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旅游建設策略與方法
過園園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東羅村在鄉村改造中為農旅文化而提取的重點特色項目―――村史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心、大禮堂、村民食堂這四大建筑項目的改造策略及后續使用效果,并全面調研東羅村在改造后對有機農業、鄉村營建、主題旅游、鄉村服務的建設管理模式,研究東羅村鄉村建設中對“特色”的定義,剖析東羅村作為首批特色田園模范村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與啟發意義,指出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和提升建筑功能對鄉村公共文化與旅游發展形成的影響。
關鍵詞:東羅村;新農村建設;鄉村文化旅游建設
近年來,豐富多彩的鄉村游、農家樂已然成為都市人放松身心、返璞歸真的旅游新體驗,發展農村旅游是鄉村振興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但是,缺乏特色的鄉村游、農家樂只會使農村旅游發展僵化、部分農旅項目涸澤而漁,不顧生態平衡,鄉村特色缺乏長遠規劃,歷史文化得不到延續,全國農旅項目千篇一律。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省委省政府新時期新時代背景下的針對江蘇新農村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江蘇省興化市缸顧鄉東羅村作為第一批發展的特色田園鄉村走進人們的視野。在興化市東羅村的新農村改造案例中,我們看到集政府平臺、社會資本、村集體三方力量合作形成產業運營:政府搭建平臺,村集體提出改造愿景、提供產業資源,第三方企業提供設計方案、運營方案、營銷方案并投入資本改造。在這種模式改建下,鄉村外在形象和內在文化是否有機統一?有沒有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土風情和原味的歷史質感?空間改建與功能提升后對公共文化與田園旅游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如何通過東羅村的空間功能更新帶動公共文化與旅游產業發展?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本課題中調查研究。
一、東羅村在改造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原生態水鄉村落,缺乏旅游發展的配套
江蘇省興化市的東羅村,距省內外聞名的興化千垛菜花景區約2 公里,擁有接近六成的水面積,是保留最原生態的江南水鄉村落。村莊北側主要是農田,南側臨平旺湖水域,總體規劃改造的范圍有24 公頃。村內水系交織,農田開闊平整,鄉村特色明顯,三面被田園環抱,構成了良好的景觀視界。但存在以下問題:改造前東羅村優越的地理位置均未有效整合利用,旅游配套相對不足;水、田、林、園等景觀要素類型豐富、組合多樣,但缺乏空間與功能的聯系;能展開簡單的旅游活動,主要為個體的旅游觀光和農家樂,尚未充分利用文化資源。
(二)農產品資源豐富,未形成現代產業鏈接
東羅村主要發展水產養殖,少量葡萄果園采摘、桑蠶養殖,及零星垂釣產業,產業小農化無法滿足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需求,沒有形成主導產業品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農民經濟發展及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三)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有待提升
東羅村河岸小道各具特點,村內僅有少量商店,缺乏公共文化設施、養老設施、醫療設施等,不能滿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更不能滿足游客的民宿要求。
(四)傳統村落布局不合理,閑置房屋、用地未能有效利用
村落內部水系交織,老街巷中保留著一些傳統民宅和村莊,形成南舊北新的布局,既有古村風格,又有現代農村氣息。但舊宅破損嚴重,新居閑置現象突出。
二、東羅村公共建筑改造策略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影響與意義
農村旅游改造一般人們最先關注景觀改造與民宿改造,這是旅游的“門面”,不考慮當地農村特色和文化發展的景觀改造都容易形成“網紅”效應,曇花一現。農村旅游最關鍵是在改造農村環境的同時保留當地民俗特色、農村文化,簡單對農村進行“田園綜合體”式的改造只會讓全國農村一個樣。新東羅村最大的改建特色是利用現有建筑、景觀、空間等元素進行改造,最大程度保留村莊的原有面貌,延續村落的歷史記憶。如何保留原貌,不使中國新農村千篇一律,節約改造成本,這也是中國新農村改造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東羅村村莊景觀設計中,改造項目有基礎設計改造、村莊房屋外觀改造、景觀改造,旅游服務設施、新農村住宅、濱水民宿等都是新建的,村史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心、大禮堂、村民食堂都是在原有建筑上做改造。
