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俄羅斯高等教育經濟利益與質量的矛盾分析

徐明

摘要:

轉型后俄羅斯高等教育經過10余年的發展,產業市場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羅斯教育產業市場化后,經濟利益與教育質量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同時教育質量問題為轉型后走上市場的俄羅斯教育行業敲響了警鐘。俄羅斯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發展趨勢令人深思。

關鍵詞:俄羅斯高等教育 ;教育經費;教育質量

作者簡介:徐明(1964-)男,黑龍江人,俄聯邦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哈爾濱工程大學管理科學博士后研究員,現工作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政法與經濟管理學院。

一、俄羅斯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經費雖向高等教育傾斜但數額有限

俄羅斯教育部與財政部的教育預算雖向高等教育傾斜但數額有限。轉型后俄羅斯教育經費在各層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卻取決于國家經濟運行狀況。俄羅斯的能源經濟與教育的關系,可以從其教育經費來源上得到答案。俄羅斯政府的預算取決于收入。俄羅斯能源產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這也意味著能源經濟發展的好壞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總體收入,從而會影響到對教育的投入。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不斷攀升,俄羅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動了國內經濟,各領域的財政預算也節節攀升,教育也因此獲益。近年俄羅斯聯邦教育預算支出占國家預算總支出的百分比(%)為,1995年,教育總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總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總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總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總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總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總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見,俄羅斯的高等教育預算與國家經濟增長是成正比的,而俄羅斯國家經濟的增長與能源經濟的增長成正比。

近年來俄羅斯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公布的材料顯示,俄羅斯整個財政預算收入的35%來自石油和天然氣工業。2003年,俄石油行業收入達718億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達407億美元,石油產品出口收入達145億美元。也就是說,俄羅斯高等教育在獲得的國家財政預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來源于石油行業。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羅斯有150萬人中學畢業,繼續讀大學的是少數。這點投入遠遠不能滿足俄羅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俄羅斯一名技術專業的大學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國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羅斯高等教育的質量令人堪憂

不久前,俄羅斯進行了一次廣泛的社會調查。調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費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羅斯的許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將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國家庭在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這說明俄羅斯人對教育服務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與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聯系的還有擇校的邊際費用支出,一些家長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還要額外支付數額不菲的“好處費”。這說明,盡管教育市場價格高,但消費者數量多,支付能力卻較弱。在有償教育條件下,俄羅斯的教育質量令人堪憂。整體來看,有償教育的水平、技術保障、辦學條件、教學內容與方法參差不齊。有的學校將教育作為追求收益的商業性活動,而不注重質量效益。但也有的學校卻將教育質量視為辦學的生命,將質量視為數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礎。莫斯科國立社會大學校長瓦西里·茹可夫認為,只有在國家承擔起經費的責任與義務的條件下,各學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學質量,而不只是為了生存。[1]

(三)俄羅斯高校擴招問題

一直以來,俄羅斯的國立大學預算內計劃招生名額都多于自費名額。而私立大學卻存在計劃招生名額與實際招生名額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計劃招生13.55萬人,而實際招收5.24萬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計劃招生25.07萬人,而實際招生17.71萬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計劃招生47.06萬人,而實際招生35.72萬人。[2]因為目前在俄羅斯人的意識中,俄羅斯國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業性教育有威望得多。這種供需矛盾是無法用增加國立大學預算外招自費生名額的方法來解決的。(類似問題在我們中國也同樣存在。試想,如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擴大自費生招收比例,不但會影響到生源質量,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公平、公正問題。這種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內不會得到解決。)即便俄羅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長肯花大錢供孩子讀大學(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錢就能進入好大學。

(四)俄羅斯高等教育市場的無證經營問題

俄羅斯高等教育市場的無證經營問題歷來以久。不規范的教育市場主要表現為違反許可證制度及教育活動中的行賄受賄等方面。俄羅斯教育部曾在70個聯邦主體中,對大約700所高校及其分校進行過檢查。結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違反許可證制度的情況下經營。

