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昆蟲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項目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08-18 23:52:06
病蟲病測報是植物保護防災減災最基本的工作,是政府決策、科學防治、減量增效、提高農產品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依據和前提。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農業結構調整、農作物結構調整。
一是建設智能監測網絡的總體思路。
結合國家植物保護項目和山東省昆蟲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項目,加強了昆蟲智能監測設備的推廣和應用。建立符合昆蟲檢測物聯網結構、自動監測數據收集、人工數據收集、監測數據挖掘分析、昆蟲發生預測模型建立、昆蟲分布地理信息系統、預警信息、檢測和報告管理、昆蟲監測數據分析系統的智能監測終端設備管理、自動監測數據收集、人工數據收集、監測數據挖掘分析、昆蟲分布地理信息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析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析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析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布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布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布系統、昆蟲監測數據分布系統、昆蟲監測系統、預警信息分布系統、檢測報告工作管理、遠程診斷和咨詢。全面提高山東省昆蟲檢測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充分發揮植物防災減災作用,實現農藥減量增效的目標,確保糧食生產、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2組織實施智能監測網絡建設。
山東省專注于三個項目的實施,正在加快建設覆蓋山東全球的智能監測網絡。目前,這三個項目都進展順利,大部分站(點)已經完成并正常運行。到2020年,一個高水平的省級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中心和900多個設備齊全、智能化程度高的病蟲害智能監測站(點)將建成一個完善的山東省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網絡系統,下屬1000名基層測試人員,從而顯著提高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有效提高山東省重大作物病蟲害的監測和控制能力。
2.1遠程監控示范項目,山東省東亞飛蝗滋生區。
自2013年以來,山東省已組織實施了山東省東亞飛蝗滋生區遠程監測示范項目,用于國家昆蟲和昆蟲檢測和物聯網試點項目。截至2016年底,已完成8個固定監測站和2個移動監測站的建設,數據處理平臺軟件已在線運行,目前運行良好。基本建立了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東亞飛蝗蟲滋生區遠程監控系統,建立了山東昆蟲檢測和物聯網技術架構1.0版。
2.2智能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山東省作物病蟲害。
2017年開始組織實施,項目建設周期為3年,總預算5400萬元,年均1800萬元。項目計劃建設1個省級病蟲害智能監測中心和117個縣級病蟲害智能監測站。通過項目實施,最終覆蓋全省117個農業縣(市、區)(不含青島),實現每個農業縣(市、區)(不含青島)建設1個縣級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站的目標。每個智能監測站負責監測當地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收集并報告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信息和田間環境因的實時信息,這是該省病蟲害智能監測和預警網絡系統數據信息的基本來源。
2.3提高國家植物保護能力的項目。
2016-2020年,山東省共規劃建設重大病蟲害疫情田間監測點504個國家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包括152個改造升級田間監測點和352個新建田間監測點。
三是網絡運行機制的智能監控。
3.1智能監測中心運行的山東省作物病蟲害。
建設省級病蟲害智能監測中心,是山東省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的中心樞紐,開發了山東省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平臺(簡稱平臺)。平臺由三個子平臺組成,包括山東省病蟲害實時監測和管理平臺、山東省病蟲害綜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和山東省病蟲害測試和報告數據分析和預警平臺。
3.2智能監測站運行縣級作物病蟲害。
縣級農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站全面兼顧糧食、棉花、石油、水果、蔬菜,以重大、突發性病蟲害監測為主,承擔國家和省級病蟲害檢測任務。各監測站的智能監測設備通過病蟲監測智能網關與省中心山東省農作物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平臺相連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山東省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為進一步實現病蟲害及時、準確防治、減少農藥使用、提高農藥藥利用率,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業生產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