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校長演講
佚名
昨天晚上,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聽劉道玉校長的講座。
意料之中的是,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沒能進去,只能在人文館主廳外面豎著耳朵聽劉
校長的講座,因為根本擠不進去了。但幸運的是,我雖然是站著,但站在了中央的過道上
,所以很有幸的拍到了這張很珍貴的照片。
開講后不久,劉校長就很心痛的說,”我不得不向大家宣布一個很難做出的決定,這將是
我最后一次面對大學生的講座”。而后繼續說了幾句打濕我眼眶的話語——“作為一個教
師來說,如果沒有了學生,他的生命將黯然失色;對一個大學來說,如果沒有了學生,大
學就不復存在了——所以大學始終應該堅持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學
生服務的,為學生成才服務的。如果我的這個決定能夠得到同學們的理解、諒解,我將非
常感謝!”
如果這些話語放在隨隨便便哪個教育者身上,也許我并不會太感動。但劉道玉不同,
太不同。
劉道玉校長,作為武漢大學最后一個真正的為廣大學子所崇敬的校長,雖然當年是全國重
點高校中最年輕的校長(當選為校長時僅有四十八歲),已經是七十五歲的老者。坐在講
臺上的同學們刻意鋪的厚厚的椅子上,已經力不從心。所以,我們自當理解他所說的這次
講座將成為閉門講座的那份心情。
不再熬述,以一名新聞人的角度,對這次講座,做一次詳細記錄。(我知道學校的網
站上有所記錄,但令人不甚滿意,所以做一次遲來的記錄)
劉校長的講座,主要是三個方面。
1.教育改革應當從體制改革入手
2.獨立、民-主、自由是大學的精髓;
3.中國大學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體制?
作為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者,劉校長曾經的改革是很具轟動性的。那時中外記者們堵
在武大行政樓外面,隨時看武大又有什么新的舉措。就是在這樣的改革之風的領導下,武
漢大學從八十年代初的全國重點大學倒數變成了“不是第三就是第四”,而現在為大家所
熟悉的轉專業、雙學位、輔修制、插班生制……就是在那個時候的武大提出的。那個時代
的武大有了中國大學中難能可貴的自由學術之風,成為了大量學生甚至教授學者們的理想
的去處。
一. 教育改革應當從體制改革入手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深遠意義
它的意義怎么估計都不過分!
二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趙子龍被選為總書記,群眾稱之為***的良心。那次會議上,
趙子龍當選為國務院總理,他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奠基人,那時就有“要吃糧找紫陽,要吃
米找萬里”之說。
而在他們上任后,在1985年5月15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會議上,討論了《關于教育體制
改革的決定》。其后不久,教育部就通轉了該《決定》。但可惜不久之后我們就放棄了該
決定。
劉校長認為,《決定》中的主要精神是——
“ 中央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
改革管理體制,在加強宏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
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還要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
、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經過改革,要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礎教育得到切實的加
強,職業技術教育得到廣泛的發展,高等學校的潛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教育和
學校外、學校后的教育并舉,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要。
”
“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
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收益的多少,而是培養人才的
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 ”
說完這些后,劉校長非常痛心的說:“可是,在這個決定頒布后不久,我們就完全拋
棄了這個《決定》。”
三為什么教育體制改革要從體制改革入手?
首先說明體制:體制就是一個體系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它分三個層面:宏觀、
中觀、微觀,而教育體制就是中觀制度。
中國教育是“大一統”體制,即高度的集權,大包大攬,統管一切。其特點是
①把持一切教育工作,從決策與管理,如學校設置、教學評估……
②壟斷著一切教育資源,如統一高考、統一錄取分數線、人事任免、專業設置、經費
、科研項目、外事、重點實驗室、名師評循…
說來實在是笑話,連大學生能否結婚還要教育部下文。這是法盲才做出這樣一個決定
!(全場鼓掌)結不結婚是婚姻法規定的,你教育部有什么權利越過婚姻法來管這個問題
呢?又比如說大學生能不能在校外租房,大一學生能不能買電腦這樣的問題(被掌聲淹沒
)。所以我說,我們這個教育是該管的它不管,不該管的它抓住不放!(掌聲)
劉校長援引群眾的話說,目前是中國教育史上集權最嚴重的時期,例如直屬大學,文
革前是23所,78年是34所,而現在是76所,足以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