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太平洋海域上層海洋熱含量及其變化機制的診斷分析
摘要:基于1992-2015年國際共享的ECCO v4(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4)同化產品,利用熱含量控制方程定量地診斷赤道太平洋(118°E-75°W,5°S-5°N,0~300m)和Ni?o 3.4區(170°W-120°W,5°S-5°N,0~80m)這兩塊區域熱含量變化機制。對于去掉季節平均后的年際變化,在赤道太平洋地區,時間趨勢項主要由經向輸送和海表熱通量項共同驅動。通過5°N斷面的輸送決定了時間趨勢項的幅值和正負符號。在Ni?o 3.4區,時間趨勢項主要由海表熱通量項和熱量輸送項共同驅動,其中垂向輸送對總輸送貢獻最大。赤道太平洋地區經向熱量輸送異常領先于Ni?o 3.4區垂向熱量輸送異常,這解釋了在年際尺度上赤道太平洋熱含量異常領先Ni?o 3.4指數變化的原因。盡管EP(Eastern Pattern)型El Ni?o和CP(Central Pattern)型El Ni?o有許多不同之處,合成分析表明,兩類El Ni?o的共同點為:在赤道太平洋地區,兩類El Ni?o事件的熱量輸送異常在發展期和衰退期由經向輸送主導;在Ni?o 3.4區,EP型El Ni?o和CP型El Ni?o的熱量輸送在發展期和衰退期由垂向輸送主導。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熱帶海洋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