(一)村史博物館改造策略
村史博物館(圖1 )位于進村通道正面,北側有河道景觀呼應,原為明朝狀元宰相李春芳讀書樓。村史博物館依舊保留了原始的建筑形態,屋頂增加了采光天窗,外表面則采用大面積的青磚鏤空裝飾。抬高的屋脊也顯示出該建筑的重要性,內部空間則強調了博物館的動線和展示場景。村史博物館是進村后的正面建筑,所以改造后也兼游客服務中心。
(二)公共服務中心改造策略
公共服務中心在村史博物館幾百米之外,是在原民居基礎上新建的。公共服務中心主要是為孵化和推動鄉村建設、鄉村物業、嵌入式養老等未來鄉村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場所,建筑采用三進式院落布局,兩個天井的運用也增加了空間的公共屬性,強調可達與開放。原有狹窄的三開間面寬,也采用了大面積的玻璃,暗示著空間的服務屬性。同時青磚和民居坡屋頂也強調與周邊民居的協調和傳承。
(三)大禮堂改造策略
村大禮堂(圖2 )在原址上進行改造修繕,保留了大禮堂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磚禮堂風格,內部結構使用原木加固。原大禮堂破舊不堪,改造后功能升級,具有放映影片、展示文化、舉辦活動等多重功能。
(四)村民食堂改造策略
村民食堂(圖3 )位于湖邊綠地,在禮堂以北,在原先的民居小建筑基礎上改造而成,緊鄰湖邊,與景觀交融,有良好的視線。采用連續“人字坡”屋頂樣式,借鑒了傳統民宅的造型,用現代的材質和手法演繹。特別是傳統青磚和木板的運用,追憶過去又透出現代氣息。尤其是水邊的連廊,形成的灰空間與水面互動,營造人們駐足的空間場景。村民食堂改造后,作為一項公共服務配套,既可滿足村民日常就餐,舉辦村民宴席之用,也可進行市場化經營,接待游客。這四個主要改造景點在東羅村沿湖的一條動線上,設計合理順暢,旅游動線實現旅游功能資源新連接,給游客與村民的體驗提供了便捷。新農村建設改造的重點應當是保留當地特色農村文化,讓現代生活方式也能滲入農村,以有特色的農村風貌吸引游客來體驗。本文中所列舉的東羅村公共建筑,就是結合當地特色,以發展農村文化和服務為目的的改造項目。在東羅村的項目改建案例中,建筑的功能得到提升,為后續旅游開展文化旅游服務建設打下必要基礎。
三、東羅村農村旅游與文化的建設管理模式
(一)有機農業的建設管理模式
新農村文化旅游建設之本是以有機農業發展為支撐。興化農業發達,連續十三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稱號,擁有大米、大閘蟹、龍香芋、青蝦、紅皮小麥等優質特色農產品,但在新農村建設前,興化東羅村的農產品牌并未打響。為了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創新打造了全新農產品品牌IP“八十八倉”,品牌定位中高端,目前已有“壹禾壹斗”興化大米、“大圓滿”和“小圓滿”中秋月餅、彩米粽、“青田萃”大麥若葉青汁、“珍膏興”紅膏蟹等上市產品。“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東羅村依靠江蘇興化垛田農業系統,加入農產品開發中。比如2018 年銷售的彩米粽,就是經過考察調研后,在東羅試種彩色水稻,豐收后經包裝開發成彩米禮盒、彩米粽推向市場,銷售模式是依托第三方企業與業主資源,銷售業績良好,獲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也啟發當地農民轉型發展思路,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展;“八十八倉”一牌多品的設計理念,為當地特色農產品的有序開發做了充足的準備,在各個時令推出的各色農產品以當地風土人情為特色命名或展開包裝設計,既推廣了“八十八倉”農業IP,又帶動人們對產地興化東羅村旅游的向往。
(二)鄉村營建管理模式
東羅村的鄉村營建采用第三方企業提出的針灸式改造理念,因地制宜地建筑改造,注重農村景觀的肌理延續。目前已建成與改造的項目有村口景觀、東羅秋實展覽館、河道景觀、特色老街、村民服務中心、廣場景觀、村民食堂、大禮堂、耘朵民宿、鄉村公廁。經過改造的建筑保留了如青磚墻、木屋架、青瓦屋面、翹瓦頭、硬山屋面、傳統山墻等一系列蘇北特有的鄉土建筑元素,包括三進兩院、三間屋的空間格局也靈活運用到新建筑中,對破損的老宅木雕、興化戴窯鎮傳統的磚雕墻花、民居蘆葦席和竹席屋頂都進行修復。農村旅游最讓人擔心的是基礎設施的不便捷,所以東羅村的民居廁所和公共廁所都得到了整體改造,方便了游客,切實提升了村民們的生活品質。在東羅村的景觀改造中,設計方始終秉持著尊重鄉村特有田園景觀的理念,東羅村的湖水、田園、植被體系在村莊肌理中予以保護,或改造或延續的新景觀從實用價值出發,景觀動線合理,為村民設置室外戲臺、兒童活動場地、垂釣平臺、浣衣平臺、中心廣場,讓村民享受現代科學設計帶來的快樂。針對游客的濱水民宿位于東羅村南端湖邊小島中,四周被水環繞,僅有兩座小橋與村莊相連。民宿設計通過部分改造與新建,采用軸線串聯的布局模式,把九棟民宿沿平旺湖展開,一條小徑貫穿整個島嶼與民宿,每間民宿院落內都有農田種植區,營造農耕交織、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意象。農村的建筑與景觀改造不能單純以迎合城市游客為目的,更多地要考慮農村的特色風貌提升和現代技術的人居環境優化。
