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早侏羅世新特提斯洋俯沖過程中殼幔混合作用:來自日喀則東嘎閃長質巖體的證據
摘要:大陸地殼的總體成分是閃長質的,閃長巖的成因是理解大陸地殼形成的關鍵。發育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巖基,其總體成分是閃長質的,但是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討論鎂鐵質和長英質巖石的成因,很少涉及閃長巖。本工作選取岡底斯巖基中部東嘎閃長質巖體作為研究對象,以揭示岡底斯帶閃長巖的成因及其與地殼生長的關系。鋯石U-Pb定年顯示東嘎閃長巖形成于(176.5±1.2)Ma,并且有(191.3±1.2)Ma的繼承鋯石,指示有早期地殼組分的加入。這些閃長巖具有相對較高的Mg#(0.40~0.44),虧損的Sr((87Sr/86Sr)i=0.703570~0.703595)、Nd(εNd(t)=+6.1~+6.5)和鋯石Hf(εHf(t)=+12.0~+14.7)同位素組成,以及較高的147Sm/144Nd值,表明巖漿源區有地幔物質貢獻。巖相學上,閃長巖中鎂鐵質聚晶團塊附近的針狀磷灰石,以及東嘎巖體中廣泛發育的鎂鐵質包體,暗示閃長巖為巖漿混合成因。巖漿混合的地球化學檢驗,也證實東嘎閃長巖是由幔源和殼源巖漿混合形成。東嘎閃長巖的殼幔混合成因表明在早侏羅世新特提斯洋俯沖過程中發生了垂向大陸地殼生長。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球化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