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白云區醒獅文化的傳承發展

陳君慧

摘要: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在嶺南地區,每逢節慶盛典必有醒獅表演助興,醒獅文化發揮著凝聚民間鄉村社群鄰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根據調研闡述白云區醒獅隊伍基本情況,分析醒獅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應加大資金投入,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開展“醒獅進校園”活動,發揮學校培育傳人的陣地功能。

關鍵詞:醒獅文化;傳承困境;建議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在嶺南地區,每逢節慶盛典必有醒獅表演助興,醒獅文化發揮著凝聚民間鄉村社群鄰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白云區醒獅民俗文化氛圍濃厚、群眾基礎廣泛,全區近乎各個村鎮及合作社都有自己的醒獅隊伍。目前,白云區醒獅文化面臨著傳承發展的困境,需要深入研究探討醒獅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一、關于白云區醒獅隊伍基本情況的調查

(一)醒獅隊伍及訓練場地狀況

目前,白云區醒獅隊伍數量眾多、成立時間較長,但多為民眾自發組織,缺乏專門的訓練場所及經費。調研結果顯示,白云區內共有 64 支醒獅隊。其中,村鎮及合作社集體所有的獅隊數量達 28 支,占比 43.75%;民眾自發組織的獅隊數目共 34 支,占比 53.12%。在場地方面,其中 59 支獅隊沒有設立專門的訓練場地,占比達 92.18%,其訓練多分散在祠堂、公園、閑置廠房等地進行固定訓練;另外的 5 支獅隊沒有固定訓練場地。在成立時間方面,大部分獅隊已成立 20 年以上,個別獅隊已成立 70 年以上。

(二)獅隊成員年齡結構狀況

獅隊成員年齡結構分布不均,成員以中年人為主,青少年占比較低,呈年齡斷層趨勢。調研結果顯示,白云區內醒獅隊成員的年齡分布集中為 30 歲以上,占比達 42%;18 歲以下成員占比僅 25%,獅隊中年人占主要部分,青少年成員人數明顯偏少。近年來,各個學校獅隊也開展醒獅文化特色課程創新,如醒獅操、醒獅文學課、醒獅故事、醒獅游戲、醒獅繪畫等,學校獅隊也開發了掛飾、擺件等文創產品,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醒獅藝術。

(三)獅隊表演內容

由于獅隊歷史悠久,大部分獅隊所擁有的道具基本齊全,其中醒獅服飾較多;獅隊收藏的歷史資料也較為豐富,多為相關新聞報紙雜志記載的老照片、音像,還有記載醒獅活動的家譜、族譜等。醒獅表演場合多為傳統節慶活動,參與比賽及商業演出的獅隊較少。白云區內的醒獅隊伍每年的演出場次大多在 10 至 30 次,獅隊的表演場合主要為慶典、民俗活動,其表演內容在遵循傳統禮儀與表演套路的同時也進行創新。在節慶表演中,獅隊遵循著豐富的醒獅禮儀如民俗禮儀、迎賓禮儀、神廟禮儀、祭祖禮儀、訪親禮儀等。醒獅隊伍所流傳的民俗語言為故事傳說、行話和對聯,如“醒獅賀歲”“歲歲平安”新春拜年語,還有在商業開張時用語“鑼鼓一響、黃金萬兩”等。獅隊表演套路,主要為傳統采青及踩梅第5期總第 150期花樁,單獅、雙獅、群獅表演兼而有之,多數獅隊具備表演高難度套路技巧的能力。

(四)當前面臨的發展困境

白云區醒獅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發展資源不足、資金和場地缺乏、青年傳承人才匱乏以及交流活動少。白云區獅隊由于多為自發組織建立,資金來源大部分以自我籌措為主。據調研結果顯示,獅隊的資金來源以村鎮補貼、宗親幫助、商演收入為主,還有獅隊比賽獎金。但以上資金對于獅隊的日常開支如訓練服裝、道具購置,人員勞務費、交通運輸費等支出近乎杯水車薪,各個獅隊經常面臨入不敷出狀況。經費不足成為各獅隊面臨的最大難題,嚴重制約著獅隊的穩定發展及年輕一代隊員的培養。此外,大部分獅隊普遍都缺少專業的訓練場地,只能“見縫插針”地利用村里的公共空間進行訓練,不利于醒獅隊員們專業水平的提高。

與此同時,白云區醒獅傳承人群面臨著年齡斷層問題。醒獅文化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較低,許多青少年更熱衷于玩游戲、看電視等,對醒獅文化傳承意愿低。區內區外各獅隊切磋交流機會較少,白云區內獅隊表演主要集中在慶典與民俗活動,多局限于區內的表演,受眾有限,社會關注度不高。目前對醒獅文化仍持有較高興趣的是兒童、老年人和部分醒獅愛好者。

二、對白云區醒獅文化傳承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相關部門應設立醒獅文化傳承發展專項基金,制定醒獅保護相關政策規定。針對各獅隊經費不足問題,當地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可設立醒獅文化傳承發展專項基金,實行專款專用管理。專項基金一部分可下撥至各鎮街,以確保各鎮街獅隊每年能夠獲得專項保護經費用于獅隊基本的設備購置、正常排演等支出;另一部分可用于修建專業的醒獅館或訓練基地,完善訓練場地登記使用等制度,以改善醒獅員的訓練條件。此外,應對醒獅發展進行長期規劃,制定相關保護辦法,聯動各個相關部門,如教育部門、文化部門、旅游部門、工會及企業等社會團體,整合各部門資源,為醒獅傳承保護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動醒獅文化持續穩定發展。

(二)發揮學校培育傳人的陣地功能

為解決醒獅隊伍傳承人群斷層、青年傳承人匱乏的困境,應聯動區內中小學、職校乃至大學高校,結合各個學校長期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設計醒獅進校園課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以培養傳承醒獅文化觀念為立足點,將醒獅文化納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通過開設趣味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接觸、了解醒獅文化。例如創編醒獅操,將其融入每天的課間操中,提升學生的醒獅興趣。也可開設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如醒獅傳承班、醒獅文學課、醒獅音樂課、醒獅繪畫課等,培養學生對醒獅表演藝術的認同感,引導青少年傳承發揚優秀非遺文化。

三、結語

醒獅表演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了力與美相融合的藝術魅力,既發揮著強身健體、鍛煉毅力的功能,也具有凝聚族群、聯絡同好、培養生活美學觀念,有利于弘揚自強不息民族文化精神。當前,醒獅文化傳承面臨著諸多難題,應與時俱進,轉變發展思路,聯動多方力量,利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宣傳與傳播。這樣才能逐步破解醒文化傳承困境,繼承與發展醒獅文化。

[1]楊曉坤 , 代繼盟 , 林宵 , 于嬌.新時代下傳統舞獅的傳承發展與問題[J].中國民族博覽,2019(06):27-28.

[2]張盈.“非遺”文化“再包裝”的問題思考——以湛江遂溪醒獅舞文化運作為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8,37(07):94-97.

[3]周創.舞獅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管理分析 [J].體育時空 ,2017(21):33.

[4]沈軼.非遺視野下廣東佛山“醒獅”舞的現狀和觀察 [J].長治學院學院學報 ,2017,34(06):38-4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