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變化與趨勢分析
宋維明 李勇 陳建成
論文關鍵詞:高等林業教育規模影響因素趨勢預測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變化進行了描述,對影響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最后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變化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預測高等林業教育規模是制定國家教育和學校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前提。通過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變化與影響因素分析,總結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發展變化的規律,對于預測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發展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變化
我國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發展變化與不同時期高等林業教育的發展密切相關。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
(一)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之前的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歷史發展
我國高等林業教育始于20世紀初,但在建國前的40余年當中,發展緩慢,到1949年只在21所大學農學院中設有森林系,在校學生只有541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林業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195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院系調整,相繼成立了北京林學院、東北林學院、南京林學院,并在13所農學院中保留或增設林學系。50年代初期,我國林業高等學校開始學習蘇聯林業教育的經驗,對舊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這一階段高等林業院校教學秩序比較穩定,高等林業教育事業發展順利。到1957年,全國各林業院校和農學院森林系在校生己達到6 065人,為1949年的11倍。1958年及以后一段時間,由于受“大躍進”的影響,很多農學院中的林學系分出獨立組建林學院,有的中專或大專升格為大學,高等林業院校(系)由1957年的16所驟增至1960年的40多所,其中獨立的林業院校有24所。所設專業也于1957年的6種增到42種,在校學生人數達到14 839人。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超越了客觀條件的可能,使高等林業教育的發展受到了挫折。為了糾正1958-1960年教育工作中“左”的錯誤,1960年底,中央提出要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國高等林業院校調整為9所,所設專業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高等林業院校同其他學校一樣,停課鬧“革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斷了招生。在這場浩劫中,使原來基礎比較薄弱的高等林業教育事業,蒙受嚴重創傷,損失難以估量。到1976年普通高等林業院校有6所,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僅為7 229人。
(二)改革開放之后到新世紀的高等林業教育
1.恢復與快速發展(1978一1985)。從改革開放到新世紀初,我國的高等林業教育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從改革開放到1985年是我國高等教育恢復和快速發展階段。到1985年,全國高等林業院校發展到11所,并在18所農業大學或農學院中設有林學(園林)系,本專科在校學生總數達20 126人,超過了歷史上最高年份(1961年)的規模(15 873人)。
高等林業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雖然在50年代中期即已開始起步,但與其他層次相比,屬于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以“文化大革命”前林科研究生在校人數最多的年份1962年為例,當年在校研究生只有68人。1977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后,林科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到1985年底,博土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班三種類型的研究生在校人數已達753人。
2.適度發展與全面改革(1985一1992)0 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到1992年高等林業院校(全部)和其他院校(林科)專業在校學生為26 397人,比1986年增加5 964人,年增長994人。比1976年至1986年期間的年增加人數少523人。這段時間比上個階段的發展速度明顯減緩,稱為適度發展期。如果僅考慮林科教育規模,1992年在校生為22 182人,比1986年僅增加1 749人,年增長292人。在這段時期內獨立林業院校的數量沒有變化。
3.快速發展(波動)與深化改革(1992一1999)。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992年至1999年是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體制改革為核心等各項改革全面展開和深化的時期。1996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普通高等農林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此次會議是在全國深人學習、貫徹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新形勢下召開的。這次會議對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和支持高等農林教育,對高等農林院校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振奮精神、深化教育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林業教育也取得了快速發展,1999年高等林業院校(全部專業)和其他院校(林科)專業在校學生38 338人,比1992年增加7 994人,年增長1 706人。分別比前兩個時期的年增加人數189和712人。雖然這段時間比上個階段的發展速度有所加快,但是規模發展井不穩定,出現了幾次波動。如果僅考慮林科教育規模,1999年在校生為20175人,比1992年減少2 007人,年減少287人。這段時間林科教育總體出現下降,但是期間也有波動,因此,這段時期稱為波動發展期。在這段時期內獨立林業院校的數量為10所,比前一時期減少1所。
4,大發展和大調整時期(1999一2003):在價紀之交,黨中央、閏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與法規,使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變化。特別是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第二次教育工作會議,并與6月1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進人了一個深化改革、積極發展的新階段。
標志之一,進一步調整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形成中央和地方分級管理、以地方統籌為主的新格局。原中央部委的所屬學校少部分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大部分劃歸地方或與地方共建,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特殊行業的學校仍歸原行業主管部門管理。1999年我國高等林業院校也開始逐步實行調整與合并,當時,全國有10所獨立設置的林業高校,其中6所直屬原林業部管理,即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中南林學院、西南林學院、西北林學院;4所為地方所屬院校,即內蒙古林學院、吉林林學院、浙江林學院、福建林學院,另外在全國有20所普通農業高校中設置有林學、園林等系或學院。經過這次院校調整與合并,目前,全國獨立設置的高等林業院校有6所,即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浙江林學院、中南林學院、西南林學院。其它4所均與當地的農業院校或綜合性大學合并。
標志之二,1999年以來,國家實行了高等教育擴大招生的政策,我國高等林業院校和林科教育的規模都有了飛速的發展。2002年高等林業院校(全部)和其他院校(林科)專業在校學生112963人,比1999年增)111 24875人,年增長8292人。如果僅考慮林科教育規模,2002年為65055人,比1999年增加44880人,年增加14960人。這一階段林科教育的規模又有了增加,而且增加速度要高于其它科類專業的平均水平。
