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德育困境的反思
劉曉萍 劉蕩
摘 要:針對目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現的困境,筆者從研究生德育出現困境的原因及研究生群體特征分析入手,探討了走出德育困境的四原則:內容有效與導向鮮明相結合原則,導師引導育人原則,非正式群體共同進步原則,校園環境育人原則。
關鍵詞:研究生;德育;困境;反思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而研究生德育的工作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只有全面客觀地分析研究生群體的總體思想狀況,不斷探索契合他們的思想、科研、學習、生活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載體與途徑,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然而,面對多元異質的社會環境,現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已出現了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困境的調查分析 2006年4月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院面向全體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開展了關于人生價值觀及德育內容、途徑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7份,回收試卷938份,其中有效試卷926份。①(注:本文所引用的數據都是源于本次調查。)其中: 問3:對于研究生自我偽裝學歷、搞學術造假,持反對觀點的占86%; 問7:你是否會選擇對助學貸款的逃匿欠款?選擇“否”的占78%; 問8:你是否會應朋友的要求或利益的驅動當“考試槍手”?選擇“否”的占64%,選擇“視情況而定”的占31%。 看到這些數據,我們是否應該感到欣慰呢?事實上,一邊是考試監察和考試紀律越來越嚴,另一邊卻是槍手們在“前赴后繼”;一邊是國家不讓經濟貧困的學生失學提供銀行貸款,另一邊卻是精神仍未“脫貧”的畢業生失信逃匿、欠款;一邊是在招聘單位信誓旦旦、語言感人的求職,另一邊卻是使聘用單位無可奈何、搖頭長嘆的違約,以及不少載著虛假光環的簡歷。這些都是擁有較高學歷的研究生所為。為何出現這樣的教育困境呢?當今,現代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和競爭機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僅使人們認同追求利益的正當性,又帶來了全新的人際關系與倫理道德訴求。科技的迅猛發展給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希望的同時,也對唯生產力的經濟倫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信息化的浪潮有效地消解了傳統的時空概念,它通過網絡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即時共享,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西方文化意識形態中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觀念。這一切不僅沖擊著研究生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給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促使我們對過去工作的反思,建構一種新的育人理念,即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育人無聲”的培養機制。 二、當代研究生群體的典型特征 (一) 個體間的較大差異性 在所有的學生群體中,研究生群體的個體差異性是最大的,人員結構相對復雜是其最大的特點。除了家庭背景、性別、人格氣質等常規差別外,研究生個體間的婚姻狀況、前置學歷、工作經歷、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尤其顯著。這些巨大差異的存在,導致這個特殊群體較難自發形成一個正式的群體。他們往往通過非正式群體去追求歸屬感。 (二) 刺激的單調性 特殊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個體間的巨大差異對于研究生的心理產生直接影響,而心理發展離不開相應的刺激作用,尤其是處在多元壓力下的研究生群體,更需要適當的宣泄途徑。據調查,在正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以少數人甚至個體為主,總體上缺乏群體行為和活動;他們所能接觸的人和事物也十分有限,生活單調沉悶,只能通過非正式的途徑來宣泄這種壓抑感。研究生個體通過自身不斷調控刺激源去緩和自己的內心狀態,比如很多研究生都十分喜歡電腦游戲,靠玩游戲打發時間。這種自我調整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打完一天游戲會很愧疚,但是下次又會這樣,如此反復,身心疲憊。 (三) 較強的優越感和兼容性 研究生都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較廣泛的社會接觸,信息量大。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在本科階段就是“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很多人都已經入了黨,因而,在心理上他們比同齡人具有優越感。也因為他們是在社會轉型、利益調整、文化激進、觀念沖突、矛盾意識激勵的社會環境中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他們思想開放、不墨守成規,成為新事物、新思想的采納者和傳播者。因此,研究生群體極易產生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和兼容性,過度相信主觀臆想。 (四) 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較弱的集體參與意識 當前在校的研究生大都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有工作經歷,在經濟上已經獨立并成立家庭,這部分人的心理發展大部分處于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獨立意識較強,易形成以“家”為形式的集體意識。而由應屆本科考上的研究生,由于心理優越感、自身差異性及刺激的單調性,他們易產生較強的獨立意識或個人意識。而且,他們在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上主張奉獻與索取并重,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偏重物質利益,關心自我實現,所以他們常常審視個人發展,具有強烈的個人學習的目的性,對于“一些毫無好處可言的活動”漠不關心。 研究生的心理、思想和學習的這些特點,決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絕不僅僅依靠通過慣例性的政治理論、決策等灌輸或行為規范等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就能達到目的。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在實踐中的體驗,是切合實際的教育內容,是導師高尚的人格魅力、獻身科學精神的感染,是校園整體環境氛圍的熏陶,是研究生中非正式群體的自我教育、共同進步的目標的追求。因此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必須堅持導師指導和非正式群體共同進步,堅持內容有效和導向鮮明相結合,堅持思想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觀念。 三、研究生德育必須堅持四個原則 (一) 內容有效與導向鮮明相結合原則 內容有效性是指能夠引起廣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并且能夠結合研究生自身發展的訴求,拓展和優化德育教育內容。如調查所示: 問14:你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自己的影響程度?選擇“影響一般”、“影響不大”、“無影響”的共占63%; 問15:你認為哪方面的教育應該放在德育教育的首位?選擇“愛國主義教育”占66%,“馬克思主義理論”占11%,“集體主義教育”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