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心理理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作用
管文革
摘要:與兒童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并列的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個體發展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心理理論是認知發展領域的一個新課題,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其具體表現在于:協調兒童間社會信息的溝通,調整兒童自身的評價與反應,幫助兒童理解人際關系,萌發兒童道德情感,發展兒童自我意識。實現了個體認知向社會化發展的和諧過渡。
關鍵詞:心理理論兒童社會性發展促進作用
心理理論是兒童社會認知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其主要假設是: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自己心理狀態的知識,只有具備一定量的關于心理活動的體驗,他們才可以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并學會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進而發展為社會交往行為。而這種質的變化依靠兒童與環境的交互影響。實踐表明:心理理論能夠顯著提高兒童社會認知,從而有效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一、心理理論能夠協調兒童間社會信息的溝通
心理理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擁有發展良好的心理理論,就能使個體更好地操作與控制日常的環境,較準確地預測他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并協調相互間的關系。例如在兒童的兩大行為合作與競爭的形成過程中,個體心理理論中的各種要素如愿望、意圖、信念、動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競爭中,尤其是在各種直接的對抗性游戲或比賽中,兒童必須了解對方的意圖、策略等。研究表明,一些兒童的攻擊行為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兒童不能準確判斷對方言行的動機和意圖,將別人的善意的玩笑、非敵意行為視為對自己利益的威脅,因而進行攻擊。
二、心理理論有助于調整兒童自身的評價與反應
在社會互動中了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對于兒童作出評價與反應是很重要的。兒童如果能理解他人行為原因的多樣性,那么在對他人做出評價時也會更加客觀全面。如對于一個上課遲到的學生,也許出于慣性,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某種偶發事件,兒童如能全面掌握這些就會更適當地評價這個學生。另外在元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將更好地調整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水平的提高,使個體從外表狀態的一些評價轉為從心理品質方面的評價,更好地對一些描述心理狀態的詞進行表征。
三、心理理論能夠幫助兒童理解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好壞與否,個體是否能融入到社會群體中,首先取決于個體對不同類型人際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相應的行為。理解人際關系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能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地位,對他人觀點進行推理。以親子關系和友誼為例,對于親子關系,兒童最初只是將父母看作提供貼切需要的人,如“誰給我做飯”;后來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對自己的愛,親子關系不僅僅是來自于父母,也包括自己的相應義務和責任。對于友誼,兒童最初認為“誰和自己一起玩誰就是好朋友”,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使其認識到友誼是有深層含義的,它需要態度、價值觀的一致,還需要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彼此期待:你希望別人怎么樣,可能別人也會希望你怎么樣。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個體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和保持。相關心理試驗和觀察證明,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兒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四、心理理論能夠萌發兒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產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一個兒童道德的發展,首先是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強,然后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道德認識提高的標志是道德判斷與推理的完善。隨著心理知識的發展,兒童能從人與人的關系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某個道德問題,在社會交往中能意識到彼此對等的地位,覺察到別人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斷順利地從他律向自律過渡。在道德情感中有一種稱為移情,而移情的產生需要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替代性體驗。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是兒童道德情感萌發的直接推動力量。
五、心理理論有助于發展兒童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方面。自我觀念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方面,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指出個體自我觀念的獲得是把自己置于互動雙方的位置上,把自我視為被評價的客體形成暫時的自我形象,這種形象定型就形成穩定的將自己歸為某一類客體的“自我觀念”。一個兒童如果總受到贊許和其他積極的評價,久而久之該兒童會形成比較積極的自我觀念;如果一個兒童遭到更多的輕視或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那么兒童的自我觀念就相對的消極。自控型的兒童會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積極的自我觀念,不斷修正對自我行為的理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積極自我觀念的形成。
由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剛剛起步,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許多理論可以解釋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方面,并且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心理理論的發生機制及其與其它心理過程的聯系,在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方面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畢鴻燕 兒童心理理論的內涵及其研究進展.《心理學動態》,2010年12期。
[2]徐明璐 心理理論和兒童語言發展的關系.《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3期。
[3]秋小明 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與執行功能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