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豪們何時才能像扎克伯格一樣樂于裸捐?
佚名
:有人說錢有兩種:花掉的是錢,叫財產;沒花掉的是“紙”,叫遺產。是花錢與還是守財,反映了對錢財的態度;而如何花錢,卻反映了金錢觀念和金錢文化。為了慶祝女兒的降生,美國“Facebook”網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與華裔妻子普莉希拉·陳給女兒的禮物竟是,捐出目前市值為450億美元的99%“Facebook”股份。消息甫一出臺,就引發了全球圍觀。
在中國傳統觀念下,父母通常將財產留給子女,子女也將父母的財產看作自己理所應得的私有財富,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為了遺產分配不公而兄弟反目、對簿公堂的遺憾,甚至是手足相殘的悲劇。
也因此,中國網民對于扎克伯格的裸捐行為反應也特別強烈,不遺余力點“贊”的有之,質疑聲也不少。有中國網民說,扎克伯格將錢注入以其妻子為名的基金會來搞慈善,實際上只是一種將錢左手換右手”的做法,這些錢最終還是控制在自己家族手中,這是善舉還是避稅行為?更有甚者,將扎克伯格稱為“心機boy”!
不可否認億萬富翁的“裸捐”行為在西方的確存在著避稅的可能性,比如蓋茨基金會每年只要將總資產的5%用于慈善項目就可以免稅。但對于多數投身慈善事業的企業家而言,富豪們的捐款并不是為了一己私利。在美國,稅法規定捐贈給親戚、朋友或其他個人、外國組織、政治組織或候選人的資金是不能免稅的,這就減弱了子女通過受捐獲取不正當利益的可能。
也許,我們對于捐贈行為應該少一些沖動地評論,更多去思索如何從制度等方面鼓勵國內企業家回饋社會。因為無論如何,能夠回饋社會總是一件好事。
反觀中國國內,有太多處于赤貧狀態的老百姓久旱之下期盼甘霖,他們比美國人更需要幫助。但令人沮喪的是,由于國內目前對股權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還不明朗,慈善基金制度也不完善,現在有八成富豪的捐款卻流向國外。
正因為“幫外不捐內”,馬云、潘石屹等的“向外捐獻”還遇到諸多的爭議,甚至被許多網友謾罵。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國家稅收制度的設計的確能促使人們財富觀的改變,也能促進慈善制度的發展。但從根本上說,只有營造出人心向善的大環境,不斷改善慈善機構的透明度和開放程度,才能推動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
其實,美國社會此前也是在家族內部代際傳承財富的傳統,打破這種傳統、大規模投身慈善事業的時間轉折點大約是從洛克菲勒、卡內基這一代企業家身上開始明顯體現出來。鋼鐵巨頭卡內基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蓋茨認為,巨額財富在代表著權利的同時更意味著責任和義務。財富應當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觀點被美國精英文化普遍接受。
值得關注是的,蓋茨是在他40歲左右時才開始大規模地投入慈善事業,而身為當下很多年輕人偶像的扎克伯格今年才31歲。美國精英文化中的慈善意識養成正在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扎克伯格用450億美元的捐贈,更成為一面鏡子,照出國內某些“國民”大款的另一種嘴臉。在一個金錢至上和財富競賽的審美觀念中,“馬太效應”將獲得更為豐饒的土壤,炫富不但能帶來精神滿足,還能帶來更多的財富。那些如扎克伯格一樣不開名車不顯氣派的中國商人,會被認為實力不足而失去商機。
讓中國土豪們向“別人家的公司”、“別人家的老板”學習的背后,的確任重而道遠。(來源:IT時代周刊 文/丁乙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