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蘇南地區女大學生的幸福指數調查與淺析
王黎
論文摘要:通過對蘇南地區9所高校女大學生的幸福指數調研,發現總體情況良好;但是,受社會、學校、家庭、朋輩及其自身因素的多重影響,女大學生的幸福指數有待提高。建議從優化社會成長環境與生活教育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與綜合分析能力入手,促進其身心健康,提高其幸福指數。
論文關鍵詞:蘇南地區;女大學生;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是衡量幸福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當前,社會、高校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問題關注較多,而對其學習、生活等方面關注的卻很少且不深入。如何引導女大學生優化生活方式,提升幸福指數,以積極、健康、向上的狀態適應社會、發展自我,顯得非常迫切且意義深遠。
一、研究方法
課題組對江南大學、蘇州大學、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和常熟理工學院等9所蘇南地區高校女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和個別訪談。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6份,有效回收率為95.2%。此外,課題組還對抽樣框內約120名在校女生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蘇南地區女大學生幸福指數較高。1%的女大學生認為現在擁有的幸福指數是0~40(現在的生活過得很不幸福);3%的女大學生認為現在擁有的幸福指數是40~60(現在生活過得不幸福);46%的女大學生認為現在擁有的幸福指數是60~80(現在生活過得一般);42%的女大學生認為現在擁有的幸福指數是80~90(現在生活過得幸福);其余8%的女大學生認為現在擁有的幸福指數是90~100(現在過得很幸福)。不難發現,50%的女生認為學習生活幸福,但是卻有46%的女生認為“現在生活過得一般”,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女生感到不幸福。
三、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訪談及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影響女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很多,從學校和其自身角度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必要的生活教育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念,但是,系統的生活方式教育至今未能貫徹到高校教學管理體系中。事實上,國內外高校關于“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對女大學生教育管理產生了較好作用,但還不理想。在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以“三觀”教育代替生活教育,缺乏對學生幸福程度的關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要全面發展,必須重建生活方式,教育則責無旁貸,它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為學生建立有價值的生活秩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大使命。
2.缺乏務實的就業保障
隨著社會進步、觀念的轉變以及勞動保護機制的不斷完善,女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本次調查中,還是有很多女大學生表示:與男大學生相比,女生的就業競爭力普遍較弱,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往往偏向于選擇男生。求職時遭遇到“性別歧視”的現實經歷還時有發生。可見,女生在生理條件上具有一定的劣勢,“男性優先”也常常會出現在招聘信息中,女生就業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就業領域的這種“重男輕女”現象也會讓女生的求職之路走得尤為艱難。她們寒窗苦讀多年,希望畢業后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要贏得一個實現價值的機會并不容易。
3.缺乏豐富的課外活動
大學期間是女生全面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不僅能讓女生獲得專業知識,還能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調查顯示,很多女生表示平時只是認真上好專業課,而對課外活動沒有興趣。能在認真上好專業課的同時,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和各類比賽的女生只占21%。事實上,女生對校園文體活動的參與度普遍不高。目前,很多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普遍存在參與率低、質量不高、組織不力的現象,老套、陳舊的活動比比皆是,無法吸引女生的積極參與。當然,女生對參與課外活動的實踐意義重視程度不足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4.缺乏及時的自我解壓
在競爭壓力頗大的蘇南地區,近年來“畢業等于失業”的嘆息聲此起彼伏,女大學生迫于參加各級各類證書考試,甚至是非本專業的證書。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使其人際交往、課外活動、日常消費、愛情婚戀等方面也難以平衡。隨著學校、家長、親友及朋輩對女大學生期望值的增加,不少女生急于證明自己,對成功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證明有更加強烈的渴望,因而壓力也更加沉重。然而,她們生性比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抗壓力也相對脆弱,調適高強度學習壓力的能力也相對不足。很多女生不善于進行有效的自我調適,以致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情境下,甚至出現強迫、焦慮等狀態。
5.缺乏健康的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個體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女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女生都能在大學期間找到有共同理想、相互幫助、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也有部分女生表示,大家都為自己的未來、利益打拼,已經找不到真正能為彼此著想的朋友了。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與人的關系日益復雜,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時,交往障礙會使女生的幸福指數大打折扣。
6.缺乏理性的愛情觀念
在求學道路上,愛情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深深吸引著女大學生。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女生都不排斥在大學期間戀愛。和男生相比,關注家庭、愛情的所占比重較大,這符合女大學生心理特點。但是女生在性格和感情上相對感性和細膩,因而與男生相比,她們對戀情的期望更加富有唯美和浪漫的色彩,甚至更容易產生關于愛情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幻想,會使戀愛中的女生缺乏理性,因而也更容易遭人欺騙,令自身受到傷害。從見諸報端的惡性事件中可以發現,諸多女生因缺乏理性的情感處理能力而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嚴重的甚至令自己的身心受到創傷。 四、應對策略
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應堅持整體性原則、共性幸福觀教育與個性幸福觀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及創新性原則。新形勢下,激發、促進和保障女大學生的幸福感,可以有宏觀和微觀等多種途徑。學校層面必須加強生活方式教育、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優化課外活動格局等,女生自身也要學會自我解壓、積極與人交往、理性看待情感等等。
1.優化社會成長環境,完善就業服務
有學者認為,要通過立法和完善政策,優化女性發展的宏觀環境,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女大學生是最具有時代性的社會群體。朝氣蓬勃的她們最終將走向社會,和男大學生一樣肩負起祖國的未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她們渴望成為高素質人才,社會各界應該對當代女大學生的技能發展、身心健康給予關注,給予她們良好的成長環境以及平等的就業環境;應該為她們幸福指數的提高給予幫助,完善女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她們的就業領域。各級政府應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用人單位的引導和監督,培養樹立女大學生創業典型。同時,完善促進女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法規,實現女大學生就業均等化。
2.優化生活教育水平,提高幸福指數
調查顯示,女大學生普遍對家庭成員、學校師長有一種依賴感。學校教育者和父母應該對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足夠重視和關心。家長們應該在平時和女大學生們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傾聽她們的想法,在她們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應該給予鼓勵與信心,給予當代女大學生一個溫馨的成長氛圍。而學校應該為女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她們擺脫影響心理健康的負面因素,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優良的心理素質,去勇敢地面對自我、面對世界。
3.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身心健康
女大學生往往比較敏感、比較細膩,所以在面對膨脹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等問題時,容易出現焦慮、躊躇、煩躁等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女大學生一定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有效地調適因各種壓力過大而引發的心理障礙,學會將壓力轉化為促進自我成長的動力。女大學生應該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面對困難或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努力學會如何保持和提高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交往環境;面對懵懂而又稚嫩的愛情時,堅定積極的戀愛觀,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獲得學業和愛情的雙豐收,努力成為一名身心健康、自尊自強的女大學生。
4.提高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大學期間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提升和知識儲備期,如何促進女大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期內完善綜合能力、儲蓄各類知識,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一是要加強課外閱讀,促使學生在知識獲取方面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培養自學能力,提高知識層次,充實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組織文體活動,形成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環境,讓女大學生獲得專業知識,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三是要提升個體能力,發揮女大學生思維能力強、思考問題細致周全、生性溫和而善解人意、語言溝通能力強等優勢,優化相關技能,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在未來的求職過程中也能揚長避短。
五、結論
女大學生是女性中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群體,充滿朝氣和活力、魅力四射。她們和男大學生一起肩負著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新形勢下,每一位女大學生都應該樹立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幸福觀,勇敢的克服各種挫折,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成為社會的棟梁。這樣的美好愿望,需要社會、學校、家庭、朋輩以及女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