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守護兒童英語閱讀的童年
佚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好像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似乎難以琢磨的閱讀程度。某所學校的校長這樣說道:Reading should be a primary school’s biggest priority.(閱讀,在小學階段應該享有壓倒一切的優先權。)學生從被動閱讀,到主動參與,逐漸成為自主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調查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遇到的主要問題,我們得知:50%的兒童指出沒有時間,33%的兒童表示缺乏適合的材料,12%的兒童提出看不懂,沒人指導。那要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掃清閱讀障礙呢?這就需要我們整合校內閱讀時間,擴大兒童英語閱讀參與度,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同時,大多數學生對于豐富多彩的英語閱讀的延伸活動很感興趣,如模仿秀、故事大王、課本劇表演等。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從他們的實際出發,創設多種平臺,從而激發兒童英語閱讀的興趣,促其體驗樂趣,最終讓英語閱讀成為其終生不變的志趣。具體說來: 第一,整合英語閱讀素材進課堂,調整課堂教學設計。例如,筆者設立了課前三分鐘——“人人爭當小老師”活動。讓學生把課外閱讀故事帶進課堂,也為兒童閱讀分享讓出時間。每節英語課上便有了這樣的片段:小老師帶來一些英語小謎語、小詩、短廣告、小故事,然后小老師帶同學們讀提前板書的生詞,接著開始故事分享,最后針對問題,或選擇、或判斷、或問答……以此檢測同學們是否理解。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觀察指導員,記錄學生的發言,評價小老師和同學們的表現。英語故事通過閱讀漂流瓶的方式在班級中傳播,49位學生,分享49個故事,由此可以進入多本故事書的閱讀,實現課外閱讀資源最大化的共享,更為有效地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整合,互為補充,互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