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一輪物價上漲,誰是幕后推手
張樟
[摘要] 物價問題,關乎民生。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GDP躍居世界第二的同時,現階段我國國內出現了物價普遍上漲,百姓叫苦不迭的現象。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心理預期等多重因素都影響了此輪物價上漲,然而,此次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流動性過剩。本文通過收集、整理近期物價上漲的相關數據,對“流動性過剩”這一真正的幕后推手進行詳細剖析。 [關鍵詞] 物價上漲;流動性過剩;原因分析
1 引言 自2010下半年以來,雞蛋、蔬菜、服裝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品價格連連上漲,普通百姓對飛漲的物價叫苦不迭,中國的黎民百姓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費壓力。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11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1%,為28個月以來的最高值。自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呈穩步增長態勢,下半年平均漲幅竟達4.56%,明顯高于年初提出的3%的預期目標。居高不下的物價為什么還在節節攀升?2008年金融危機后期的新一輪漲價狂潮已被掀起,究竟誰才是此輪物價上漲的幕后推手? 2 本輪物價上漲原因的爭議 我國CPI指標由八大類消費品指標構成,其中食品類權重最大,為34%。以2010年11月份數據為例,5.1%的CPI增幅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了11.7%,拉動CPI上漲了3.8%,貢獻率為74%。可以推斷,當前物價上漲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的上漲。而蔬菜、雞蛋、食用油等其他食品的大幅度漲價,根源在于糧食價格的上漲,因為糧價是百價之基,肉、奶、蛋、酒等都是由糧食轉化的。食品類、居住類、衣著類三大項構成了CPI上漲的重要部分。而造成食品類、居住類、衣著類消費品價格攀升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2.1成本推動 成本推動派認為,物價上漲是由一系列上游產品的原料等成本因素上升推動的。從總供給的角度分析,供給就是生產,生產取決于成本,成本增加,產品價格上漲理所應當。農民務農的基礎成本呈現剛性大幅度上漲,其原因有三: (1)生產資料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服務價格上漲。受石油、煤炭等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近年來,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也呈上漲態勢。從小麥到玉米到大豆,全球農產品奏響了“大牛市進行曲”。加上干旱、洪澇等災害因素致使農產品源頭的價格上漲,批發商的價格上漲。因而,在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領域,農資成本也被推高。 (2)土地租金節節上漲。隨著城市占有土地的快速增加,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地價上漲成為一種長期趨勢。尤其是一些大城市郊區征地獲得的賠償金越來越高,更使農業用地的成本大大增加。 (3)農村勞動力價格飆升。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不少農村已出現了“用工荒”現象,農民工的工資普遍大幅上漲,這勢必會推高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本。2010年我國大多數省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農業中勞動工資成本上升也非常明顯。 2.2需求拉動 凱恩斯主義認為, 總需求的拉動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經濟系統的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從而引起物價的持續上漲,即消費、投資、出口等需求因素拉升了CPI持續高位運行。以2010年11月的CPI為例進行分析,物價上漲受季節性因素和臨時性因素影響較大。 (1)季節性因素。食品方面,鮮果供應減少,雞蛋產量下降,而肉禽類價格上漲,加之居民對肉、蛋、菜的消費量增加,導致供需關系調整,價格上升。居住方面,入冬以來,取暖用的煤、電等能源價格上漲,帶動居住價格漲幅擴大,對CPI貢獻率達到18%。然而,季節性因素每年都存在,并不能作為當前物價漲幅驚人的緣由。 (2)臨時性因素。氣候異常是罪魁禍首。2010年前7個月,我國整個農業處在極端不利的氣候條件下,盡管其對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比較有限,但令人產生秋后農產品價格上漲的預期,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農產品收購、儲存、營銷等領域,使得農產品價格上升。 2.3 心理預期 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售糧農民和加工企業紛紛看好后市,農民的惜售心理使得部分經銷商和糧食加工企業也存在一定的囤貨行為。不道德的市場行為致使一些企業趁機哄抬物價。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囤積居奇,搭車漲價;超過成本增加幅度不合理漲價;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制造緊張氣氛,嚴重影響社會心理預期,推動市場價格不合理上漲。 由此看來,以糧食為主的食品價格上漲是此輪物價上漲的具體原因。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和心理預期因素只是物價上漲的直接導火索,而要揭開此輪物價飛漲的真正幕后推手,還要從流動性過剩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