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局限與拓展
郭秀華 于曉霞
論文摘要:文章在調研和實踐的基礎上,指出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局限:干預界限模糊、主體功能弱化、支持系統不足、體系缺乏連續性,提出了構建心理危機干預的“新三維”體系,即時間體系、空間體系、效能體系。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心理危機是指當一個人面對困難情境,而他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處境,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干預則是在發生嚴重突發事件或創傷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時的心理干預。它能幫助個體化解危機,告知其如何運用合適的方法處理應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療幫助個體度過危機。
隨著高校自殺等惡性事件的頻繁發生,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問題引起了諸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近年來,此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日益豐厚。僅在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構建方面的研究就非常全面、寬泛而深入。但在實際工作的運用過程中卻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和問題,主要體現在可操作性、針對性、實效性方面存在缺陷。
一、目前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存在的問題
1.干預界限模糊
一個人情緒紊亂并不意味著一定處于心理危機狀態。據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出現心理困擾時,有28%的學生采取哭泣、傾訴、寫日記等情感宣泄方式轉移注意力;有22%的學生采取娛樂、游戲、讀書等情感轉移方式轉移注意力;有22%的學生采取順其自然等樂觀豁達的健康心態應對負面心理壓力;有8%的學生采取喝酒、睡覺、假裝高興等消沉生活方式舒緩壓抑。可見,當遭遇心理問題時大多數人是能夠自行緩解和解除的,只有少部分人需要專業人士的干預。這樣,就需要一個相對統一的科學的準確的干預標準作為工作標準,指導實踐。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于心理危機干預的標準界定相對模糊,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偏差和泛化,常常出現憑個人經驗進行主觀臆斷,人為操作的情況,如果一旦評定錯誤或干預失敗將給當事人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2.體系缺乏連續性
目前大學生心理危機體系的建構大多是針對個體危機干預的全過程,對于群體危機以及階段危機很少提及。大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鍵的時段和節點都可能成為危機的爆發期,例如新生入學后,畢業生就業期間以及考試前后。大學生因其家庭背景、生活學習現狀又組成不同的群體,如貧困生群體、學習困難群體、單親家庭群體等等。這些特殊時段和特殊群體都是心理危機爆發的高危時段和高危人群,需引起高度重視。所以,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建構除了注重個人危機干預的全過程以外,還要針對大學階段建構一個連續性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形成一個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特殊群體心理危機干預預案。
3.主體功能弱化
目前,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過分強調和渲染外部的力量和作用,忽視了心理危機主體的作用。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自我設計、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愿望強烈,渴望主體被尊重、被認可和被信任。當心理危機出現時,他者的干預只能起到引導、輔助、推動作用,真正的轉變、修復和完善非常需要主體對于外界干預的認可、接受和配合。尤其是在預后更需要個人經驗的運用和自我內心的成長。可見,干預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只有充分激發學生自身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使干預真正起到作用,達到效果。因此,真正有效的機制應該是以干預對象為主體,依靠自我的力量,在他者的協助和指導下解除危機。
4.支持系統不足
目前,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際工作運用中不過是空中樓閣,沒有堅實可靠的支撐和保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學校內部,人財物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出現此類情況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觀念滯后,對心理問題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資金保障方面抱著“沒事緩一緩,出事管一管”的態度,使得很多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釀成嚴重后果。二是學校、家庭、社會在危機干預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銜接和滲透。當危機在學校無法解除時,一般都會尋找社會支持系統,這個時候,學校大多退出危機干預,由社會機構和家庭接管。但社會機構和家庭也存在一些問題,前者在咨詢和治療方面比較單一,對學生的情感支持不足;后者容易掩蓋現實,急于求成,在專業方面對干預的支持不足。這期間,學校、家庭和社會在信息溝通、干預配合方面的功能消失,往往會出現危機預后不良,反復出現的后果。
二、構建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新三維”模式
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三維”模式體系,即時間體系、空間體系和效能體系。
1.構建一個全程高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時間體系
