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震孤兒家庭教育的思考
劉小蘭
: 論文摘要:地震孤兒,是指經歷了地震災難,并且父母在地震災難中雙雙身亡的兒童。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成千上萬的家庭慘遭重創,許多父母在這次地震災難中死亡,留下了大量的孤兒,本文所指的地震孤兒就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遺留下來的孤兒。在汶川地震中,這些地震孤兒不僅有著地震的痛苦經歷,還要承受失去父母成為孤兒的巨大痛苦,經過了這一變故,他們的心理創傷會有多久?他們的家在哪里?他們的以后將怎么辦?我們如何撫慰這些地震孤兒,如何再次給他們一個溫馨永恒的家,如何幫助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健康快樂的成長?一時間,出現了這么多的震孤兒,出現了這么多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只有當我們把孩子們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時,才能很好的重建災區——孩子們是國家的希望”,而地震孤兒又是這次地震災區孩子中的重中之重。筆者對這些地震孤兒的收養和家庭教育問題做了一點嘗試。
論文關鍵詞:地震孤兒 孤兒收養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一、地震孤兒的心理、生理、行為等方面的特殊特征
地震孤兒和社會上其他孤兒一樣,都是在未成年時期就失去雙親的兒童,他們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有著孤兒的共性,但是,這些地震孤兒有著5·12特大地震的痛苦經歷,又讓他們較其他孤兒有著許多特殊性。我們在研究、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到這次地震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地震帶給他們心理、生理以及行為等方面的許多特殊性,這樣我們才能及時、正確地解決問題。大致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震孤兒心理方面的特征
1.地震黑幕的記憶
人們在經歷了某些大的事件后,時常會不知不覺的在頭腦中再現這些事件或者某個片段。這些地震孤兒經受了地震這一巨大災難后,他們也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無意的重新浮現災難時經歷的各種情景。這些地震孤兒有的會總是夢見自己再次被埋在廢墟里或者夢見與災難相近似的畫面;有的孤兒會在睡覺前或者睡醒時,腦海里突然閃現災難發生時的畫面、聲音、氣味等;有的孤兒會反復想到地震發生的那一幕,會反復想到逝去的父母,心里覺得很孤單、很難過但又無可奈何。這些不想要的視覺影像與創傷記憶在頭腦里總是揮之不去,煩惱不已。這些經歷的重現會不斷影響他們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2.安全感的缺失
5·12地震使他們在一瞬間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失去了養育他的生活基礎,失去了一切,筆者認為地震的經歷會使他們有突然失去一切的感覺,會造成他們安全感缺乏的長期的負面心理影響。他們對周圍的一切不再信任,覺得一切都是那么不安全,都是轉瞬即逝的,從而他們會感到迷茫無助,不知道該怎么辦,總覺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有的甚至會有輕生的想法。有了地震的經歷,他們心理上時常會有恐懼感,害怕地震再次來臨,害怕將會發生其他比地震更大的災難,成天提心吊膽的生活。他們的警覺性會極度的增高,對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神經過敏”,他們會對跟地震有關的影像、聲音等事物特別敏感、害怕,他們的意識完全被恐怖籠罩,從而會產生如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等狀況。
3.認知和情緒的非正常化
據有關研究表明,地震災難的經歷和父母的逝去會對他們造成認知和情緒方面的非正常化。他們會時常會為父母、朋友的死傷感到悲痛難過,甚至感到內疚,認為他們的死傷是自己的過錯,從而他們會一直自責,給自己過度的壓力和痛苦。通過調查了解,有的地震孤兒對自己的地震經歷會感到憤怒,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平,認為受傷害的總是自己,為此產生了失望、痛苦等情緒,從而他們對他周圍的一切感到不滿,甚至憎恨一切,最后他們可能會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有的孤兒尤其是殘疾孤兒會有過度的自卑心理,他們認為自己以后什么都做不了了,會覺得自己以后就是一個廢人,他們將會萎靡不振,甚至自甘墮落,缺乏自信心,進而喪失進取心,對一切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對一切也都不再有任何興趣,即使是原來喜歡的事物也不再有任何興趣,不再為以后的生活而努力。
(二地震孤兒生理方面的特征
伴隨心理問題的產生,這些兒童會出現相應的并發癥生理問題。
地震帶給他們的心理創傷從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他們會導致一些相應的生理問題。有的地震孤兒在地震發生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呼吸困難、惡心等癥狀。有的還會出現一些諸如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對其身體造成傷害的病癥。有些已經長大的孩子好像又突然變小了,會出現遺尿、吮手指、要求喂飯和幫助穿衣等幼稚行為。有些還會在精神上表現為諸如心神不寧,頭暈眼花,晚上失眠,睡著之后做噩夢,從而導致了白天極易疲倦,精力不能集中記憶力減退等情況。
(三)地震孤兒行為方面的特征