這一時期,雖然獨立承擔高等林業教育的院校有所減少,但是承擔高等林業教育的機構有了很大的增加。根據教育部2003年統計,現在全國設有林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200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98所(含獨立設置的高等林業院校6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88所,高等專科學校11所,民辦高校3所。此外,中國林科院和中國農科院都辦有林科研究生教育。與1998年設有林科教育的30所高等院校(其中獨立設置的高等林業院校10所、設有林科專業的農業院校20所)相比,數量卜增加了6.6倍。因此,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形勢相同,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發展總體可稱作大發展、大調整的時期。
二、影響高等林業教育規模變化的因素分析
與影響教育發展的因素相同,影響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包括經濟、國家政策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經濟發展水平應該是影響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將上要實證考察經濟發展水平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的影響。
1989—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林科教育規模統計如圖1所示。
1989一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林科招生數、在校生數(圖1)中,以國內生
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以當年的招生數作為林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指標。在校生規模為4年的累積,而不能準確反映當年的發展,所以這里采用了當年的招生數作為林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指標。以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作為自變量,當年的招生數作為因變量,分別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目的是檢驗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對林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模型通過了檢驗,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對當年的招生數具有顯著的影響。隨著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招生規模也在增加。這一實證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對林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
但是,由圖1也可以明顯地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并非是影響林業高等教育的唯一因素。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年都是遞增的,而林科教育的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并非是每年遞增的,或者是與經濟發展水平不是同步增長的。例如,1993年到1999年期間,招生規模就不是遞增,而是出現了幾次的波動。另外,1999年以來,林業高等教育的規模有了很大的士曾長,這個增長速度遠比經濟發展水平的速度要快。這主要是因為國家開始實行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所致。因此,除了經濟因素以外,國家教育政策影響也是很大的。 由圖1比較可以發現,我國林科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與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呈現一樣的趨勢。特別是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也有了巨大的發展。說明這段時期影響因素是相同的。但是,與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自1993一1999年期間,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并不穩定,而是規模出現了兩次增加、三次下降的過程,而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的規模是逐年上升的。說明這段時期影響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的因素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可能受林業政策和林業發展形勢的影響。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林業發展的政策逐步調整,即從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環境為主的轉變。繼而大批林業生產企業職工開始下崗,林業生產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有所減緩。雖然生態環境建設對人才也有了不同結構的需求,但是由于林業行業的艱苦性,林業教育依然存在著“招不來、下不去和留不住”的問題。特別是在學生開始自主擇業之后,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因此,造成了林業教育需求的不確定性。二是十四大以來,國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學校為了生存與發展,必須面向行業,也面向社會。林業院校面臨發展自身的選擇,既要保留和發展林科優勢學科,也要發展市場需求的其它非林學科。面對這樣的發展環境,由于各校的具體情況不同,所采取不同的選擇行為,在林科教育發展的規
模確定上也有所不同,因而可能造成規模的波動。
三、我國林業高等教育規模發展的預測分析
對歷史數據進行數學模擬是探討歷史發展規律的一種重要方法。運用上面得到的回歸方程,可以對歷史規模進行模擬和評價預測。圖2就是根據回歸方程所作的歷史招生數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模擬圖。
由圖2可以看出,只有1991年和1996年招生規模與當年經濟發展水平相吻合。1989, 1990, 199和2000年的模擬值與實際值相差不大,說明招生規模與當年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吻合。相差最大的是2001年的實際招生規模明顯大于模擬值,也就是遠大于經濟發展的水平;而1999年實際招生規模明顯低于模擬值,低于當年經濟發展的水平。雖然1999年國家實行擴招政策,但是擴招都是非林科的規模,而實際上1999年的林科規模比1998年還要小。
從總體來,1991一2996年,我國林科教育的規模是高于經濟發展水平的,1996一2000年林科教育的規模是低于經濟發展水平的,2001年之后規模又高于經濟發展水平。根據模型預測,我國未來林科高等教育的規模將處于穩定或適度的發展。
另外,從高等林業教育占整個高等教育的比重歷史變化也可預測未來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由圖3可見,我國林科高等教育的規模占高等教育的比例整體呈下降的趨勢。由1989年的近1%,下降到2002年的0.7%。而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從1989年至1993年,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發展速度高于整體高等教育的速度,是高等林業教育快速發展時期之一。1991年至1999年高等林業教育的發展速度低于整體高等教育的速度。1999年至2001年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發展速度又高于整體高等教育的速度,但是,2001年以來發展速度又有所回落。由圖3也可以預測,高等林業教育的規模發展速度仍將處于減緩的趨勢,林科高等教育規模雖然總量會適度增加,但是在整個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還有下降的趨勢。
四、主要結論
我國高等林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科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呈現了多元化的局面,目前承擔林科高等教育的機構有200所,總規模達到65000多人,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0倍。
影響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國家宏觀教育政策。另外,我國林業產業及其政策的調整變化也對我國高等林業教育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我國林科教育的絕對規模在增加,但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所;}丁比例整體呈下降趨勢。隨著我國林業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地位的提升,林科高等教育仍將具有重要的地位,并發揮重大的作用。
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發展應適應與滿足林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的需要,同時高等林業教育規模的發展也應以經濟發展水平為條件,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一條最基本的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