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抗大的教育經驗對當今黨政機對于部繼續教育的啟示
練憶茹
論文摘要:抗大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利用現有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不斷調整自身,適應并利用戰爭環境,以正確的教育目的、方針為指導,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法和學法,貫徹嚴格管理的思想,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培養出二十多萬黨政軍各級干部。抗大和黨政機關的繼續教育都是對成人的教育、對干部的教育,存在許多相似之處。抗大的教育經驗對當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抗大;教育經驗;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創建的一所抗日軍政干部學校。1936年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在瓦窯堡成立,1937年遷至延安,更名為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該大學共創辦了8期,擁有12所分校,前后共為中共輸送干部20多萬人。成千上萬有理想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抗大學習,柯利華贊嘆道:“奇跡,奇跡,這是20世紀中國的耶路撒冷廠抗大是一所成功的干部大學,它在非常條件下,依然吸引并培養出了大批軍政干部,這為黨的事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人才基礎。
毛澤東曾提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黨的十二大黨章明確指出:“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干部是為國家的事業把握方向的重要力量,我們必須重視干部教育。目前,社會正朝著學習型方向發展,中央要求黨政機關的干部起好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帶頭作用,這就要求黨政機關干部終身學習。而繼續教育恰好能夠完成這一任務,所以我們應當積極開展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抗大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高等學校,它形成了一套獨特而有效的教育經驗。干部繼續教育學習時間短,學習內容相對單一,學習目標明確,考核方式靈活。這種繼續教育和抗大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學習時間有限,很難系統教授相關知識;學員中有大量干部;教育目標是為黨培養人才;學員自身已有一定的經驗,但是依然有提升的必要和空間;學員文化程度不一;等等。這些相似之處讓我們在開展當今的干部繼續教育的時候,能夠從抗大的經驗中得到啟發。
一、明確堅定的教育目的,是干部繼續教育的指路明燈
黨中央強調:“抗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干部學校,它的任務是為八路軍、新四軍培養軍事政治干部的。”在黨內存在分歧時,毛澤東在《關于整理抗大問題的指示》中再次重申抗大不是統一戰線的學校,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的干部學校。抗大的教育目的非常明確,即抗大是為中國共產黨培養軍政人才的基地,不是培養統戰式人才的學校。學員畢業后必將成為長期為中國共產黨效力的干部。這一明確而堅定的教育目標,成為抗大一切教育開展的指路明燈。
當今,黨內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黨政機關干部作為中國的主心骨,必須牢固樹立為黨效忠、為國奉獻、為民服務的意識。在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習內容制定具體的目標,但是在強調其他方面的目標時,一定要明確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黨培養人,培養忠于黨、忠于國、忠于民的人。只要堅定這一教育目的,就不會偏離應有軌道。具體來說,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展自我反思、自我批評活動,讓領導干部反思自己前一階段的思想、工作情況,也可以請一些先進人物來座談。
二、全面務實的教育方針,是干部繼續教育的行動指南
1938年3月5日,毛澤東在抗大第三期同學會為學員題詞“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加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成為抗大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就是說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用人民戰爭的形式,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毛澤東認為堅定的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政治方向上正確的人,才會成為優秀的黨的干部,其他一切學習才有高尚的意義。“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是指生活要簡樸,工作要刻苦,且密切聯系群眾。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到抗大參觀訪問后,在《西行漫記》中寫道:“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么一家。”“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指用游擊戰和人民戰爭的形式,開展持久戰。從教育方針中可以看出,抗大的教育內容是多樣的,但重點在于政治軍事教育。實施方式也有多種,且都強調了結合實際條件和戰爭需要,這就做到了實事求是。面對當時的戰爭環境,我們最需要的是政治理想堅定,能征善戰,且甘于吃苦的軍政干部。而這一全面務實的教育方針成為抗大的行動指南。
