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學校共奮進演講稿
佚名
尊敬的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我來自~~,我是~~~。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革開放激起千層浪,輕院學子揚帆起航。
08年注定是中國歷史長卷上難忘的一頁。百年罕見的冰凍災害,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波及全國的旱澇災害,給中華大地的上空籠罩了一層陰霾。但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抗擊自然災害的戰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08年的中國在災難中頑強不息,更在成功中厚積薄發。奧運成功的舉辦,具有兩千多年的奧林匹克運動與五千年傳承的燦爛文化交相輝映,共同譜寫了人類氣勢恢宏的新篇章。神七完美的升空,中國古老的飛天神話與現代的先進科學激烈碰撞,炎黃子孫的千年夢想在浩瀚的星空中絢麗綻放。更令人振奮的是,08年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是一篇壯麗的史詩,它記錄了中國三十年的崢嶸歲月,講述了在中華大地上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描繪了祖國國富民強的繁榮景象。
改革開放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更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這些成功經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歷史千錘百煉的真理,更是我們青年一代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在這些成功經驗中,我認為有四點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借鑒和汲取的:第一要實事求是;第二要敢于競爭;第三要迎接挑戰;第四要與時俱進。
作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鄧-小-平曾經說過:“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妄自菲薄,更不能夜郎自大。《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興。所以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的。我從剛走進大學校園到現在,我一直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在學習上我充分估計和分析了自己學習能力,為自己量身訂做了一套學習方法。除學習外,我還注重其他各方面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就這樣,我踏踏實實地走過了兩年的大學時光,并在2006-2007學年獲得了國家獎學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事無大小,人無高低,均在競爭中生存。對于大學生來說,培養自己敢于競爭,迎接挑戰的意識非常重要。競爭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成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競爭中我獲得了敢于挑戰自己的勇氣和動力。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們要敢于競爭,在競爭中挑戰自己的極限,在競爭中磨練自己的心志,在競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說競爭是大海,那么挑戰就是那洶涌的海浪,當海浪呼嘯而來的時候,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像那勇敢的沖浪者去乘風破浪。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人從本質上講,不是存在,而是需要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世俗,最終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我們應該感激學校為我們在校園內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每位同學總能找到許多挑戰自己的機會。輕院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輕院學子應該在這個舞臺上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展現風采,舞動青春。
【擴展閱讀篇】
演講稿又叫演說詞,它是在大會上或其他公開場合發表個人的觀點、見解和主張的文稿。演講稿的好壞直接決
定了演講的成功與失敗。
演講稿像議論文一樣論點鮮明、邏輯性強,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議論文。它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鼓動性的應用文體,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演講未必都使用演講稿,不少著名的演講都是即興之作,由別人經過記錄流傳開來的。但重要的演講最好還是事先準備好演講稿,因為演講稿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通過對思路的精心梳理,對材料的精心組織,使演講內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條理。其二,可幫助演講者消除臨場緊張、恐懼的心理,增強演講者的自信心。
演講稿特點
主要區別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演講是演講者就人們普遍關注的某種有意義的事物或問題,通過口頭語言面對一定場合的聽眾,直接發表意
見的一種社會活動。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信息,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眾雙向交流信息。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眾、聽眾與聽眾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為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眾、聽眾與聽眾情緒的應和與交流。所以,為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主要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于公眾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眾,打動聽眾,“征服”群眾,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眾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為聽眾所接受并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眾有不同的對象 和不同的層次,而“公眾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 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為聽眾設計不同的演講內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于“講”,而不在于“演”,它以“講”為主、以“演”為輔。由于演講要訴諸口頭,擬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為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么,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因此,演講稿寫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過試講或默念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眾情緒、贏得好感的鼓動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辟,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第四、整體性演講稿并不能獨立地完成演講任務,它只是演講的一個文字依據,是整個演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演講主體、聽眾對象、特定的時空條件,共同構成了演講活動的整體。撰寫演講稿時,不能將它從整體中剝離出來。為此,演講稿的撰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聽眾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生存環境、品位修養、愛好愿望來確立選題,選擇表達方式,以便更好地溝通。
其次,演講稿不僅要充分體現演講者獨到、深刻的觀點和見解,而且還要對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體態語的運用進行設計并加以注釋,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另外,還要考慮演講的時間、空間、現場氛圍等因素,以強化演講的現場效果。
第五、口語性
口語性是演講稿區別于其他書面表達文章和會議文書的重要方面。書面性文章無需多說,其他會議文書如大會工作報告、領導講話稿等,并不太講究口語性,雖然由某一領導在臺上宣讀,但聽眾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講稿,一邊聽講一邊閱讀,不會有什么聽不明白的地方。演講稿就不同了,它有較多的即興發揮,不可能事先印好講稿發給聽眾。為此,演講稿必須講究“上口”和“入耳”。所謂上口,就是講起來通達流利。所謂入耳,就是聽起來非常順暢,沒有什么語言障礙,不會發生曲解。具體要做到:
把長句改成適聽的短句;
把倒裝句改為常規句;
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加以改換或刪去;
把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
把生僻的詞換成常用的詞;
把容易誤聽的詞換成不易誤聽的詞。
這樣,才能保證講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楚明白。
第六、臨場性
演講活動是演講者與聽眾面對面的一種交流和溝通。聽眾會對演講內容及時作出反應:或表示贊同,或表示反對,或饒有興趣,或無動于衷。演講者對聽眾的各種反映不能置之不顧,因此,寫演講稿時,要充分考慮它的臨場性,在保證內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縮的余地。要充分考慮到演講時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應付各種情況的對策。總之,演講稿要具有彈性,要體現出必要的控場技巧。
主要功能
第一、“使人知”演講。這是一種以傳達信息、闡明事理為主要功能的演講。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學家朱光潛的演講《談作文》,講了作文前的準備、文章體裁、構思、選材等,使聽眾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識。它的特點是知識性強,語言準確。
第二、“使人信”演講。這種演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賴、相信。它從“使人知”演講發展而來。如惲代英的演講《怎樣才是好人》,不僅告知人們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條衡量好人的標準,通過一系列的道理論述,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舊觀念。它的特點是觀點獨到、正確,論據翔實、確鑿,論證合理、嚴密。
第三、“使人激”演講。這種演講意在使聽眾激動起來,在思想感情上與你產生共鳴,從而歡呼、雀躍。如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說》,用他的幾個“夢想”激發廣大的黑人聽眾的自尊感、自強感,激勵他們為“生而平等”而奮斗。
第四、“使人動”演講。這比“使人激”演講進了一步,它可使聽眾產生一種欲與演講者一起行動的想法。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倫敦作的演講《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法國人民行動起來,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它的特點是鼓動性強,多以號召、呼吁式的語言結尾。
第五、“使人樂”演講。這是一種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使人快樂為主要功能的演講,多以幽默、笑話或調侃為材料,一般常出現在喜慶的場合。這種演講的事例很多,人們大都能聽到。它的特點是材料幽默,語言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