大學階段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學生在不同的時段、節點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顯著性和規律性的事實特征。如在新生入學后,畢業生就業期,考試前后以及競選評優前后等。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應該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不能僅以個體出現危機事件作為干預時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該制定一個大學生涯心理危機干預規劃,并形成一個心理危機干預的時間體系,制定出大學期間不同階段不同事件發生前后如何進行防范和干預的一些注意事項、具體措施、實施策略,形成一個全程極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實用手冊。例如,在新生入學后進行心理健康水平測量和評估,在重要時段、重大事件(考試前后、競選評優前后)進行跟蹤了解,重點篩查以及及時疏導,在學生畢業前就業時段進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心理培訓、咨詢和危機處理等等。另外,就個體的心理危機而言,最佳干預時機是在創傷后的24~72小時。若是72小時后才進行危機干預,效果將會有所下降。若在4周后才進行危機干預,作用將明顯降低。可見,時間是危機干預成功的關鍵。所以,構建一個全程高效的時間體系是危機干預體系的首要。 2.構建一個全面廣泛的心理危機干預空間體系
(1)理順關系,建章立制,健全心理危機干預的管理機制。健全機制首先要設立相應的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按章行事。構建校主管領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聯絡員)五級心理危機干預的管理體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核心部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班級的心理委員是不可或缺的人員配置,是基層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管理體系除了在人財物方面予以保障外,還要建立一個安定、和諧、公平的教育環境,例如學校教育思想要多元化、管理和服務要人性化,競賽評比獎勵支助等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等。相關人員要定期召開信息溝通會、征求意見會、問題協調會等等,及時下達落實任務和收集基層信息,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危機防范和干預意識及能力,使心理危機干預的管理工作形成氛圍、習慣、規模和長效機制。
(2)立足教育,重在預防,整合心理危機干預的教育資源。心理危機干預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被干預的對象,而每個人又都可能成為干預的執行者。整合教育資源其實就是調動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全部力量共同完成干預的目標。從學校的角度而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育人職能,上好每一堂課,尤其是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做到三個結合,即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相結合、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教學與咨詢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團體心理訓練、社團活動、心理沙龍等具有實用性、參與性和吸引性的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危機防范能力。從社會的層面來說,學校要與相應的專業心理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成立聯合機構,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開展講座、培訓、咨詢等活動,獲得更為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出現心理危機時獲得更為及時有效的干預。從家庭的層面來說,學校要改變以往與家長溝通僅限于學習、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的狀況,增加心理狀況的溝通。學校可將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類型、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形成學生心理狀況報告單,與家長建立一種溝通互動的平臺。這樣,就可以避免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家長在得知孩子有心理問題時感到突然,無法接受,甚至責怪學校;二是因為家長往往是最后的知情者,失去了對學生進行初期預防和早期干預的作用。
(3)準確判斷,有效干預,擴展心理危機干預的服務功能。心理危機干預的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服務。如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講座、提供心理測量等給學生及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二是情感服務。主要是從家庭、老師、同學、朋友的角度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關心學生的情感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給學生適時有效的情感支持和鼓勵。三是自助服務。大學生心理成長是一個自我暴露、自我覺醒、自我判斷、自我調整的過程。他們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但也是最具有自我治愈能力的群體。所以,社會和學校需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來源、宣泄渠道和傾訴平臺。例如開設心理宣傳欄、廣播站、信箱;開通心理服務熱線電話;開辦網站;創建QQ群、博客等,給學生提供和創造更多地心理宣泄和自我幫助的機會、渠道,防止危機事件的發生和發展。
3.構建一個全新多元的心理危機干預效能體系
所謂效能就是體系所要達到的工作程度,也就是心理危機干預實效性的問題。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階段。一是預案。從特殊學生群體的角度創建一個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形成各部門有效銜接的工作流程。特殊學生群體包括貧困生、單親家庭以及存在心理問題、學業困難、就業困難、人際交往困難、戀愛問題的學生等等,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形成相應的心理危機干預預案。一旦發現問題,緊急啟動,快速處理。二是轉介。當危機在學校層面無法解決或已經超出了學校的工作范疇時,必須盡快與相關專業機構取得聯系,及時轉介,防止在學校耽擱或惡化。三是治療。系統專業的治療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一環,既不能半途而廢也不能急于求成。四是預后,也就是后干預的問題。心理問題的徹底治愈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徹底治愈的少,反復發作的多。所以,預后的關注與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后干預期間可通過專人輔導、定期回訪等形式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