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7-03 10:00:06
計劃經濟體系簡稱計劃經濟,是指根據政府計劃決定產品生產、資源配置和產品消費的各個方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制定政策措施,計劃安排經濟活動,調整經濟運行,有計劃、有計劃地發展經濟。計劃經濟體制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改革開放前后。
一是規劃經濟的意義和形成過程。
(1)計劃經濟的意義。
計劃經濟又稱指令經濟、計劃經濟體系,具有高度集中、效率低下、以計劃為主的特點。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將解決產品生產、資源分配和產品消費三個基本問題,其中大部分屬于政府,并根據政府的指示合理配置資源。計劃經濟的實施是為了避免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和不確定性造成的危害,使經濟發展不受市場的影響。
(2)規劃經濟體制的形成過程。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從1949年到1956年,中國逐步建立了計劃經濟體系。其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系的萌芽階段,從1949年10月持續到1950年6月。1949年底,政府沒收官僚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建立國有工業,逐步掌握國民經濟命脈,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調整非公有制私營工商業,納入計劃生產軌道。同時,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其他專門負責計劃管理的中央機構相繼成立。在此期間,開始提出一些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和措施。第二階段是計劃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階段,從1950年6月到1952年8月。黨的第七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制定計劃經濟。第二階段是計劃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階段,從1950年6月到1952年8月。在國家集中統一的領導下,以制定指令性經濟發展計劃的形式,開始對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規劃管理,初步形成了規劃經濟體制。第三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階段,從1952年9月持續到1956年12月。1952年9月,同志們提出了基本完成社會主義10年至15年的目標。國家計劃委員會于1952年11月成立,中央政府于1954年4月成立了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工作組954年中國制定頒布的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第十五條充分表明,計劃經濟體制已成為中國的法律經濟體制。
二是規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原因。
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中國走計劃經濟的道路。中國的目標是實現工業化,這不僅是新中國領導人實現富民強國的偉大目標,也是中國實現社會制度改革后走向現代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實施計劃經濟是為了加快工業化,因此中國采取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市場經濟體系在中國是不可行的,因此資源只能通過統一的國家計劃來配置。首先,它根植于領導人的追趕情結。經過數千年的封建文化洗禮,中國人民生活不富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受到各國的欺負。它不僅有大量的財富外流,而且具有國格和人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希望盡快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他們希望中國能盡快趕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步伐,趕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力。因此,他們選擇了前蘇聯的計劃。眾所周知,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中國的老人蘇聯比中國革命勝利早32年,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計劃經濟模式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中國并沒有完全復制蘇聯的經驗。15后期,中國開始強調重視自身經驗,將計劃經濟體系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中國自身的計劃經濟體系之路。第三,選擇計劃經濟體系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以公有制為基礎,工人成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通過實施勞動分配,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為了實現生產數據的公有制,有計劃地建設社會主義體系,中國選擇了計劃經濟體系。馬克思所說的計劃經濟是指社會(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從具體情況出發,提前制定經濟發展方向,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糾正,從而有意識地組織、管理和調整經濟和社會活動。它是自覺運用經濟規律的主觀表達形式,具有預先性、自覺性、宏觀性和可調性。
三是計劃經濟體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七年,中國逐漸走上了計劃經濟的道路。計劃經濟體系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一方面,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它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1)積極影響。
首先,我國實施計劃經濟體系,快速恢復國民經濟,逐步實現生產數據私有社會主義轉型,促進社會主義體系的建立,使我國初步建立相對完整的基礎產業體系和國際產業體系骨架,為國家產業化奠定基礎,為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低、資源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特殊歷史時期,利用這一行政集權計劃經濟體系,確保有限資源集中在重點建設上,最大限度地實現發展,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有利于國家的發展。三是采取規劃經濟模式,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防止兩極分化,各種福利體系開始形成。在規劃經濟體制下,每個人都有工作,每個人都有福利,收入差距小,人們生活和工作,生活富裕,有利于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2)負面影響。
首先,由于計劃經濟本身的局限性,缺乏經濟活力和競爭力,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導致市場嚴重落后。其次,由于發展水平低、不平衡,人力、物力、財力浪費,盲目性大,人才匱乏,計劃不完善,資源極度匱乏,使經濟發展脫離現實,造成巨大浪費。第三,平均主義嚴重,極不利于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極大地抑制了企業和工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經濟發展滯后,嚴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此外,由于計劃經濟理論長期以來在意識形態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的思想僵化和固化,正確而創新的改革嘗試被扼殺在搖籃中。計劃經濟體系在中國實施了近30年,具有深遠的影響和不可磨滅的缺點。雖然在當今社會看來,計劃經濟的不利影響很大,但這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正是當中國領導人意識到計劃經濟的不足時,他們才開始探索新的經濟道路,并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即使在今天,計劃經濟的地位仍然不可動搖。中國實施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可以避免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而且可以使經濟自由發展,保持競爭力和活力,實現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