當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還沒有統一的教育方針,各地各部門實施干部繼續教育時也少有提出教育方針,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教育方針對于教育的指導作用。在今后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過程中,我們應當根據各部門各行業的職業特點,結合黨中央精神,以及現實情況提出一個全面務實的教育方針,并貫徹在繼續教育的全過程中。須知有方針、有路線才能更好地向著方向邁進,才有一切學習、工作的評價標準。此外,黨政機關干部大多政治覺悟較高,文化水平較高,工作經驗豐富,他們習慣于跟著方針政策走,習慣于在文件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和學習,習慣于聽著一個口號前進。這樣的特點就要求我們在對他們進行繼續教育時提出明確的教育方針,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清楚自己要學習什么、為什么學習以及怎么學習。
三、理論聯系實際的教風和學風,是干部繼續教育的成功法寶
抗大把理論聯系實際作為辦學方針之一,并貫徹到教風和學風中去。首先,教育方式上注重聯系實際。教員們在上課之前收集大量的戰爭資料,深入到學員中開展座談會,聽取有作戰經驗的學員的看法。還常請一線部隊學員在課上講述自己的實戰經歷。其次,教育內容上突出戰時需要。比如在軍事訓練中強調實際動作的演練,對武器的使用,把學員直接帶到戰斗一線,了解前方戰況,對此進行細致探討,并實地參與抗戰。再次,教育對象強調因材施教。抗大的學員構成比較復雜,他們家庭出身各異,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政治覺悟相去甚遠。抗大就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對不同出身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政治思想教育,強調學員之間相互督促、相互學習。最后,課程設置上堅持為實際服務。抗大堅持“少而精”的原則,重視軍事政治教育,把學院分為不同的專業隊伍,分別設置課程。比如,軍事隊的軍事課程占到三分之二,政治課程占三分之一,而政治隊則與之相反。理論聯系實際是抗大成功辦學的法寶。抗大的辦學條件十分惡劣,外有侵略者的炮火,內有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自身資源缺乏,沒錢沒校舍沒固定師資。抗大是在不具備辦學條件的情況下辦起來的。抗大在險惡的條件下取得巨大成就,原因在于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讓劣勢條件轉化為辦學中的優勢資源。
當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的硬件條件十分優越,我們理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在課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去思考、運用。和抗大狀況一樣,黨政機關干部的思想覺悟、文化水平是有差異的,但是他們同為領導干部面子思想嚴重,大多不愿意不恥下問,我們可以借鑒抗大的經驗:給不同水平的學員開設不同的課程,并且開在不同時間段,名義上是分小班教學,其實是照顧個人水平差異。黨政機關的干部相對普通學生有更成熟的心智,更強的自覺性,更豐富的實際經驗。在教學中可以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比如,老師提出當下政府面,臨的困境,讓學員們自由組合為多個模擬政府,分別提出多套解決方案,最后各小組分享各自的看法。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收集到多套解決方案,可以比較其優劣,然后進行整合,最終提出最佳方案。這樣就鍛煉了干部們的應急能力、協作能力,做到了集思廣益。同時,也可以讓領導們感受到集體的智慧,便于其在今后工作中發揚民主。 四、靈活完善的教育制度,是干部繼續教育的組織基礎
抗大之所以能夠平穩運行并不斷壯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即使是在特殊時期,黨依然重視抗大的制度建設。在抗大1938年頒布的校規中明文規定:“我們要嚴肅,要嚴肅政治紀律、軍事紀律、生活紀律。”
首先,抗大擁有嚴格的校規校紀。鑒于當時的學員中有許多部隊干部,營、團級以上的干部也不少,他們中的一些人習慣了干部作風。學校規定,任何人進入抗大就成為學生,都必須遵守學校各項紀律。比如,抗大二分校有學員帶了警衛員和馬匹,學校當即將警衛員和馬匹統歸學校管理,組成運輸隊,待學習完成時再發還。其次,抗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督檢查制度。1941年,抗大政治部頒布了《1941年上半年政治工作檢查大綱》,其中對政治工作的檢查范圍、內容及方法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從而使檢察工作有章可循。抗大不僅對政治思想工作重視檢查,對其他方面也看重檢查,頒布了<抗大組織條令》、《抗大工作的檢查總結與今后方針》、《抗大政治工作及其經驗》等多部規程。抗大歷屆校長及各分校校長對抗大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及時監督檢查,羅瑞卿校長就是其中的典型。最后,抗大采取了機動的學制。抗大是戰爭時期的特殊大學,培養繼續抗戰人才,不可能像普通大學那樣完整系統地采取幾年制的教學,所以抗大的學制一般為6—8個月。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靈活處理,在抗戰情況十分惡劣的情況下,甚至把學校放在一線,一邊打仗一邊學習。
