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昆侖大岔溝地區晚三疊世侵入巖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Hf同位素研究
摘要:東昆侖祁漫塔格大岔溝地區晚三疊世侵入巖巖性主要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巖和花崗閃長巖,鋯石LA-MC-ICP-MSU-Pb定年表明,二長花崗巖的形成年齡為(233±2)Ma,屬晚三疊世巖漿活動產物。巖石地球化學特征上,里特曼指數σ為0.85~2.59,為鈣堿性-高鉀鈣堿性系列;相對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Rb和K,虧損Ba、Ta、Nb、Sr、P和Ti等元素;輕稀土元素明顯富集,輕重稀土元素分餾較強,具有較強的Eu負異常;花崗巖含角閃石且SiO2與P2O5具明顯負相關性,指示其屬I型花崗巖。二長花崗巖鋯石εHf(t)值為-10.36~+1.6,二階段Hf模式年齡變化范圍為1164~1922Ma,可能主要由中元古代地殼物質部分熔融形成,并有少量古元古代地殼物質和幔源物質加入,巖漿在演化過程中存在分離結晶作用。綜合分析認為大岔溝地區晚三疊世可能處于碰撞-后碰撞轉換階段,加厚地殼的拆沉作用導致幔源巖漿底侵下地殼,使其部分熔融形成區內侵入巖。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地球化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