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后進生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王 革/王赤兵/卓
體育后進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據調查,這一群體的數量近年來呈逐步上升的趨勢。因此,研究這一特殊群體產生的原因,并從中探尋幫助他們擺脫后進,使之成為真正符合社會的合格人才的對策與途徑,不僅對于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1研究對象、方法與步驟 ①以我院97級和98級72個教學班中的體育后進生(指年度體育課成績總評或年度素質達標測驗成績不及格者)209人為研究對象。 ②對所有對象均進行16PE量表測試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9.04%。 ③對測試和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處理,所有數據均在金長城586微機上運算。 2結果與討論 ①依照祝蓓里等1988年所修訂的16PE量表中國常模,研究16種人格因素的平均標準分如表1。 表1研究對象16種人格因素的平均標準得分及標準差
因素
A
B
C
E
F
G
H
I
L
M
N
O
Q1
Q2
Q4
X
4.88
6.56
5.74
4.65
4.35
5.12
3.96
5.24
5.45
5.28
5.43
6.77
3.68
5.88
6.61
S
0.75
1.02
0.66
0.59
0.38
0.81
0.24
0.53
0.83
0.64
0.52
1.29
0.46
0.92
1.14
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對象在H項(敢為性)和Q1項(實驗性)因素方面的得分很低,在A項(樂群性)、E項(持強性)因素方面的得分則明顯偏高,這說明體育后進生這一群體從總體上來看,具有退縮保守、文靜內向和易于緊張憂慮的個性心理學傾向。正是由于這些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使得大多數體育后進生一般都不喜歡或不樂意去參與需要一定的勇氣、毅力及冒險和競爭中精神的體育活動。這一結論與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在體育課中運用觀察法進行調查所得到的結果是基本吻合的。在問卷調查中,回答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或不太感興趣的人數比例高達73.48%;回答每周至少參加一次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則不足 20%,僅為19.89%;而回答平時很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則為64.33%。根據向任課教師所做的調查,也反映出在體育課上,大部分體育后進生經常會表現出膽怯、缺乏自信心以及過分緊張憂慮等情緒特征。而且,一般情況下他們更樂于當觀眾,經體育教師反復督促才肯練習那么幾次。由于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導致參加體育鍛煉和練習的次數太少,身體素質與體育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通不過考試與測驗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我們認為,個性心理方面的共同缺陷,是造成體育后進生體育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內因。 ②人的身體素質與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除了受遺傳的影響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諸多的教育手段中,體育教育則扮演著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多數體育后進生(83.5%)均家住不發達的農村且畢業于當地的鄉鎮中學。就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以及不可避免的認識局限性,可以說大多數的農村家庭及鄉鎮中小學都基本不可能向子女和學生施以體育教育,再加之多年“應試教育”這一頑疾的影響,就使得這一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沒有能夠接受到正常和必要的體育教育(見表2)。這不僅影響了他們基本身體素質與體育能力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影響他們對體育的正確認識以及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與習慣。因此,在中小學階段,未能接受正常和必要的體育教育,亦是形成大學體育后進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外部動因。 表2研究對象高中階段體育教育狀況表
項目
周體育課節數
體育課授課情況
達標測驗情況
體育成績評定
2節
1節
無
按計劃 授課
放羊式 授課
每年測 驗一次
未測驗
嚴格 評分
教師 送分
比例%
17.7
32.6
49.7
36.6
63.4
35.9
43.8
28.3
71.7
②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中,有68.4%的體育后進生回答對上體育課不感興趣。而對不感興趣的原因則依次為:覺得學了沒有用(71.3%);感到教材難度大,跟不上班(64.4%); 感到上課枯燥乏味(44.7%):教師水平太低(12.8%)。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體育教學在教材內容的選擇、課堂的組織與教法以及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所存在的問 題,也是影響體育后進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的一個重要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