俄羅斯教育部最初規定國立大學招收的自費生數量不得超過預算內學生名額的25%。但是,如果至上而下的限制國立高校的自費招生的規定,會抑制社會需求。私立學校因有辦學的自主權,開設了許多管理部、法學部、會計部等。這樣本應進入聯邦大學腰包的錢流失了。為了重新向國立大學吸引資金,教育部決定取消原定25%的限額。俄羅斯高等職業教育處負責人柳鮑維· 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則上俄羅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費生”。[3]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只能獲得余下的30%預算招生的撥款。任何一位校長,盡管想賺錢,也不想鋌而走險。要知道國家預算撥款對他們來說是有保障的,至于他們是否能招來足夠數量的收費學生對他們來說還是未知數。這導致在高校招生過程中,行賄受賄現象的出現,主要體現在決策人決定將某人招收為公費生或自費生、錄取到某學校等環節上收取賄賂。“教育尋租”之風盛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五)俄羅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費

上大學前要花一大筆錢。據社會問卷調查顯示,約有36%的人花錢請家教,36%的人花錢參加各種補習班、備考班,32%的人為能被錄取支付“人情”費。去年莫斯科市每個家庭用于考大學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為考入首都內大學“人情”費要花2500~3000美元。根據高等教育經濟支出統計的預測,未來80%大學生的家庭花錢上大學的費用,在俄羅斯的總支出將為年均8.8億美元。總體上用于孩子高等職業教育的費用年均50億美元。這其中4.2億是“灰色”消費,它們大多進了家庭教師的腰包或用于行賄。[4]可見,俄羅斯教育市場化需要加強規模與規范化管理,以減少準大學生們在入學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費的陷阱。 二、俄羅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一)俄羅斯政府開始加大打擊力度

對于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俄羅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過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根據該法案規定,因教育服務質量破壞消費者權益的,消費者有權終止學習合同并要求校方退還全部費用。隨著向市場關系的過渡及收費教育的合法化,自費學生自然逐漸成為教育服務市場的消費者, 消費者有權向國家質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訴。此外,“國家有償教育服務條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出臺。為避免教育市場的種種不規范行為,國家推出了統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學應屆畢業生首次參加由國家統一命題的高考,這足以說明,俄羅斯已經開始為建立與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使教育市場化向文明邁進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5]

(二)俄羅斯教育市場化理念正在趨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場法則變化震蕩的俄羅斯教育體系已經自然走向平衡。時間使人們認識到了教育市場化的代價,認識到了無形教育資產、教育質量及教育價格的關系。教育將成為預算的間接收入款項已被俄羅斯教育界普遍認同。教育投資在現代社會是盈利事業。美國研究者及新西伯利亞科學家的分析研究所都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員的25%,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多半是由他們創造的。也就是說,他們對經濟的貢獻要遠遠高于他們在居民構成中的份額。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約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資是贏利事業及教育消費是可以得到回報的意識,可以說已經普遍得到俄羅斯社會的認同。俄羅斯要加入世貿組織,教育也要入世,為此教育界曾憂患重重。[6]不過,隨著市場觀念的轉變,俄羅斯教育市場化理念正在趨同。

(三)俄羅斯教育市場有步入良性競爭軌道的趨勢

隨著教育產業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私立教育機構已從數量的競爭轉向了質量的思考。這些機構更加重視現代化技術投入、課程開發、教材建設,更多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與管理方法,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辦學體制靈活,更適應市場需求,教師的待遇普遍提高。與此同時,國立教育機構為保持競爭地位,也在利用與開發原有資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與管理機制。這說明俄羅斯教育市場正在步入良性競爭軌道。顯而易見,俄羅斯的收費教育不但不會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學校收費會更高。

(四)教育走向國際市場

在“冷戰”的最初幾年, 美國總統的分析家在思考如何擴大美國的世界影響時,得出的結論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方法是發展外國大學生教育。因為,對外國人的教育是一筆不小的經濟收益。2000—2001年在美國高校就學的外國學生為547.867萬人。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學院2001年有關國際教育交流的統計資料,外國學生僅學費支出一項就為美國帶來約60億美元的經濟收益,而用于學校教學的間接支出是95億美元。美國政府對外國大學生的財政支持是45億美元。這樣,在一個學年內僅外國學生就<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