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醫思想內涵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發
吳家成
論文摘要:中醫藥(民族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弘揚中醫藥文化,對于倡導人類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人類身心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健康日益重視,人們越來越多地追求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對諸多的競爭與壓力,如何保證在校的大學生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保持身心健康發展?如何保證使大學生能夠成長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人才庫的高校,必須十分重視大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中醫思想內涵;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啟發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心理健康至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界定。(一)心身癥狀出現與否及其嚴重程度是最直接的標準;(二)行為風格;(三)內心體驗特點;(四)積極的心理品質。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動蕩”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要解決好包括適應、人際關系、情感、學業、就業及未來發展定位等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其心身狀況、行為風格、內心體驗及心理品質都會出現波動。有調研資料表明,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人數約占總體的20%-30%,有較嚴重心理障礙的約占10%,有嚴重心理異常者約占1%。心理不健康的人數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近年來不斷見諸報端的關于大學生自殺的報道,更是讓我們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甚擔憂。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刻不容緩的要求。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過分依賴量表測查
心理科學的發展和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為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據。目前,很多高校都會對新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這里面,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居多。有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的有關大學生SCL-90狀況的實證研究,共收集文章214篇,被試263775人,包括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的24個省市。癥狀自評量表(SCL-90)為我們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了數據支持,也有助于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是,從癥狀自評量表(SCL-90)本身來看,SCL-90只是一個90題的癥狀校核表,其項目主要來自于精神病癥狀學,涉及感覺、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飲食、睡眠等方面。主要目的是用于評定一個人是否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如何,臨床上常用作精神科、咨詢門診的一個篩選量表。因此,簡單地通過量表的普查或者完全依賴量表測查的結果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的一個誤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健全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第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見》下達后,廣大高校紛紛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公開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宣傳普及工作。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一項系統的工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達到解決、促進學生心身健康發展的目標,僅僅依靠學校內部的幾個部門或幾個專人員,是無法做到深入細致和達到目標的。
(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重視不夠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育人體系的組成部分,即有教育的一般規律,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過程中,我們即要發揮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地位,也要充分重視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是過分側重發揮主導作用,而忽略了大學生這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沒有充分地調動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積極能動性。
(四)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缺乏整體的認識
人的心理發展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大。對于大學生而言,影響他們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幾個因素。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始終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因素組成的整體環境的影響,要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必須十分重視學校外部環境的營造與引導,從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合力。然而目前,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在重視校園內部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構建的同時,卻對家庭、社會等外部因素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認識。 三、中醫思想內涵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發
(一)用發展的眼光促進大學生心身的健康成長
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樣的論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中醫“治未病”理念的提出,使人們對于健康有關更加深刻地認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則更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維。盡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會有一部分人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知道,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是良好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不僅在于治療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應以發展的眼光,促進大部分學生心身的健康成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能夠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去“治未病”、“治未亂”,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的常識,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性與延續性
中醫的整體觀念強調的是整體的聯系性、有機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方面與外界有機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自身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大學時期不是一個獨立的時間段,而應該是個體成長的一個延續、關鍵的階段,因此,在開展心理教育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大學階段,而忽略了大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同時,影響大學生心身健康的因素,也不僅公是學校的因素,也包括家庭、社會等學校外部因素。要聯系、有機地看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不能人為地割裂個體前期成長階段及其他外部因素對于大學生心身發展的影響。對確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個體,應該從個體發展的整個過程、整個環境去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其解決心理出現的問題。
(三)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
中醫的辨證論治也可稱為辨象論治,一個證是由若干個“象”組成,通過對“象”與“象”之間聯系的分析、歸納和綜合,找出之間規律性的東西,確定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最根本目的就是要調節機體狀態趨向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恢復健康“象”。如果把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良方的話,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每個環節,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成中醫問證的一個個的“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需要去分析、歸納和綜合出高校育人每個環節所具備的作用,通過找出它們之間規律性的東西,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形成科學的施教方法,使每個環節結合起來產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合力,從而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教育的實效。
(四)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能動性
陰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用來描述一切事物和現象既對立又統一的正反雙方的概念。陰陽并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地進行著“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競爭。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當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發生疾病,即“陰陽失調”。調動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積極能動性,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Andrews等人對10600多人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雖然有超過1/5的成人達到了某種心理障礙的標準,但其中62%的人表示不會尋求專業幫助。費立鵬等調查發現,中國的自殺死亡者樣本中,有心理衛生問題者占63%,但僅有7%的自殺者生前曾尋求過精神衛生專業幫助。鑒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國際上心理衛生領域和醫學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近年紛紛把目光投注到人們遭遇心理問題時的求助行為上。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自身的了解,已經可以微觀到“基因”水平,而現代醫學研究的日益深入,使得我們可以依靠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來查找和發現機體出現的問題,甚至于越來越多地依賴于各種各樣的檢驗報告。但是,正如科學家朱清時說的:“物理學不可能取代化學,精通化學并不意味著我們了解了生命。同樣地,懂得了人體的生理結構和機能并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的規律。”因此,在現代醫學發展的今天,當我們在用現代研究方法去發現人類的心理現象和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出現瓶頸時,可以通過對中醫思想文化內涵的回歸認識,以整體觀念、辨證思想及“治未病”的理念,更好地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去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從而使千萬高校學子能夠得到德智體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