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舞蹈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8-15 10:00:07
在輝煌的中國歷史文明中,舞蹈作為物質文明的反映形式,以各種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的禮儀、風俗等慶典、娛樂活動為載體,沿襲了幾千年,甚至最終走出民間,走向藝術殿堂,沖出廣場上臺。
縱觀其發展史,舞蹈自產出之日起,無論是材料的來源還是表現形式,都源于當時當地的生產、生活等物質活動。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線索在這里已經開始出現,這也表明,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直是物質文明史上客觀存在的藝術化的必然反應。
民間舞蹈每一步的發展,其動力都是物質社會的不斷發展,都源于人們審美欲望的不斷增長和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某種角度來看,社會需求恰恰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從這個角度舞蹈的角度來看,我們將得出結論:時代是其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和具有的基本特征。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是為古人或未來的人欣賞的,而是為活著的人服務的。換句話說,在研究藝術的方向時,不僅要考慮其民族性和地域性,還要研究其時代特征所延伸的親密性。
中國民間舞蹈從廣場演變為舞臺,確實是一種質的發展,但與過去的歷史相比,這只是一種質的發展。看看今天的中國舞臺,雖然民間舞蹈仍然占據著舞蹈領域的主導地位,但它已經開始出現危機。當它獨立出現在舞臺上時,觀眾會出現許多離開座位的現象,這使得民間舞蹈不得不依賴于其他藝術形式。原因是,自一段時間以來,民間舞蹈要么停留在展示當地習俗,要么堅持無主題的身體美,要么服從簡單、淺層次的歌唱需求。這些在一定時期內,某些地方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當今社會快速發展造成的觀念變化、人民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客觀地提出,民間舞蹈必須跟上《紐約時報》的步伐,然后繼續從事翻版博物館藝術將被拋棄。
那么,中國民間舞蹈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道路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編舞者的觀念。如今,許多編舞者所謂的創作活動往往停留在挖掘、整理和再現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方面。他們的生活體驗主要流于對當地風俗習慣的觀察。應該說,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僅僅停留在這一步就有點不合適。創作的舞蹈和創作的內容較少,難以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
作者愚蠢地認為,一個能夠把握《紐約時報》背景的編舞者應該在現代意識的照顧下從事舞蹈創作活動。近年來,西方現代舞流入中國,對傳統舞者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影響下,有些人盲目地追隨,有些人絕對拒絕,這種做法并不科學。每種舞蹈(包括強舞)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編舞者應該善于從其他舞蹈的優勢中學習。例如,現代舞比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更好,舞蹈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可以創造一種更抽象、更充分的聯想氛圍。這些正是現代人渴望獲得的一種超越形式的深刻思想美。而民間舞蹈在這方面往往無能為力。如果我能從現代舞甚至芭蕾舞中學習,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改進。
所謂的改進不僅僅是停留在上述軟件上,包括結構模式、服裝、道具的使用、舞蹈詞匯甚至現代舞的身體訓練。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借鑒其他類型舞蹈的優勢,它具有《紐約時報》。關鍵問題是,編舞者或舞者應該有強烈的現代意識,不斷研究現代人的心理要求、審美趨勢和愿意接受的最佳形式。閉門造車,鉆到歷史上尋寶,顯然越來越窄。
在談到這些之后,我們還必須指出,我們所談論的參考和改進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民間舞蹈的本體,而是要強調完全的外化。在強調《紐約時報》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無論人們在哪個時代,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失去這一點,它也失去了藝術存在的基礎。此外,人們已經注意到,民族性越強,世界性就越強。無論我們從中學到的東西有多好,它只是民間舞蹈的發展,起飛的階梯和工具,都是外部力量,最終通過內部因素發展。
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例如,現代中國舞蹈劇《夢姐姐》的內容來自民間故事《王二姐思夫》。我們采用東北民間秧歌舞蹈材料,借用秧歌中手帕舞蹈動作的變化,表達主人公的各種心態變化。在創作中,我們始終把握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結構上,采用意識流的結構方法,大膽運用寫意手法揭示主題。舞劇突破了傳統戲劇性的敘事結構,充分發揮了舞蹈比抒情更好的特點,將觀眾帶入了充滿情感色彩的思想境地,讓他們看到或感受到主人公王二姐與情郎之間深刻對話所反映的現實啟示。舞蹈表演結束后,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廣泛歡迎。
中國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舞蹈。現在,作為一種先進的藝術形式,它應該反過來為民間服務。無論是舞蹈本身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還是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舞者都需要牢牢把握民族、地域甚至商品的時代性。
社會生活的歷史是藝術的源泉,但它不是藝術本身。當藝術家將生活升華為藝術時,不要忘記他們的產品是否能適銷對路。
以上是作者的拙見,愿與同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