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有害生物監測信息系統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08-18 23:52:06
智能監控網絡建設成效。
農業有害生物預警和控制分中心和區域站的建設,提高了農業生物災害預警、快速反應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短期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85%、90%、95%以上,各區域站對突發性重大農業生物災害的有效控制能力達到1000hm2/d以上,病蟲害損失恢復率比以前提高5%,災害損失降至3%以下。
4.1趨于完善的測報系統。
全省已建成省級地區病蟲害監測分中心1個,國家級作物病蟲害區域檢測報告站51個,省級重點檢測站85個,鄉村監測點600個。同時,由于病蟲害檢測手段的提高和病蟲害預報的準確性的提高,病蟲害預報的準確性從項目實施前的85%提高到95%以上。與此同時,我們將加強與新經濟實體的合作,在新興經濟體承包的土地上建立基層病蟲害監測點,并聘請具有一定病蟲害控制經驗的植物保護技術人員擔任基層監測點的測試人員。各級植物保護機構的植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應進行病蟲害檢測和報告,對防治技術進行培訓,探索建立互助服務模式。結合國家植物保護工程和山東省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完成121個病蟲害監測站(點)的建設,完善基層檢測人員的配備,提高基層監測的智能水平。
4.規范數據采集。
每個智能監測站都配備了各種智能病蟲害監測工具和田間氣象設備,包括智能病蟲害情況報告燈、害蟲自動誘導監測儀、智能孢子捕捉儀、田間小氣候自動監測儀、土壤環境自動監測儀、病蟲害實時高清圖像監測設備和病蟲害監測智能網關、太陽能電源系統等,完善系統測量報告點。除各種自動監測設備外,每個縣級病蟲害監測站還建立了5~10個系統測試報告點,每個點設置1名農民測試報告員,每個農民測試報告配備一個田間病蟲害監測數據調查儀,定期,根據測試報告調查規范進行病蟲害系統調查,并報告病蟲害現場系統調查數據。通過植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103種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程度進行了分級標準,對29種作物病蟲害的檢測技術標準進行了技術標準,對36種動態模式進行了報告。病蟲害檢測和報告調查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和省級標準進行,大大大提高了病蟲害調查數據的規范性、代表性、可比較性和科學性。
4.3網絡化的數據處理。
山東省農業有害生物監測信息系統與國家系統實現了無縫連接。目前,全省有害生物模式報告涵蓋糧食、棉花、油、水果、蔬菜病蟲害和天敵,建立了70種病蟲害模式報告。在全省所有報告模式報告中,90%通過山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信息系統向省級站報告。該系統的使用解決了病蟲害調查數據傳輸方式多、混亂的問題,提高了傳輸速度,提高了時效性,實現了資源共同繁榮,節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在2017年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山東省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測、分析預警系統的功能。根據《關于2018年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報告工作的通知》,《關于調整省級重點檢測站病蟲害監測報告任務的通知》,系統覆蓋的任務范圍得到全面豐富,山東省目前所有的病蟲害監測數據報告任務基本納入系統,大大提高了病蟲害檢測數據報告填寫、總結分析的效率。
4.4多媒體信息。
隨著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媒體的普及,微信官方賬號山東植物保護充分利用了260多個服務信息,如植物保護情況和260多個服務信息,并在12316平臺和山東農業信息網絡上進行了19次預測,介紹了70多種作物的重要性、突發性病蟲害和新病蟲害的預測和控制實用技術。微信預報已成為山東植物保護工作為農業服務的重要窗口,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同時,綜合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和理解各種形式的病蟲害信息,提高信息傳輸速度,確保預測信息的及時性[2]。
5存在問題。
5.1需要提高智能化程度。
智能監控網絡核心架構每一層的技術接口,協議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同時,智能監控設備類型單一,智能化程度不夠[3]。如蛀蟲基于性誘因的害蟲設備較多,小害蟲較少,存在重復計數現象。受技術和設備條件限制,仍需進一步提高設備的準確性。
5.需要加強運行維護。
項目完成后,運行資金普遍缺乏,影響了功能的發揮。我國傳感器,特別是高端傳感器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較低,傳感器然較低,傳感器的采購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較高。個人監測站完成后管理不到位,設備損壞,無人管理,無法正常工作;同時,測量和報告系統存在電池電源能力差、持續雨天電源不足、運行不穩定、故障率高等問題。
5.3使用數據的難度。
目前,部門之間的物聯網數據共享不足,缺乏有效的連接機制,無法進行大數據的有效分析和共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能監控網絡的實際效果。
5.4支持不足的人才隊伍。
一般缺乏既了解信息技術又了解農業植物保護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大多數測試和報告網站沒有全職信息人員,他們基本上是兼職人員。他們缺乏計算機網絡信息知識和技術,因此缺乏技術支持。
6對策
6.1建立健全推進機制。
建立健全智能農業建設機制,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我們將協調和協調各行業的資源,如智能、農業信息和平臺,形成一個聯合力量建設農業物聯網,并促進建設智能農業在山東省更大的努力[4]。
6.2加強網絡運行保障。
省、市、縣財政部門應當將智能網絡運營成本納入預算,每年提供項目運營資金,確保項目正常運行,配備專人維護設備,及時解決問題,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6.3加速軟件設備研發。
注重經濟實用的農用傳感器、電子標識、專家智能決策系統、系統集成與開放平臺技術、數據自動采集與發送、自動控制裝置開發、大數據管理與挖掘、組網與協同處理技術研發等,針對智能測報系統存在的識別不準確、重復計數、電池電能差、兼容性差等問題,提高監測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