從教育制度來說,抗大所采取的具體制度適應當時實際情況,并且做到了嚴格執行,尤其是在校風校紀上絲毫不放松。這是抗大可以教好各種出身的人才的重要原因,沒有特殊化,紀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就保證了規章制度的可執行性。如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干部作風濃,規章制度松,而松散的管理體制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干部。要讓干部繼續教育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有一套強而有力的制度制約,并且在實施過程中堅持一視同仁。只有這樣,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才能有效開展。具體操作方法應該形成書面文本,由上級機關下發,使其具有更強的約束力。還可以讓干部們在進班之前簽訂“合同”,規范其行為,寫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學員相互之間不得透露官職,不得穿著有級別標示的衣服。如果違反紀律必須得到重罰,懲罰內容可以牽涉升遷、工資、行政級別等敏感內容。另外,還應加大考核難度,不能讓不認真學習的人通過考試,獲得相關證書。必須嚴格執行各項規定,監考時甚至可以效法“小學生監考”等極端做法。一定要時刻做到嚴肅學風、考風,不能讓干部繼續教育流于形式,這就要求教育機構從制度上、管理上下足工夫。
五、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是干部繼續教育的質量保證
列寧說:“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毛澤東在陜北抗日紅軍大學的演講中表示:“一個軍事學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定教育方針。”從列寧和毛澤東的話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教師對于教育的重要意義。抗大緊緊依靠教員辦學,根據教員的實際情況開設課程,展開教學。抗大的教師隊伍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領導機關、部隊干部;二是大后方來的教授;三是留校任教的學生。教員組成豐富,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陷,他們之間相互合作,形成了比較好的師資體系,而且抗大還常常延請抗戰一線的黨政軍核心人物來抗大作報告,比如毛澤東就曾多次來到抗大講學,這對抗大學員來說,不僅是一種軍事政治思想的學習,而且是一種巨大的激勵。
當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也應配備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我們可以請上級領導、基層干部、相關項目負責人、相關領域專家,甚至是普通民眾來給這些黨政機關干部講學。讓他們能夠更深刻地領悟學習內容,更清楚地認清現實情況,更真切地走進人民群眾,而且這樣的師資隊伍也會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師資隊伍是干部繼續教育的質量保證。現在很多的干部繼續教育流于形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引不起學員興趣。所以我們應該在今后的黨政機關千部繼續教育實施過程中,多請優秀的教師,讓干部繼續教育真正起到教育干部的作用。
六、時刻不忘的使命教育,是干部繼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抗大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使命教育,這也是符合當時的時局的。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想要以劣勢的自身戰勝優勢的敵人,除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復興中國的使命感也是最終勝利的重要保證。抗大從辦學開始就重視使命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反復傳達出中共的革命理想。學員們從各地來到抗大,本身就是帶著崇高的理想和使命來的,加上抗大合理的引導,學員們牢固了抗擊日本、解放中國的使命,并且從心底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抗大使命教育的核心思想。
當今的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也必須時刻不忘使命教育,新時期,黨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各種思想和物質的沖擊接踵而來。作為黨政機關干部絕對不能腐化變質,要堅定理想信念,明確新時期建立和諧社會的新使命,這也是今天黨政機關工作的核心任務。這一使命必須滲透到干部繼續教育過程中。具體來說,可以播放相關宣傳影片,集體閱讀相關書籍,讓干部們集體討論觀感。黨政機關干部的繼續教育內容永遠不可脫離當前局勢以及黨的方針政策,要做到一切跟黨走。在繼續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員們的思想情況,一旦發現思想上的偏離,應當及時予以引導。鼓勵學員之間相互激勵,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抗大的教育經驗是值得黨政機關干部繼續教育借鑒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利用這些經驗,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必須做到與時俱進,用新時期的標準和眼光來合理看待這些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