(三)主題旅游建設管理模式
東羅村前期的整體景觀的改造為村內全域旅游打開了新局面。鄉村旅游和自然研學模式的探索,提升了主題旅游的內涵,也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力,帶動興化全域旅游建設。挖掘當地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一“興化垛田文化”,搞起了鄉村旅游和自然研學兩個產品。同時推出了村民食堂、千垛果園采摘、耘朵民宿等休閑旅游項目,與周邊的千垛菜花、水上森林景區形成互動互補,合力豐富鄉村游的內容,為興化的旅游發展助力。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在自然研學方面的嘗試,打造了一個農業主題的教育基地。為了平衡旅游淡旺季,同時也為加強該項目核心吸引力,借鑒了外部教育機構的做法,用“垛田的日常”為主題打造自然研學營地。規劃了五大主題―――農業展示區、農耕體驗區、休閑拓展區、研學食宿區和田園課堂,讓參與的孩童可以通過農作物觀察、農耕種植體驗、田野拓展等活動,深入了解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發展。
(四)鄉村服務的建設管理模式
此次東羅村改造集合的是第三方企業資源,所以以第三方企業的特色服務嵌入,推動鄉村建設、鄉村物業、嵌入式養老等未來鄉村服務產業的發展。鄉村文化與服務是在公共建筑改造的基礎上展開的。村史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心、村民大食堂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就是為開展鄉村物業、鄉村養老、鄉村教育研學、企業團建而興建的鄉村服務設施的建筑基礎。傳統鄉村的文化設施、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動和氛圍較城市而言相對匱乏。但該村的文化活動比起傳統的兩三個月一次的“下鄉”文化演出,增加至每月2 -3 次。通過與第三方的合作,讓深受村民喜愛的淮劇、六書等文化藝術走入村民日常生活。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縮小也是該項目嘗試模式創新的一個方面。比如村民食堂,以當地村民為主,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為原料,以興化特色口味菜系為載體,兼顧當地紅白喜事、老年村民關懷、特色農家樂等多種需求。當地也發起了改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廁所革命”,實現污水管網的集中整治,改造或新建公共廁所三座。此外,還推進嵌入式養老、兒童第二課堂。
四、東羅村改造后文化旅游在信息可視化設計方面的推廣
東羅村在改造完成后就需要信息可視化的系統設計對當地文旅進行宣傳推廣。信息可視化設計本身也形成農旅文化的一部分。信息可視化設計在農旅文化推廣中主要作用在三個方面:
(一)對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推廣
東羅村農產品開發的包裝與推廣是緊跟時代潮流的。新農產品推廣的整體過程是通過企業平臺以點帶面進行發售。打造的東羅村農產品“八十八倉”用一牌多品的品牌銷售策略,在品牌包裝上用圖形信息、文字信息傳播各個時節的東羅村農耕文化。如在端午推出新研發的彩米粽,在包裝盒子上的可視化圖形就是興化的“垛田”與粽子形態結合,形成垛田山水圖形(圖4 )。再如中秋月餅用包裝盒的四個面圖形示意四個出自《論語》和《后漢書》形容豐收景象的成語“倉箱可期”“時和歲稔”“盈車嘉穗”“谷穗兩歧”,既表達出對深耕細作農耕文化的敬意,又符合當下崇尚的傳統文化自信。
(二)對新東羅村的新媒體宣傳
比如使用微信公眾號“碧水東羅”對外打造東羅村形象,發布實時新聞,吸引城市游客。
(三)在村落內部的信息導向設計
村落內部統一的信息導向設計有助于游客對地理環境的識別,如導向牌、導向地圖等。此類設計都與村落整體景觀與建筑相適應。在改造過程中,政府搭平臺,村民合作入伙,改造運營管理第三方企業提出了“微介入、輕建設”的針灸式環境改造方法,這種改造模式通過對重點建筑的點式改造,繼而帶動本土村民對自有建筑的更新,創造村落多元層次的鄉村風貌。三方合作式的改建策略對我國新農村文化旅游建設發展有很大的示范意義,給農村發展旅游和延續民俗文化提供新的設計思路。在2020 年8 月,東羅村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所以企業對東羅村的針灸式改造還是非常成功的,我們研究新東羅村,并不是要照搬照抄,而是探究其發展的成功模式,對江南地區的新農村文化與旅游建設有很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