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評職稱可以嗎?單位認可嗎?
來源:投稿網 2024-08-16 9:30:05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是可以用于評職稱的。怎么判斷一本期刊是否可以用于評職稱了?首先要看期刊是否正規,正規的期刊都可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查詢,經查詢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國內刊號15-1112/N國際刊號1003-7578是一本正規雜志,其次就要看作者的專業和單位文件要求了。
評審時所選的專業方向應該與期刊方向一致,如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是屬于科學類的專業期刊,主要欄目包括專座;理論與方法;綜述;信息動態。如果評審科學方向的職稱,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一點,一定要了解清楚單位文件或者上級部門的文件具體要求,如果看不明白,或者對具體要求定義不清楚的,也可以咨詢投稿網在線客服,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是國家級期刊,仔細閱讀晉升文件,其中是否對期刊等級有要求,亦或者必須要科技核心、北大核心,或者是有單獨的評審認定期刊目錄。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投稿要求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雜志投稿須知:
1、題名:準確、簡明,概括文章要旨,符合編制題錄、索引與檢索要求。
2、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過5名。作者單位應具體到研究室或院系,地點及郵編號詳細到街區;第一作者附簡介,寫明籍貫、性別、出生年月、職稱、職務、研究方向、聯系方式(電話可另附,印刷時刪除)、電子郵箱等,通訊作者只附電子郵箱或聯系方式。
3、文摘(摘要):以提供文摘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本刊采用指示性文摘寫法,字數200字以內,格式需符合國家標準GB6447—86《文摘編寫規則》的要求。
4、關鍵詞: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內容的術語,是學術論文進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一般3-5個,請參照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2002〕49號(通知)(科協學發字]《關于在學術論文中規范關鍵詞選擇的決定(試行)》的要求編寫并排序。
5、基金項目:凡有基金資助者,一律需要注明項目類型、項目名稱與項目編號,并與收稿日期,作者簡介一同置于首頁地腳。
6、來稿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778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書寫,正文內章節序號一律采用1、;1、1;1、2、1三級,小于第三級分布可用(1)、(2)表示。
7、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對期刊論文引文進行統計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需認真列出。參考文獻著錄須符合國家標準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要求。包括:主要作者,文獻題目及版本,刊物與出版社名稱、出版年月,文獻起止頁碼。
8、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必須準確地說明文章的基本內容、論點與結論,一般以100-1500個印刷符號為宜,且英文摘要中的專業術語應一律使用全稱,不能出現縮寫形式。
9、計量單位:文章內所有物理計量單位一律采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表示,如km(公里)、m(米)、cm(厘米)、mm(毫米)、t(噸)、kg(公斤)、g(克)、m3(立米)、m2(平米)等。
10、生物學名:凡在文內首次提及某生物(動物、植物等)均應在中文名稱后括號內注明其拉丁學名,拉丁名應用斜體,如:沙芥(Pugionium)、綿刺(Potaninia)等1:1、圖與表:圖表往往是作者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務請認真設計、繪制,尺寸合適,清晰,適合制版,具有自明性,有英漢文字對照名稱,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排序號。文內件應附電子版原圖12、稿件原則上以8000字左右為宜(含全部字符及空格)。原創性、科學性和可讀性是影響稿件刊用率的主要因子,務請作者予以足夠的重視13、文稿的著作權屬于作者,文責由作者自負。作者若不允許編輯部對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內容刪改,請在來稿時聲明14、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需要,擴大作者學術交流渠道,本刊已于2008年加盟《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網絡出版計劃和“中國期刊網”,本刊論文的數字化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由該雜志社獨家經辦。凡在我刊發表的論文,其光盤版和電子版均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獨家經營2、011年,編輯部又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簽訂數字優先出版計劃,從2012年起,你的網絡版論文將比紙質版提前1-3個月在中國知網面世,這將提高你論文的影響力。除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之外,我刊沒有允許國內外任何出版機構使用網絡版權和紙質版版權,如發現以上侵權行為作者及本刊編輯部均有權追究15、.我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重點期刊。為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抑制,從2011年1月1日起,凡未通過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的論文,將不進入光盤版,并從網絡上刪除,由此產生的一切問題都由作者本人承擔,請各位作者務必予以足夠的重視。一稿兩投或多投的稿件,編輯部有可能因時效問題而錄用。但是,論文一旦刊出,重復投稿問題必將曝光,編輯部也將會同中國知網按學術不端文獻予以網上刪除處理16、本刊不收審稿費,對錄用稿件收取一定的版面費。稿件刊登后,按國家有關規定酌致稿酬,同時贈送當期樣刊2冊。該稿酬由我刊紙質版稿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網絡版和光盤版稿酬組成,由我刊一次性支付,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雜志社不再另付稿酬17、歡迎網上投稿,Word文件直接投入郵箱即可。凡投稿我刊的作者,請認真閱讀以上各注意事項,務必是在您清楚并同意上述各項條款的前提下再將您的稿件投入郵箱。凡不同意數字優先出版計劃者、不同意出版網絡版和光盤版的作者請投稿時請務必聲明。編輯部將在出版時做適當處理18、為加快意見反饋速度,來稿時務請提供作者的聯系電話、電子郵箱,詳細到街區和院系班級、研究室的通訊地址;投稿人最好不要用簡稱、呢稱,名稱最好與作者姓名一致。以上信息只供編者與作者交流使用,不會泄露19、本刊一般在收稿后1個月、最遲2個月內網上通知作者處理意見,蓋有編輯部公章的紙質版錄用通知比電子郵件稍遲1-2周寄到。如2個月沒有收到任何信息者可通過電子郵件或者電話查詢2、0.以上所涉及到的各項標準、規范均可在網上查到,如查閱困難可與編輯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