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
趙 躍
什么是“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因此,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就等于是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也就等于是抓住了“看不見的手”。如果管理機構不能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場運行,最終必然被“看不見的手”所任意擺布,進而導致市場的極度混亂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如果管理機構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和指揮“看不見的手”,并使其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來進行服務。
前 言
自從商品市場在人類社會中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物價波動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一問題表現的更為突出。傳統物價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可以實現物價穩定,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不但不應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反而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其實,物價波動不僅要受到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投資效益的限制。由于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獲得收益,而并非市場供求平衡,因此市場供求狀態服從于市場投資收益,進而形成市場供求狀態限制物價波動幅度、市場投資收益決定物價波動方向的局勢。在現實的市場運行過程中,物價自由波動不但不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在實際的市場經濟管理過程中,不應該通過物價波動來調控市場供求關系,而應該通過對供求本身的調整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即供給不足時擴大生產和減少積累,需求不足時擴大消費和增加積累。
物價波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是平衡市場商品供求關系的正確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經營者非法投機的必然結果,是投機者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的一種具體表現。對此嚴重的犯罪行為,政府不應該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這種和善的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不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縱容侵害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而必須建立穩定物價的嚴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對物價波動進行嚴格的限制,進而有效打擊犯罪行為,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現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基本都是信用貨幣,物價波動將破壞這種由政府進行擔保商業信用,進而損害政府的公眾形象、降低政府的公眾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眾多偉人頭像的貨幣信用的喪失,將意味著這些偉人頭像變成了投機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為投機商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合伙人”,嚴重地損害了他們的光輝形象。
一般習慣地認為,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即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于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多種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目前現實中的正在運行的市場模式,只是多種模式其中的一種,而且是運行效率最低的一種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不僅存在通貨膨脹或生產過剩的某種單一危機,而且存在兩者兼有的“雙重危機”。在此狀態下,如果擴大需求,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積壓。物價波動不僅破壞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導致“雙重危機” ,而且它還是導致諸多社會弊端的罪魁禍首。它對社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費社會財富及自然資源,擴大貧富差別等等。無論這些嚴重后果的任何一種的存在,都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極大的損害。
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商品供給的“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問題,因此,不僅要保證單一的“動態平衡”或單一的“靜態平衡”,而且必須保持“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的雙重平衡,否則將形成市場風險,最終導致市場經濟的全面危機。探討市場平衡辦法:建立商品市場的調控基金,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基金購入商品,一方面作為市場的商品儲備,繁榮市場和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擴大企業商品銷售,增加企業效益;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基金銷售商品,一方面保證市場供給,維護貨幣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貨幣,維持市場供求的雙重平衡。
在以往的貨幣發行過程中存在著兩個極大的誤區:一是認為擴大貨幣發行就會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認為貨幣發行只局限于個人和機構之間往來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其實,在商品供給不斷增加和對商品價格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擴大貨幣發行不但不會引起通貨膨脹,而且還可以起到大幅度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在貨幣發行過程中,不僅有小面值的通用現金貨幣可以發行,而且還有一個新的貨幣品種——機構之間往來專用的大面值“融資貨幣”可以投放市場。目前政府和企業之所以感到貨幣資金供給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發
行貨幣的主動權,不敢主動發行貨幣;沒有開發出供應機構之間大額經濟未來的專用貨幣,不知道如何去大量發行貨幣。一旦貨幣發行被當作一種主動的市場調控手段來加以利用,那么企業的“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實現將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市場經濟將進入一個嶄新高速的發展階段;一旦新的貨幣品種得到開發利用,那么必將引起一場新的金融革命,進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種金融風險及政府和企業的債務風險。
企業經營的基本目的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必須通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 兩步來進行實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單純創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實現“貨幣效益”,那么其經濟效益將是虛擬的效益;如果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發行創造了“貨幣效益”,而企業不能創造相應的“商品效益”與其配合,那么經濟效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商品效益”與“市場均衡”之間互為反比關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場供求差額就越大,否則相反。市場供給相對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貨幣效益”與其相應產生,否則不能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并且會造成商品大量積壓,阻礙企業生存發展。企業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貨幣效益,只要他們能夠實現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就能使市場經濟獲得超常的發展速度。但是,發展生產需要穩定的物價環境,沒有穩定的物價環境,市場供求關系就會遭到破壞,生產發展必然受到阻礙;擴大需求必須首先穩定物價,否則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使擴大需求的措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物價穩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穩定物價是目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
2001年7月4日(星期三)于沈陽
目錄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 …………………………………… (1)
(一)導致永久性通貨膨脹 ……………………………… (1)
(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 ……………………………… (5)
(三)導致整體經濟萎縮 ……………………………… (8)
(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 (10)
(五)限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 ……………………… (11)
(六)破壞貨幣信用 ……………………………………… (11)
(七)導致企事業單位的債務危機 …………………… (12)
(八)損害廣大民眾利益 ……………………………… (13)
(九)導致大批勞動者失業 …………………………… (15)
(十)擴大貧富差別 …………………………………… (16)
二、物價穩定的主要優勢 …………………………………… (17)
(一)促進生產發展 …………………………………… (17)
(二)擴大市場需求 …………………………………… (18)
三、穩定物價的方法選擇 ………………………………… (23)
(一)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穩定物價 …………… (23)
(二)通過行政監管穩定物價 ……………………… (24)
(三)通過法律制約穩定物價 ……………………… (25)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是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時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時物價下跌、供給等于時物價穩定。同時認為,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的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因此得出結論:在常規市場經濟運行失衡的情況下, 放開物價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實,物價波動是由市場運行效益和市場供求狀況這兩個因素所決定的,而并非單純由市場供求狀況所決定。在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的過程中,市場供求狀況所起到是限制物價波動幅度的作用,即供給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小或下跌的幅度較大,需求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大或下跌的幅度較小,而市場運行效益則決定物價的波動方向,即有利可圖時物價進行波動,無利可圖時物價停止波動。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物價上漲可以給它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所以抬高物價是其經營的必然選擇,而降低物價會降低效益或導致嚴重虧損,所以必然被其強烈抵制。因此,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無論市場供求狀況如何,物價始終保持不斷上漲的波動趨勢。由于市場供求狀況只能限制物價波動幅度,不能改變物價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