地震的經歷和父母的逝去還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世界觀,從而在行為方面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在行為方面,他們會表現出無故發脾氣,易有攻擊行為。有的孩子會表現出一些常人無法無法理解的奇怪行為,他們會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緒煩躁,易與其他人發生矛盾,喜歡打架,武斷莽撞的處理事情。有的會有意無意地持續逃避,他們會逃學,不愿與老師同學相處,喜歡獨處;有的甚至會出現切斷與舊友之間的關系等不良行為;有的逃避一切社會交往活動,不愿意與別人交往、封閉自守、行為退縮等,甚至會改變與他人的相處的方式,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社會性發展。
中國心理健康協會的教授肖水源認為,“災難會在人身上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折磨一生,改變病人的性格,甚至導致極端行為如自殺和暴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災區的孤兒更需要家,需要—個能給他們安全感舒適感溫馨感的家。更需要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他們戰勝心理障礙,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對地震孤兒收養問題的幾點建議
本次對地震孤兒的收養問題,絕不同于一般情況下的孤兒收養。對本次震災孤兒的撫養與教育也絕不是一時的沖動,也不是簡單的解決吃住,而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技巧、應變技巧、撫養技巧,把這一責任有效行使下去。那么,人為的傷害比地震更可怕。為保障孤兒能夠正常的生活、學習,促進其健康成長,筆者對地震孤兒收養方面的要求做了一點探索:
(一)社會層面的要求
1.對收養條件的法律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和地方政府的相關的規定,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無子女: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年滿三十周歲。單身男性公民收養女孤兒,年齡應相差40周歲。但收養孤兒、殘疾兒童或者在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不受收養人無子女和收養一名的限制。除了家庭收養外,只有國家辦的兒童福利機構才能接受兒童。這是收養地震孤兒必須要遵守的首要的條件,只有在這個“硬件”條件下,才能從法律上保證這些孤兒的基本權利。
2.對收養人的動機鑒別
收養動機問題是其最根本的問題。有些收養人的收養動機不純,如有些收養人是因為想要一個兒子或女兒,而自己又沒有,這樣通過收養一個就能滿足自己的某些想法。收養孤兒不應該是為了彌補自己家庭的殘缺,也不應該是因為一時的同情心而一時沖動想做點善事,而主要動機應該是以真正喜歡孩子為基礎,真正想給這些地震孤兒一個快樂的家,彌補地震孤兒家的缺失,讓他們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其主要也是唯一目的。只有持這種動機的人才可以收養這些孤兒,才能為孤兒提供一個真正溫馨而永恒的家,才不會讓這些地震孤兒再次受到傷害。 (二)家庭層面的要求
1.收養人的素質
家長的素質對兒童的發展有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成為制約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地震孤兒有著地震的特殊經歷,他們受到了極大的心理、生理等創傷,收養人在對他們進行撫養和教育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較其他兒童而言,更有其艱巨性,因此,收養人的素質顯得特別重要,收養人的素質直接關系到這些孤兒能否康復地震對他們的傷害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是否能夠健康發展。第一,收養人必須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強健的體魄。這是收養兒童的基礎條件。第二,收養人要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以帶動這些孤兒動機的發展;收養家庭成員還要有豐富的情感與和諧的感情關系,以給予這些孤兒情感上的關懷;收養人的堅強意志也會為這些兒童樹立楷模。第三,收養人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特別是要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這樣才能為教育這些孤兒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礎。第四,收養家庭成員思想行為要端正,道德行為要規范,為他們樹立好的榜樣。
2.收養人的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為能力
筆者將收養家庭的教育能力分為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為能力。教育支付能力,主要是指收養人的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是兒童全面、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在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環境中,才能為這些兒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康復的條件,才能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資源,有利于他們健康發展。教育行為能力,是指收養人要有一定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技能;收養人要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懂得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特別提出的是要有能力對這些地震孤兒進行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要懂得如何淡化災難給他們帶來的恐懼、焦慮、自責等多種心理、生理創傷以及消極情緒等,讓他們可以盡快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像正常人一樣的健康的生活、學習。所以心理干預能力是衡量收養人有無資格收養地震孤兒的一個重要指標。
