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物價”是傳遞改善民生信號
佚名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保持物價穩定工作,作出修改《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的決定。會議強調,近期,成品油、天然氣、電力價格等不得調整,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確保穩定物價的各項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春節前,要對糧、油、肉、液化氣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化肥等農資市場價格組織專項檢查,規范價格行為,保障市場供應(1月10日《西安晚報》)。 在農歷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國務院研究部署保持物價穩定工作,應該說正當其時,是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表明了關注民生、重視民生、造福民生的"民生觀"在政府工作及領導干部心目中的位置愈發重要和突出。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各地物價普遍飚升,特別是肉、蛋、菜價格的連續上漲,影響民生不待自言。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就顯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認為"物價過高,難于接受"的比例高達40%左右,與高收入家庭相差近20個百分點。而以當前的物價來看,如不采取措施,物價上漲勢頭將會更大。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9%。特別是去年11月以來,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出現抬頭之勢。因此,以能源、原材料等為主的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勢必會傳導到相關產業。
然而,物價上漲關系到每一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影響著相當一部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當前的物價,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近年來大力強調改善民生的效果。因此,國務院的這次穩定物價會議,尤其顯得迫切和必要,而要求成品油、天然氣、電力價格不得調整,供氣、供水、供暖、城市公交等公用事業價格以及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收費標準不得提高,無疑讓人們看到"有形之手"在關切民生利益,起到穩定社會的杠桿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民生利益"應該是價格工作的最高原則。而這樣盡快化解物價上漲給城鄉低收入階層的壓力。與其說考驗的是市場的穩定與商人的良知,不如說是考驗政府的市場理念與社會保障系統的健全。欣慰的是,國務院在抓好重要農產品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加強市場監管和價格執法,嚴厲查處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借機哄抬價格等各種擾亂市場秩序行為的同時,還相應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適當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水平,加強了對城鄉困難居民的臨時救助。老百姓從這一系列政策中嗅出了2008年的民生信號。
物價問題,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同時,物價也是民生問題的晴雨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第一民生。管好物價,應成為政府關注民生利益的第一視點。因此,各地都應不折不扣的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繼續出臺相關調控政策,保持物價穩定,建設健康的經濟生態,以化解當前物價上漲的壓力,增強百姓的"抗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