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綱是區域經濟學課程的基礎
來源:投稿網 時間:
2014年9月9日,秘書長訪問北京師范大學,要求教師有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感、扎實的知識和仁慈。理想和信念、道德情感、扎實的知識、仁慈的心在教學中繼承、教學,就是美德培養人。其中,扎實的知識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優秀的教學能力。教師不僅需要優秀的專業知識基礎,還需要了解學科的前沿方向,還需要將國家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國家感情和社會責任,對國家未來的理想和信念的奉獻。因此,中國高校開放了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理念。
一、思政大綱設置的區域經濟學課程背景。
2020年初,在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的斗爭中,一些國際學生發表了不恰當的言論,引起了公眾的一致抵制。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高校應該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種觀點)逐步塑造的年齡,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專業知識中的三種觀點素養,實現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的整合,是課程思想政治實踐的主要目的。早在2016年,人們就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應貫穿于整個教育和教學過程中。高德一、宗愛東(2017)提出,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注重價值指導在知識教學中的作用[1]。邱偉光(2017)強調,在完成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思想政治課程不知不覺地滲透到了教育的功能[2]。區域經濟學是一種空間活動和協調的科學研究,包括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域經濟決策,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的區域經濟決策,包括區域經濟發展對策和區域經濟發展對策區域經濟學是一門與中國實踐密切相關的應用課程。結合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制定課程思想政治教學大綱,是確保課程規范化和持久性的基礎。
二是思政大綱區域經濟學課程的基礎。
課程思想政治大綱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課程思想政治目標,另一個是課程思想政治內容。一般來說,課程大綱是基于課程的特點、教學對象和人才培訓目標。區域經濟學是一門具有不斷更新和獨特特色的應用課程。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學最初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后發展迅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和發展不足之間的矛盾。以人為本,平衡全面發展的理論框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研究內容將更加豐富。不同的學院和大學,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人才培訓目標。重點高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地方普通高校更注重應用人才的培養。然而,中國的任何高校人才都必須以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為基礎。區域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在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中開設的,主要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大三學生。因此,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的應用和對策,特別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區域經濟理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