三、對地震孤兒家庭教育的幾點對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家里的長者(其中通常指父母)對其子女和年幼者實施的各種教育影響。這種教育實施的環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長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者家庭成員中的年幼者。筆者把地震孤兒的家庭教育界定為,收養地震災區孤兒的收養者在家庭環境中對其被收養人進行的各種教育影響。
對地震孤兒進行家庭教育,絕不同于常規下的家庭教育。這些地震孤兒有著地震的經歷,他們在認識、想象、情感、態度、思維以及肢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收養人在對他們進行家庭教育時,不得不考慮他們的這些變化以及心理、生理等特殊性。筆者根據地震孤兒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關于地震孤兒家庭教育的幾點建議,大致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溫馨而又良好的家庭氛圍會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對于這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來說,生活可以繼續,但是可能失去生活動力,失去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安全需要與歸屬和愛的需要無法滿足,如果沒有心理歸屬感,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和目標。因此,要創造安全溫馨的家庭氛圍以增強學生的心理安全感。家長以身作則,創建和睦和諧、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家庭氣氛,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樹立人格健全的兒童觀
地震孤兒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會孤兒,經歷地震后,他們在心理、生理和行為等方面都受到極大的傷害。據有關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他們的心理、生理等創傷長時間的得不到解決,以后會發展成嚴重的如精神分裂癥等心理、精神疾病。因此,收養者收養他們后,不僅僅是給他們一個家,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更應該是要爭取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解決他們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問題,幫助他們從地震傷害的陰影中走出來,健康快樂地成長,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三)發展孤兒的心理防御機制
每個人都具有心理防御機制,這些地震孤兒也不例外,心理防御機制是降低和解除焦慮的非理性方式,它是自我應付本我的驅動力,超我的壓力和外在現實的要求等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我們要合理運用他們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使他們積極適應這種環境,正視現實,承認挫折,主動調整和改善不健康的行為方式,努力克服挫折。他們在地震中,心理上受到創傷,治療創傷也要從這些孤兒本身出發,因為他們心理康復的一個重要動力來自于自身,所以收養者要讓孩子自己建立起平復創傷的心理機制,對他們進行輸導,多和他們交流,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最終通過他們自己的自我恢復和調節能力來撫平創傷。
(四)采取合理的調節措施
收養人要盡量多于孩子交流、溝通,無條件的傾聽、接受他的哭訴,盡量讓他把情緒表達、宣泄出來,并與他們一同分擔他們的悲痛、迷茫和憤怒,以釋放心中的壓抑和痛苦。收養人要多陪伴孩子,多撫摸他,可以讓孩子跟自己一塊睡覺,盡量不讓孩子感到孤獨,害怕。收養者要讓孩子明白地震是怎么一回事,讓他們了解地震的科學知識,減少他們對地震以及跟地震相關事物的恐懼感。多跟孩子進行游戲,游戲是建立積極情感、調整消極情感的有效途徑,在游戲中,他們也會獲得自身的滿足。收養人也要盡量多給孩子放些激勵的歌曲和影片,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學會堅強,坦然地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時間是撫平創傷的最好的補藥,不要勉強他們去忘記,也不必刻意強迫他們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災害和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害怕、擔憂、驚慌,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無助等心理體驗,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通過舒緩的方式慢慢抹去心靈的創傷。
(五)尋求有關專家的幫助
由于地震災難讓地震孤兒在很短的時間里變化巨大,他們所受到的心理、行為創傷是難以估量的,要撫平這些地震孤兒的心理、生理等創傷,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另外,大部分收養者也可能沒有一些相關知識,技能的儲備,所以,收養者要盡量尋求有關這方面的專家,團體組織的幫助以更好的幫助收養的地震孤兒早日撫平他們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