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82例回顧性分析
喻永剛
[摘要] 目的:了解臨床用藥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發生及引發的相關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對2006年1月~2007年12月臨床用藥82例ADR報告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高齡患者發生ADR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ADR以皮膚反應最多,其中各種皮疹和瘙癢癥常見。結論:只有加強ADR監測與報告,不斷掌握藥品可能存在的各種不良反應,審慎用藥,才能避免或減少ADR重復性,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分析 自20世紀60年代震驚世界的“反應停事件”到2006年引人關注的“魚腥草注射劑被停用事件”,藥物不良反應的危害一再向人類敲響警鐘,加強ADR監測已成為各國藥品監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本文就我院兩年收集到的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以便更多地為藥學警戒提供早期可疑ADR信號,為ADR工作的深入開展、減少ADR和由ADR帶來醫療資源的浪費以及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來源于2006~2007年由本院臨床醫師、藥劑師及護士發現上報、并經臨床藥師審核和院ADR小組討論、初步確定為ADR 82例。 1.2方法 按ADR監測的要求,報告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民族、體重、職業、原患疾病、個人嗜好、不良反應的表現過程,懷疑引起ADR的藥品(生產廠家、批號)給藥途徑、劑型、劑量、合并用藥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ADR與年齡的關系 發生ADR患者的年齡分布,ADR與年齡的關系見表1。 ADR患者年齡最小的140 d,最大90歲,由表1可知,高齡患者發生ADR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 2.2 ADR臨床表現 發生ADR共82例次,涉及多器官的ADR或由兩種及以上藥物引起的ADR,其中皮膚反應最多,以各種皮疹和瘙癢癥常見,見表2。 2.3 ADR發生與給藥途徑關系 靜脈滴注給藥方式ADR最多,見表3。 2.4 ADR的發生與藥物類別的關系 82例所涉及藥物共125種,各種藥物以抗感染藥引發ADR為最多,共42種,其次為中藥注射劑20種,心腦血管藥14種,抗腫瘤藥12種,見表4。 3討論 3.1老年患者的ADR監測應成為ADR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著年齡的增高,人體對藥物代謝、排泄功能逐漸降低,半衰期延長,對藥物劑量個體差異大,對藥物耐受性和敏感性也更差,易發生藥物蓄積,致使血尿濃度增加。此外,許多老年人常患多種疾病,臨床上多種藥物聯用。因此,藥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發生和加重ADR的主要原因。 3.2 ADR的臨床表現以皮膚反應最常見 由表2可知,82例ADR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這可能由于皮膚反應臨床易于發現、診斷,而不易與其他癥狀相混淆,以及臨床常用藥物,如各種生物制品和中藥制劑、抗感染藥等,本身即為全抗原或半抗原,進入人體后易引起變態反應,而引發皮炎、皮疹等癥狀。 3.3 抗感染藥的合理應用 由表3可知,抗感染藥無論引發ADR藥物種類和發生比例均處于前位,這與抗感染藥廣泛應用有密切關系,與國內同類報道結果一致[1,2]。在82例ADR中,有14例為兩種及以上抗感染藥聯用。因此,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及聯合用藥指征,盡量減少聯合使用抗感染藥。 目前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標準只對個別指標成分或有效成分進行了定量、定性檢測,不足以保證其安全性,以及傳統認為中藥制劑毒副作用少,所以ADR發生率也較高。建議對中藥制劑既要充分認識,又要理性分析,防止兩個極端,一個是“中藥安全無毒論”,另一個是“中藥毒性嚴重論”,避免兩種中藥注射劑配伍,加強研究,合理應用。 3.4 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 由表4可知,ADR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因靜脈輸液無首過效應,藥物濃度高,直接進入人體血液,也與輸液速度有關,因此,建議臨床醫師遵循“可以使用口服方式就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原則。” 注意新上市后藥品的ADR,對新上市的藥品進行ADR監測,也是醫院ADR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ADR監測與報告,不斷掌握藥品可能存在的各種不良反應,審慎用藥,才能避免或減少ADR重復性,提高合理用藥水平,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