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外匯市場和匯率是國與國之間更高層次競爭的工具

佚名

外匯市場和匯率不僅是貨幣兌換和貿易結算的工具,而且還是國與國之間更高層次經濟競爭的重要工具。恰當地使用這一工具,會使本國在國際交往和競爭中處于更有利地位。美國就曾在外匯市場上充分利用這一工具,一次次化解了自身的危機,并從中獲得最大利益。 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長及中央銀行行長會同英、法、德(前西德)、日四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開會并達成了“廣場協議”。協議要求以各國聯合干預的方式促成美元對西方主要貨幣在兩年內貶值30%,力求借此扭轉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廣場協議”簽訂后,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各國開始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貶值。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可以說是美國憑借其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在通過經濟的、政治的手段解決其經濟和貿易等問題不奏效的情況下,利用匯率和外匯市場解決自身困境的同時又打擊了競爭對手,是美國發動的一場成功的“貨幣戰爭”。 美國之所以要求各國協力促使美元貶值,是因為利用匯率機制可以最有效和便捷地解決其經濟危機。二戰以后構建的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的相對變化,特別是美國經濟相對比重的降低而難以為繼,終于在1973年2月走向崩潰,此后,美元兌換各工業國家的主要貨幣起伏跌宕,國內經濟的各種問題仍是越積越多。1979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隨之攀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超過兩位數。為應對通脹,美聯儲提高利率,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大幅升值。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這段時間內,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各主要工業國家的匯率甚至超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升值導致美國的貿易逆差快速擴大,到1984年,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達到創歷史紀錄的1000億美元。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西方主要工業國家決心共同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憑借美元貶值,美國大幅減少了貿易赤字,并能集中精力于新興產業,從而帶來了緊隨其后的十年繁榮。 而作為美國的打擊對手——日本,由于日元大幅升值使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上個世紀80年代上半期,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制造的產品充斥全球。1985年日本GDP占美國GDP的比重達到32%,各國外匯儲備總額中日元所占比重達到8%。日元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同時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在1985年9月協議簽署前,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后的短短兩年多時間內,美元兌日元匯率在1987年下降到1美元兌120日元的水平。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美元兌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兌美元升值一倍。 廣場協議簽訂后,為干預外匯市場,日本央行需要賣出美元,回籠日元,減少流動性,為此日本央行一直在調低再貸款的利率。低利率政策使得日本基礎貨幣的發行大幅增加。大量的貨幣發行(央行再貸款)流入效率不高的政府部門,攤薄了整個經濟的投資收益率。與此同時,由于日元升值,也大幅降低了出口部門的利潤水平。由于當時日本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出口企業的產值占比很大,因此,私人經濟部門的資產平均收益率大幅降低,大量國內生產企業紛紛向海外轉移,產業“空殼化”現象開始逐步顯現。流動性不斷提高和資產收益率的不斷降低對于日本資產市場的破壞是災難性的,日本資產市場逐漸開始呈現出價格泡沫化的跡象。此后,由于通貨膨脹的持續走高,日本央行從1989年開始逐漸上調再貸款利率,降低基礎貨幣發行量。由于流動性的大量減少,日本資產市場的價格泡沫最終于1991年破裂,從而使日本走上了長達10年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蕭條時期。 (所謂“資產泡沫”,一般是指資產價格的上漲速度超過了資產預期收益率的增長速度,使得資產價格嚴重偏離資產收益率可以支撐的價格水平的一種經濟現象。因此,判斷是否發生了“資產泡沫”,要看兩個方面,一是資產價格的絕對值及其增長速度,二是要看資產預期收益率的變化情況。) 另一方面,廣場協議的簽訂造成美元貶值,日元升值,這也給日本企業帶來走向世界的一個機會。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1年,在全世界范圍出現日本資本輸出熱潮,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達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過剩資本流向非生產領域和海外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美國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標。1985年后,日本企業開始大量購買美國企業,或在美國開設工廠。 1988年,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資14億美元購買了坐落在紐約曼哈頓鬧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該大廈一直被很多美國人視為美國的象征。 在洛杉磯,經過一系列購買行動,日本人很快就在鬧市區掌握了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與此同時,更令美國人難以接受的事情發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后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不久,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又購買了美國音樂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還將資本滲透到美國的體育、文化等產業。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業和政府共向美國一些著名高等學府投資1.75億美元,甚至向華盛頓的五大思想庫投資540萬美元,以此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另外諸如高爾夫球場、職業棒球隊等,財大氣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單全收。 統計顯示,從1985年到1990年間,日本企業總共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購案中,有18起是針對美國公司。短短幾年間發生的這一幕幕,令美國人應接不暇。在親眼目睹了眾多本國的大公司、大產業迅速改頭換面,由日本人充當老板之后,美國社會的反響十分激烈。對于日本人的收購狂潮,一些美國報刊稱其“經濟珍珠港”,有人則哀嘆美國“引人注目的資產全都被日本購買去了”。當時,多數美國人都在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甚至擔憂“總有一天日本會收購走自由女神像”。 但是日本的收購狂潮并沒能持續長久。由于當時日本企業還缺乏海外投資經驗,對美國資產的大量收購其實非常被動和盲目,特別是日本投資者在期貨、地產等市場相繼出現慘重損失后,他們的很多收購只能以失敗告終。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億美元購買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以半價再次賣給原主。他們其他的一些投資,如高爾夫球場等都也以失敗告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度風光無限的日本人購買的其實是一大堆“泡沫”。 在日本國內,由于超低利率刺激下,國內泡沫空前膨脹。日經平均股價在4年中上漲了2倍。1989年末最后一天,日本市場交易創下接近4萬日元的歷史最高股價,得意忘形的人們認為“明年股價可望達到5萬日元”。 自1985年起,日本六大城市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價格竟上升了30.7%,商業用地則跳升了46.8%。土地價格的急劇上升造成土地擔保價值上升,土地所有者能借此從金融機構借到更多的錢,并以此為本金再去購買別的土地。 1989年底,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泡沫經濟”的嚴重性,進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機,結果使得泡沫破滅,股價暴跌,地價急劇回落。到了1997年時,住宅用地價格比最高價時已下降了52%,商業用地更是下降了74%。泡沫的崩潰造成土地交易幾乎無法成交,而金融機構則被壞賬緊緊包裹無法動彈。“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許多家庭的財富化為烏有,而日本經濟也隨之進入長達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稱其為“失去的10年”。 今天,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支持、贊許的眼光有之;嫉妒、懷疑甚至敵視的聲音也從未中斷。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各國在協力應對危機的同時,仍會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目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有擴大之勢,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從未絕于耳……。如何應對復雜的挑戰,外匯市場的歷史會成為一面對我們有借鑒意義的鏡子。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