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對數字化高校教育創新實踐的探析
耿芳芳
論文摘要: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勢頭正在改變著人類文化傳遞的方式,它將突破現有教育的局限,實現教育資源的跨時空共享,引起教育的重大變革。
論文關鍵詞:數字化;高校教育模式;教育創新
創新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永恒話題,創新的關鍵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近幾年,教育創新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話題,關于教育創新的文章也鋪天蓋地而來,但無論在教育理論還是教育實踐都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教育創新探索在理論研究上存在著嚴重的“麥當勞化”傾向,對西方名詞完全照搬,毫不顧及中國教育的中國元素;在實踐探索上也不是在教育的內涵上創新,而是在形式上翻新,忙著給各種教育現象貼標簽,比如把學生興趣小組說成是研究性學習,把第二課堂或者第二專業說成是實踐性課程,把一兩節體育課和大學語文課說成是人文素質教育,盲目地不加考察地建設各種實驗室,這一切顯然都不是教育創新,當然也就無法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是河南某高校的一線老師,在這里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一下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改變目前缺乏創新的教育現狀,當然這是淺薄之見,會有很多不當之處,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使得更多的教育一線工作者參與到這次的討論之中,共同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我國從90年代開始就在研究討論數字信息化的發展能夠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什么新的變化和幫助,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國家作為戰略的決策正式提出要用數字模式帶動教育發展,并要求在高校中首先實施。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面向未來十年發展綱要》明確的提出來:“要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將產生的這場變革”,并提出“要進一步提高我們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1]經歷了20年左右的發展,我國高校數字化建設已經由最初的計算機化發展到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到目前為止,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已初具規模,數字化基礎已經初步建立,多媒體教室、網絡實驗室、數字圖書館等數字化使用改變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和學生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大學生基本都為90后,他們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信息通達的環境中,網絡對于他們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字高校的已經初具模型的前提下,如果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導的原則,把高校教育創新的改革放在數字化的環境下進行,用信息技術教學,在數字化進程中改革教育方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提高他們合作、溝通、創新等能力,勢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的教育創新改革也不應該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僅僅停留在口號至上、創新缺失的階段上。
一、教材內容的超文本化是推進數字高校教育創新的必備條件
超文本就是按照人類的思維模式運用網狀結構排列信息的一種處理方式。如果我們按照超文本的方式處理一本書的話,這種書籍就和我們傳統的文件不太一樣了,文章、段落和字詞都是按照某種特定的關系排列在一起的,對于我們來說以前孜孜追求的頁碼問題就變得無所謂啦,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從任何一段開始閱讀。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思維具有聯想特征。人類在思考和閱讀的過程中都習慣于從一個概念跳躍到另一個概念,所以這種超文本的教材組織方式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習慣。 在具體的教材處理上,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把各種教學資源按照教學特征放在一起,分成不同的單元去囊括課文、習題、答案和提高部分,這樣處理的結果是無論對于課堂還是課下都有好處。同時,用超文本而不是傳統書籍的線性排列方法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實現這一點,如果換做以前的話就會是不倫不類的大雜燴。 因材施教是教學實施的重要方式,我們也可以按照學生的不同水平把相關學科的預備知識和擴展知識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和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我們在傳統的教材中很難做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但在多媒體的電子教科書中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做到,只需要設置一個有關的熱鍵即可。
二、教學形式的空間化是推進數字高校教育創新的基石
“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已經越來越讓學生就受不了了,要讓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拓他們的想象力、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我們就必須要讓我們的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在增加學生嘗試體驗、培養舉一反三能力和創設問題情境。等方面著手。 (一)大膽嘗試,增加學生實踐機會。我們進行教育創新,就不能僅僅在理論上下功夫,同時必須解決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發達國家的教育創新改革為什么會成功,為什么會培養那么多創新人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被西方人所廣泛接受的“嘗試”哲學。 西方的學生從小就耳濡目染接受了“嘗試”哲學,而我們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很難對學生說“試一試”,這首先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認為不嘗試就不會有失敗;同時這也是東西方教育觀念的一個重大區別:西方以學生為中心,而中方以老師為中心。比如加拿大從小學起就告訴學生社會是一個大的“嘗試”場所,學校是一個小的“嘗試”基地,課堂是一個微型的“嘗試”前沿,而中國灌輸式教學法為主要模式,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了“你講我聽”的被動局面。由此必然帶來不同的教育結果。 如果一個人有了嘗試的意識,再加上持續不懈的努力,還有什么不會做、不敢做、做不好呢?愿意嘗試首先是一個人想象力的源泉,是有創新能力的表現,是生氣的象征,是自信心的標志。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氣氛鼓勵學生勇敢地嘗試,只有這樣才能出現創新的萌芽。
三、教學空間擴展化是推進數字高校教育創新的保證
四面墻的教育方式早已經陳舊,如果我們還僅僅滿足于教室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最終的結果不僅是學生感到厭煩,甚至我們會失去我們的學生。我們處于一個科技昌明的時代,最好的辦法是充分利用現代工具為大學教育創造新的教學資源。當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個老師都一定要建網站、博客或者進行沒必要的遠程教育,而是希望廣大的教師首先搜集充分的教學資源,然后幫助學生走出教室,在更廣闊的空間中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具體實踐上,我們可以建設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智能教育環境和利用網絡環境進行協作學習。 這種嶄新的教育環境以校園網為基礎,主要要任務是提供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同時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和立體化的知識來源,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幫助學生建立獨立思維意識,能夠激活他們創造的火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新的學習環境適應了青年活潑、好奇的天性。 利用網絡環境進行協作學習,就是鼓勵學生勇敢的擺脫課堂的束縛,利用網絡技術進行溝通、交流,大大沖破了時空的限制,各種網絡化的學習方式包括圖形、圖片、音頻、視頻、flash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讓學生有了另一個自我參與、展示的平臺,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精神,這都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所必備的。 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即將經歷的教育創新,從本質上說,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或知識社會轉變中的教育革新,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本文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作為一家之言,難免謬誤之處,某些觀點和方法還不完善和全面,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作較深入的探討。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艱巨的工程。僅從高校教育的創新來說,它需要教育內部和外部多種因素的協調,需要理論和實踐的相互促進,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這個大討論中來,共同促進和改善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