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塊晚奧陶世—石炭紀的構造演化歷史——來自北大山地區多期巖漿-變質-變形事件的約束
摘要:阿拉善地塊西部的北大山地區識別出兩期韌性變形構造,早期的韌性變形以從南(南東)向北(北西)逆沖為特征,晚期的韌性變形以近東西向左行剪切為特征。利用LA-ICP-MS鋯石U-Pb測年方法,在記錄早期韌性變形的片麻巖中獲得鋯石的變質年齡為422±1 Ma,代表晚志留世變質事件;在記錄晚期韌性變形的2件二長花崗巖中獲得鋯石結晶年齡分別為326.2±1.2 Ma和323.8±2.6 Ma,代表早石炭世巖漿活動。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阿拉善地塊西部北大山地區的兩期韌性變形特征、變形時代與阿拉善地塊東部巴彥烏拉山-狼山地區相似,同時阿拉善地塊東、西部晚奧陶世-石炭紀多期巖漿活動的巖石類型、期次、地化及Nd同位素等特征也非常相似。以上特征表明,阿拉善地塊東、西部經歷了相同的構造演化歷史,形成一條發育在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之上、呈近東西向弧形展布的晚奧陶世-石炭紀構造-巖漿巖帶(西起桃花拉山,經北大山、諾爾公-巴彥烏拉山,東到狼山),其成因與古亞洲洋的俯沖造山事件密切相關。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巖石礦物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