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避免大數據產業招商低端庸俗化
佚名
()如果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比如數據分析挖掘、可視化呈現,包括大數據應用的增長上不來,這樣的規模毫無意義。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大數據產業的“庸俗化”:產業鏈上肯定有低端的和高端的環節,做不了有知識性和服務性的高端環節,轉而做低端環節,這實際上是產業的低級化發展。
2015年,全國各地一批大數據產業園、數據中心建立,各地也在爭建大數據交易所,大數據產業進入真正落地的元年。同時,工信部也正在研究編制大數據“十三五”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發展。
圍繞大數據產業鏈和地方如何布局“大數據產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參與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制定的中國電子信息發展(300469,股吧)研究院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所長安暉,他認為,大數據的分析挖掘服務是產業核心中的核心,也是最具有商業價值的一部分。
他建議,地方政府不應該盲目夸大引入數據中心的作用,還是要優先引進以數據分析挖掘為核心業務的大數據產業體系,而不是把一些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作為重點;其次,還是要做需求導向的招商引資,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符合,要讓大數據能夠在當地實現價值。
大數據分析挖掘服務企業成長性好
《21世紀》:有人說大數據是未來的石油,發展大數據的價值在哪里?這些價值如何實現?市場對大數據的認可程度如何?
安暉: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拿什么去算?其實就是靠信息,而數據就是信息的表現。掌握的數據越多,在處理能力與之匹配的條件下,對決策往往也就越有幫助。從大量數據中發掘出有用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間的關聯關系,這是大數據的核心,也是大數據商業價值的最高端。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數據和信息等同,大數據產業對信息的加工就是對知識的加工,這實際上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形式,知識經濟的成果是非常有價值也非常容易變現的。市場對大數據的認可程度非常高,因為實際經營中企業需要這樣的有用信息。
從數據的生命周期來說,可以將大數據企業分為數據的采集、整理、存儲、分析挖掘和數據應用這幾個部分,應用里包括數據的可視化。在這個生命周期里,每個方面都會涉及相應的軟件、硬件開發和服務。數據的分析挖掘服務是產業核心中的核心,也是最具有商業價值的一部分,其他的可能跟傳統的IT行業沒有區別。
《21世紀》:你覺得目前國內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上達到比較高產值的企業有哪些?有沒有一些代表性的企業?
安暉:大數據行業的核心是數據的分析和挖掘,這實際上是一種智力型服務。過去為了提供一個完整產業鏈,往往把軟硬件的研發生產、數據收集等行業都加入到大數據產業中去了,這就使得大數據產業的概念廣了很多,不用發展大數據產業也有很多規模非常大的企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核心比如數據分析挖掘、可視化呈現,包括大數據應用的增長上不來,這樣的規模毫無意義。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大數據產業的“庸俗化”:產業鏈上肯定有低端的和高端的環節,做不了有知識性和服務性的高端環節,轉而做低端環節,這實際上是產業的低級化發展。
從純粹的大數據企業角度來說,國內現在確實有了一批專業從事大數據分析挖掘的服務型企業。可能短時間內其中還沒有規模特別大的,但這批企業的成長性都非常好。
《21世紀》:現在國內企業的責任分工上下游關系是否清晰?或者都是數據的收集、儲存、分析和應用一把抓?
安暉:大部分還是比較清晰的。比如我們和發改委一起調研過一家公司,這個公司就專門從事商貿大數據挖掘。在國外收集國外市場需求和價格的變化,把這些數據整理完之后賣給國內的出口公司。
國內還有一些整合數據服務和數據平臺建設的公司。我國的數據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摸索怎么把散亂的數據整理好收集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探路工作。
大數據中心不能做成“硬盤”
《21世紀》:包括貴陽、重慶、武漢在內,各地紛紛出臺大數據產業規劃,都提到引進大數據企業。一些大企業也將把數據中心建在貴陽,這樣的數據中心建立對于當地意味著什么,有沒有實際效果?
安暉:如果只是單純地把數據中心放在一個地方,就像是放了一個硬盤在那,并不算高產值的產業。很多地方引進大企業的數據中心,實際上是想引進相應配套企業。地方政府希望相關數據加工處理業務等高附加值的業務也跟進入駐,而且能利用數據中心把相應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公司聚集過來,起到“磁鐵”的作用。
當然,從理論上說,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數據中心的建設可能幫助到未來智能終端、云端結合的發展,這有可能是一個方向。這種理論雖然各地都在發展應用,能不能實現、如何實現還在探索。
此外,針對整個大數據產業體系而言,如果說真的能做到大數據服務落戶,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會非常明顯。一方面大數據產業本身作為知識經濟的一部分,它的業務是高增值性的。另一方面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利于其他行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正外溢性。舉個例子,交通大數據如果在北京得到良好應用,日均擁堵時間能減少15分鐘以上。
《21世紀》:很多地方在做交易平臺,有中關村(000931,股吧)的數海交易平臺、數據堂的datamall,還有武漢等地方政府的大數據交易平臺。交易平臺的建立對地方意味著什么?
安暉:地方能把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起來肯定是好事。但我個人對一段時間內地方能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化大數據交易平臺持謹慎懷疑態度。比起建立平臺,各地政府現階段更應該推動政務數據的開放。要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特別是服務意識上的轉變,要有政府數據的歸屬權屬于全社會、數據是用來服務社會的意識,其他的標準擬定都是技術性問題,都不難。
《21世紀》:地方引進大數據企業需要哪些區位優勢?在引進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安暉:對大數據產業來說,目前被地方政府當做一種新經濟業態,也是產業轉型的重點。對于地方來說,發展大數據主要還是看其人才資源和應用需求。另外大數據產業不能獨立存在,必須和各個行業領域相結合,所以要有應用需求。
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優先引進以數據分析挖掘為核心業務的大數據產業體系,而不是把一些附加值較低的比如數據中心的產業作為重點;其次,要做需求導向的招商引資,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符合,要讓大數據能夠在當地實現價值。具體來說,招進來的企業一定要和實際數據應用需求相結合,比如農業大省就完全沒有必要引進工業大數據企業;第三,要警惕一些所謂的大數據企業,這類企業在面對地方官員時往往喜歡混淆大數據的概念,有的還片面夸大數據中心的作用。
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交易
《21世紀》:目前大數據交易行業的標準怎么樣?還有哪些規則待擬定?地方如何打造數據交易平臺。
安暉:現在整個大數據行業還處在一個初期的、肆意生長的階段,沒有統一的官方行業標準。
交易平臺和數據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第一,大數據交易平臺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不能參與數據的處理;第二,平臺要負責制定行業規則,包括交易規范和數據標準等等各個方面;在行業規則制定完善的將來,則要負責監督和管理。就具體職責而言,首先是撮合交易,幫助數據需求方和供給方順利進行交易;其次在數據進行交易時,對交易數據進行審查,不是去審查數據內容,而是確保數據的合法性,防止“黑數據”的出現。
目前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們還沒有看到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交易,目前應該鼓勵多做探索和嘗試,邊探路邊完善規則。
《21世紀》: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組織召開了大數據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第一次工作會議。十三五規劃會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
安暉:第一,這是我國第一個關于大數據產業的“十三五”規劃,將會對行業發展起到引導性作用;第二,有利于技術產品服務的創新;第三,推進大數據產業實現在重點行業的應用;第四,是制定相應標準規范。這些指導性意見的出臺,對未來五年的大數據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我預計未來會在大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大數據交易、大數據安全、大數據標準、大數據行業應用等領域開展工作。(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周慧 宋興國 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