、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西部大開發和關系“十一五”規劃順利進行的重點項目建設,并且堅決制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有效緩解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
3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不協調。這是自然環境、歷史和經濟條件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黨中央審時度勢,統攬全局,適時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先后于1999年、2003年和2005年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經過1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區域發展格局出現了積極變化。從總體上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各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全國經濟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為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穩健財政政策注意的幾個問題
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我國政府推進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主要內容的穩健財政政策。經過兩年的發展實踐,該財政政策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要科學地推進穩健財政政策,并且要注意好以下幾個問題:
1要嚴格控制各項政府支出增長和壓縮財政支出的規模。近年來我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就要想方設法控制預算內財政支出的增長,起碼不要有超出預算的支出增加,并且在必要時動用行政性手段擴大控制支出增長的范圍,將預算外、制度外政府支出的增長減少到最低限度;與此同時,要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工程。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有力地減輕通貨膨脹壓力,保證國民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2要更注重在財政支出總量控制下的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國政府對于經濟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局部地區行業投資過大、經濟過熱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農業、能源交通、消費服務業等投資不足的現象,這就要求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抑制某些行業或地區投資過快增長的同時,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問題,調整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國債投資的使用方向和結構。
3穩健財政政策應該大力配合目前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是我國貨幣政策繼2008年“從緊”和2009年、2010年“適度寬松”后,再次回歸長期實施的“穩健”?!柏泿懦l是推動物價上漲的最根本因素。”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說,當前物價上漲,反映了“適度寬松”貨幣供應量造成的流動性過剩滯后影響已顯現。緩解通脹壓力,要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逐步把貨幣供應量增速回落到合理水平;同時要控制新增貸款規模。
[1]陳媛媛.公共財政體制下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8(11).
[2]郭衛紅.芻議我國穩健的財政政策[Jl_商業文化(學術版),2009(04).
[3]許春霞.淺析我國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財政政策l J1.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s2).
[4]王保安.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l J1.理論視~,2008(05).
[5]謝德保.穩健財政政策是當前合適的選擇I J1.經濟研究導刊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