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
徐紅霞
摘要:化學污染物對環境、對人類健康、對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呼聲。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理念,從學生抓起,是《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每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學中要通過化學知識傳授,利用多媒體,聯系身邊的實際、課外實踐向學生滲透環保理念。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滲透環保理念
3月11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級大地震,余震未平,海嘯又至,雙重打擊之后,第三重危機接踵而至,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2號、3號機組相繼爆炸,此后不久4號反應堆又突然起火,并造成了更多放射物的泄露,引發了核輻射,核污染引起世人的關注,環境保護再次向世人敲起警鐘。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與社會、環境聯系十分密切。初中的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較為豐富,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漸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作出貢獻,是每一位化學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那么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怎樣滲透環保理念?以下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在知識傳授中滲透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點跟環保教育緊密結合,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把知識性教育與環保教育共寓一體之中,樹立學生的環保理念,讓學生的環保理念點點積累、逐步深化。例如學習《化學與環境保護》這一課時,結合課本知識,在介紹水污染、酸雨、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知識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用環保理念的觀點進行思考、討論、角色扮演、調查研究等課題。討論:“誰對我們孝婦河的污染負責?”“假如我是環保局局長,我將采用什么方法、重點治理什么污染?”“調查當地常見的塑料廢物的種類、數量和危害,提出治理的合理建議。”……
二、利用多媒體滲透
要利用多媒體教育平臺,設計形象直觀的課件,將環保理念有計劃、有目的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輕松、自然的氣氛中接受環境教育,滲透環保理念。例如:講到二氧化碳增多會導致“溫室效應”時,向學生播放 “人與氣候”,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近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曾在2010年指出,西南太平洋地區84%的自然災害都與地質或水文氣象因素有關。2006年,印尼、菲律賓等國先后遭遇海嘯、泥石流和洪水災難;2009年,海嘯襲擊了薩摩亞、湯加、斐濟和庫克群島等國;2010年第一季度,強熱帶風暴又先后登陸密克羅尼西亞、基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讓受災地區的貧困問題不斷惡化,并對衛生、飲水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
世界糧農組織也曾表示,氣候變化使太平洋地區面臨的威脅加倍。海平面上升、降雨和日照規律改變、極端天氣增多等問題將對太平洋島嶼的農業、漁業和糧食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加劇了當地的糧食不安全狀況。 通過觀看,要讓學生明確,關注氣候就是關注我們的生活。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起的災害,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不保護氣候,沒有理由不保護環境。
三、聯系身邊的實際滲透
僅僅在化學教學中講世界的環境狀況、中國的環境狀況,有時不能使學生有切膚之感,對此,在環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更能激起學生的共鳴。如講到《關注空氣質量》時,可引入當天空氣質量報告,簡明扼要介紹空氣質量級別對人的健康影響。可向學生介紹本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十年前,我市民間有一首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大煙筒,冒黑煙,晚上星星看不見,一年吸掉半塊磚”,說明當時我市的空氣污染之重,已令人駭然。生活在孝婦河畔的你們,沒有見到清澈見底的孝婦河,卻見到的是污水橫流的孝婦河,進一步向學生介紹孝婦河的今昔。讓學生了解到:80年代以前孝婦河水清魚肥、游人如鯽,現在惡臭難聞、魚蝦無蹤。讓學生親歷其境,感受污染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環境問題誰都無法逃避。近幾年來,我市加大了環保資金投入,整治污染企業,關停各類“土小”企業,對環境違法行為持高壓態勢,爭取創建文明城市,倡導人人環保、人人“享綠”的環保理念。
四、在課外實踐中滲透
要結合化學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滲透環保理念。一方面,要求學生調查和反思自己平常在生活上是否注意了環保。比如:你家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你家的住宅區是否有綠化帶?你家的廢水是否一水多用?你家是否安裝了節能燈?你是否有亂吐痰和亂丟垃圾的習慣?你家的廢舊電池是否亂扔?……另一方面,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時刻牢記環保使命,把環保理念落實于行動,節約能源,合理存放生活垃圾。
我們國家目前正處在飛速發展階段,如何讓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齊頭并進是我們每個公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將環保理念滲透在化學教學中,從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喚起學生強烈的環保理念,并將“環保”理念付諸于行動,從我做起,人人參與,來精心呵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1、《化學課程標準》。
2、《化學教學與能力培養》。
3、《人與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