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評析高校中藥學科開展“科研與應用”教育之重要性
王明軍
【關鍵詞】 中藥學;科研與應用;高等中醫藥院校
我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明確了高等院校具有科學研究的職能,提出了要把高校建成“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目標。科學研究體現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簡稱“高校”)的教學中,就形成了以中藥開發、實驗與實訓為主的教學內容。筆者以目前高校的教學背景為依據,對開展“科研與應用”教育的內容、目標與要求及其意義進行評析,旨在開發學生的潛在科研意識,提升高校教育水準,改革和創新課程建設,更好地適應當今形勢的需要。
1 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背景
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歷經幾十年的革新,取得了長足進步與豐碩成果。但中醫藥教育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的被動記憶導致其形成墨守成規的保守思想,更抑制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原因是:對培養科研型與應用型人才的認識不足;教學質量和人才標準的評價體系不夠科學;教學形式相對落后;教學與科研、實踐的結合不緊密;還未形成鼓勵學生從事科技開發的氛圍等。
目前,開發中藥新藥是中藥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回歸自然”正在成為一種社會潮流,而中醫藥學恰恰符合這一時代潮流,標本兼治、緩急有律、毒副作用低已成為中醫藥的代名詞。因此,不論是高等中醫藥院校和中醫研究機構,還是高等西醫藥院校和西醫研究機構,甚至是綜合性大學的科研課題,已越來越多地向中醫藥類傾斜。這種傾向迫切要求高校中醫藥教育尤其是中藥學科在課程建設方面有待完善與提高,即強化在中藥開發與應用方面的教學與實踐。因此,為確保中藥學科的科學發展與高校教學科研水準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提出開展“科研與應用”教育的主題符合社會與教育的發展趨向。
2 “科研與應用”教育涉及的內容
2.1 課程建設
雖然高校中藥學科教育涵蓋面較廣,但其科研應是一個高度綜合而完整的“有機體”。中藥類專業的課程涉及多個專業學科,但中藥新藥開發卻是各門專業的綜合應用。“如何結合”的內容包括不同學科章節的交叉、互補——科研項目的選題、醫藥理論的分析、政策法規的學習、文獻復習(項目來源)、知識產權(專利)檢索與醫政、藥政咨詢、立項論證(包括文獻研究、應用前景分析與調研)、研究的可行性論證、方案設計、臨床資料或實驗數據的統計學分析等。
2.2 課題實踐
科研重在實踐,而中藥的開發應用多以新產品(新藥)和新技術研發課題為主。其內容涵蓋新技術與新藥要求的各項法定標準,如新藥研究包括綜述性資料的整理、藥學研究(制備工藝、質量標準、質量穩定性、穩定性試驗等)、藥理學毒理學研究、臨床研究等。其研究內容環環相扣,互補性、實踐性很強。有條件的院校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校內課題、橫向課題的研究工作,營造學生進行科研實踐的濃厚氛圍。
3 “科研與應用”教育的目標與要求
3.1 要求學生初步掌握中藥類科研課題的思路與方法
目前,中藥類各專業的教學只注重基礎與專業課程的講授與實驗,學生的科研無從談起。而“科研與應用”要求學生認識醫藥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涵義、掌握科研的思路與方法。在高校設立藥品研發相關課程是傳授藥品研發知識的一種捷徑。這不僅為學生開設了一門實用的技術型課程,而且使更多的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新藥研發教育,初步掌握了新藥研發的指導原則和產品開發規范,初步具備了開發新藥的思路。
3.2 要求學生初步具備較強的科研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中藥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和畢業前1年左右的實習。據有關專家研究,課堂教學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貢獻率僅30%。而“科研與應用”教育將豐富中藥類各專業的教學內容,它要求為學生提供模擬的產、學、研環境,利用已學過的專業知識,按照研究方案完成工作。其性質不同于以往簡單的實驗原理和操作,不僅要求學生熟悉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而且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這是衡量科研水準的重要一環。
3.3 要求授課教師及時完善、更新知識結構
從未來社會發展對中藥學水平提高的要求來說,培養出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對高校專業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科研與應用”,授課教師必須具備端正和一絲不茍的科研態度、較豐富的科研閱歷、掌握較前沿的研究動態、熟悉中醫藥科研的整套研究思路與方法,才能使此項教育具有“嚴謹性、先進性、科學性、真實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科研前瞻性,不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達到“廣”而“博”的目標,從而使“科研與應用”的傳授“游刃有余”。
3.4 初步達到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往中藥學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效果欠佳。因為科研課題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而“科研與應用”教育可以使學生綜合所學專業知識,充分發揮科研潛意識,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正是西方國家正在興起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將初步使我國高校中藥教育在發揚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達到提高中藥學科教育質量的目的[1]。
4 “科研與應用”教育的意義
4.1 積極引導學生思維由書本向應用過渡 接受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學生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應更多地改變較呆板的思維方式,逐步建立起“開發與應用”的思維模式。“科研與應用”教育的開展,將啟發式地引導學生在掌握中醫藥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漸具備初步的科研思維模式,朝著新產品的研制與新技術的開發等應用型方向發展,其知識結構亦由“簡單枯燥式”轉變為“豐富復雜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從事科研工作的興趣,使其創新性潛力得以充分發揮。
4.2 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
“科研與應用”教育尤其是實踐方面的內容建設,將使學生意識到:只有牢牢把握“效”為中醫藥之魂、“新”乃中醫藥之魄的研發原則,才能使中醫藥新產品、新技術朝著“發揮最佳功效,毒副作用降至最低,更安全有效地應用于臨床,解除更多患者的疾苦”的目標研發。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須逐漸培養扎實、嚴謹的科研作風,在科研思路和動手能力方面都要不斷地勤奮鉆研、刻苦實踐。
4.3 擴充學生就業資本
高校中藥學科通過開展“科研與應用”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從事科研工作基本技能,而且還能促進“應用型”人才的產生,將會有更多的專利、成果產生,體現其社會價值,以此具備充足的就業資本,從而為他們擇業、就業爭取更大的社會空間。
4.4 為企業、研究機構提供醫藥研發人才
經過“科研與應用”培訓后的中藥專業畢業生步入新的工作崗位后,在項目開發和應用方面發揮其專長,提出有創意的思維和方法,使中藥研發機構的工作更規范化,試驗項目的設計與實施更完整周密化,產品或技術申報資料更詳盡和標準化,最終使個人與團體達到“共贏”。
5 結語
社會的發展,科技是主導。我國中醫藥科學的振興,研究與探索是其源動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須有一代接一代的科研中堅力量去肩負此項使命。本著“科教興國”這一宗旨,科學的教育模式是主題之一,而“科研與應用”教育將會提升高校中藥學科的教學水準,全面提高中藥開發應用機構的科研水平,勢必對中藥技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