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就業對策
李玉涵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就業一直有著巨大的壓力。而持續蔓延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加大,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解決好就業問題對穩定國民經濟,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就業;對策
一、市場機制方面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在市場經濟下不管是失業還是就業都是市場機制的作用,所以要促進就業實現充分就業都應該在市場中進行。目前,我國就業服務機構已初步形成。但是,組織尚不完善,動作并不協調,條塊分割,運作無序的局面并無根本改變,市場就業機制尚不健全。因此,應當深化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盡快形成城鄉一體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勞動力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進而解決勞動力供求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實現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
二、國家與政府方面
(一)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加大公共投資,直接創造就業機會。
羅斯福新政(New Deal)為在經濟危機中國家干預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樹立了重要榜樣。就業問題是羅斯福新政中一個重要而復雜的問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把就業問題政府化,通過“以工代賑”,興建公共工程,不僅吸納了大批失業工人,而且擴大了生產資料的消費,創造了“有效需求”。[1]我國是一個儲蓄率非常之高,而有效需求嚴重之不足的國家。面對經濟危機的沖擊,國外需求銳減,我們更有需要以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可以借鑒羅斯福新政的一些思想,加大財政對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為失業人員創造一個臨時的安置場所。同時,要考慮到財政對那些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民營企業可以搞的項目,政府只要給予有效監督,完全可以鼓勵民營企業去做,以發揮市場的效率。
(二)支持返鄉創業,也就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孫冶方前輩曾經就提過“離土不離鄉”,也就是發展三元經濟。“30年來,中國億萬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貢獻了中國GDP增長的近三分之一,轉移了三分之一農民就業,30年增加值增長332倍。”中國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副局長盧永軍。30年來,中國鄉鎮企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0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7年的69620億元,增長了332倍,占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52%。鄉鎮企業根植于農村、發展于農村,在支持現代農業,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民自主創業型、農業產業延伸型鄉鎮企業。政府應把發展鄉鎮中小企業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落實和完善對中小企業優惠政策。具體的扶持辦法有:首先,加大對農村信貸的扶持,支持各種合法有效的融資渠道;建立一個農村發展基金,有財政和農業發展銀行或地區性銀行向其中注資,切實解決農民籌資難的問題。再者,對自主創業提供稅收優惠、市場優惠等,提供相應的技術援助。另外,加強信息網絡方面的建設,為創業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降低企業的信息成本等。在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情況下,讓鄉鎮企業在新的時期有新的發展,使之成為安置失業農民工的重要渠道。
(三)改革高等教育,減少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是由于勞動者的技能結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技能結構錯位。目前我國大學生培訓教育結構和培養模式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很不合理,受市場短期熱點的驅動,許多大學熱衷于追逐熱門專業,致使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所以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錠環節。高等院校在調整和設置專業時,要認真開展市場調研,準確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情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辦學要“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被社會所接納,應該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好壞的一個主要標志。讓高等學校進入市場,促使高等學校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人才,特別要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來培養人才。[2]
(四)加強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積極開發人力資源。
發展經濟學就業理論告訴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教育,緩解就業力。截止2006年年底我國文盲人數達到1.16億,占世界文總數的 11.3%,僅次于印度。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不斷級,從而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將會進一步提升。此前雖然在
三角、珠三角出現過“民工荒”,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出現“民工荒”的企業很大部分是類似于目前紛紛倒閉的出導向型的企業,他們處在產業鏈的低端,本來利潤稀薄,加去年人民幣的不斷升值,而今的世界金融危機,很多的企業此破產倒閉,廉價的低素質勞動力嚴重過剩。雖然長期以來國家都重視教育的發展,但在專門的農村 勞動力(這里更多指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方面還是投入不足。所以目前國家應該對那些職業教育進行資金,師資方面加大投入。更重要的職業教育所授知識是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專業設置上主動靈活適應社會需求。大力促中高等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沒有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源開發就不可能持久,缺乏人力資源開發,經濟的增長就難以為繼。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性資源,對它的開發和充分有效地利用,是增加社會財富的真正源泉,也是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做好勞務輸出,拓寬國際勞務市場
發達國家由于人口增長放慢、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稀缺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歐美國家普遍缺乏家政、醫護、海員等勞務,日本整個行業都存在勞動力不足。為彌補自身勞動力缺口,發達國家會進一步考慮放寬勞務引進政策,擴大勞務人員的輸入。某些發展中國家也有對勞務輸入的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日益增大的勞務需求為我國對外勞務輸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也將成為緩解國內就業壓力的一個重要途徑。[3]
(六)建立合理的就業保障體系
一是大學生就業保障體系。我國教育水平越來越高,逐步向大眾化過渡,大學生畢業規模擴大給社會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下,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資金問題必然會裁員或者不招聘,就業崗位會隨之減少,這對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在2008年頒布的《勞動合同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在這個就業不景氣的環境下應該大力幫助大學生就業特別是鼓勵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二是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沿海地區的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社會壓力加大,就業壓力加大。我國要推進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進而推進農民工就業保障體系的完善,特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擴大保險的范圍。[5]既增加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又可對不同經濟單位和不同地區進行調節,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經濟體制改革不僅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且同時又要“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走特色的“中國模式”。
[1] 徐煜. 論羅斯福的“再就業”[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1.2.
[2] 楊爽,易佳平.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經濟學探討[J].決策&信息,2008.6.
[3] 劉源,金彥平.西方失業理論對我國就業理論的啟示[J].農村工作通訊,2008.9 .
[4] 鄭宏偉. 中國失業問題研究文獻綜述[J].甘肅農業,2006.7.
[5] 劉加強.緩解西部地區城鄉就業矛盾對策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