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縣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巨克軍
3.1.2在普及常規節水措施的基礎上,積極推廣高效節水技術。一是加強輸水設施建設,搞好節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強水量監測控制設施建設。包括建設地表水引水口門的取用水計量設施和機電井地下水取用水計量設施。三是積極引進和推廣農業高新節水技術,建成以管灌、滴灌、滲灌、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項目。四是加快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必須配置節水設施,采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等節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五是在城鄉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和設施,并全部實行以表計量制。六是大力推廣“U”型渠、FA旱地龍等水利科技新技術,以科技促進節水。 3.1.3加強水資源保護,實行水資源的論證制度。對境內的河流劃分功能區,重點加強源流區水源保護和飲用水源地的保護。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用水要服從流域或區域水資源規劃中對生活及重要生態環境用水的安排,對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供水、用水、排水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進行分析論證。各類項目立項前需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要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限制建設高耗水、重污染、影響水安全的工業項目。堅決制止造成新的生態環境破壞,努力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3]。 3.2圍繞工程型缺水實際,努力做好工程建設與管理 3.2.1 充分認識水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水憂患意識。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互助縣傳統的“二月二”物資交流大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宣傳日等時機用廣播電視、散發材料、張貼標語、懸掛條幅、設立咨詢點、舉辦知識競賽等形式宣傳《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水憂患意識,水法制意識。同時,對廣大群眾加強節水意識宣傳教育,水環境保護意識宣傳教育,引導和動員全民植樹種草,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制止水環境污染。 3.2.2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為合理有效地配置全縣的水資源,應下大力氣,抓好水資源的綜合規劃編制工作,在科學合理評價水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狀況,制定規劃。嚴格實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合理用水,通過法律手段促進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尤其要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水行政執法,有效制止亂開亂挖水資源現象,嚴厲打擊破壞水利設施的各類水事違法案件,使有限的水資源實現優化配置[4]。 3.2.3大力加強以水資源調控為主要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設,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水資源調控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調水等。“十一五”期間,要繼續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機遇,從互助縣川水、淺山、半淺半腦、腦山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爭取實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通過骨干調控工程的建設,變無水為有水,變無用水為有用水,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地區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未來5年,主要計劃建設以下工程:引水工程方面,積極爭取新建南門峽水庫灌區四支渠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紅崖子溝老灌區中低產田改造、前頭溝水庫中低產田改造等13項工程,以此來逐步改變農用灌溉用水中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切實把有限的水資源利用到農業灌溉中。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積極爭取實施哈拉直溝流域綜合治理、互助縣淤地壩系、互助縣水土保持生態自然修復、湟水流域二期綜合治理等9項工程,以此抓好干旱山區綜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實現人均1 333.33hm2標準基本農田,并采取打水窖、建澇池等工程措施,大力發展節水補灌,保證人均666.67m2旱澇保收田。治理開發“四荒”地,擴大林草植被;加強水保預防監督,防止人為破壞。初步實現山變綠、水變清、生態環境大為改善。蓄水工程方面,利用青海省實施的湟水北干渠項目,新建松多水庫,總庫容800萬m3以上,以此來緩解紅崖子溝流域的水資源緊缺問題。在農村人畜飲水工程方面,積極爭取新建西山鄉至蔡家堡鄉人飲、東溝鄉石窩至東山鄉人飲、柏木峽至威遠鎮小寺村人飲等人畜飲水工程,基本解決全縣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提水工程方面,根據實際需要,建設3項以上的提灌站工程,使局部地區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工程方面,在現有小寺供水水源的基礎上,開辟新的水源地,以滿足城鎮居民生活用水。 3.2.4全力抓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維修及水利管理,確保其發揮效益。經過多年的努力,互助縣已建成了大、中、小型的各類水利工程,這些工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互助縣的水利工程大多數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修建,由于受當時設計和建設技術等影響,加之建設年代久,目前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發揮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間,還要積極籌措資金,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做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維修工作,特別是對已有蓄水工程進行治理、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處理,增加蓄水量;對已有渠道逐步進行更新改造和防滲處理,提高渠系利用系數;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在保證每一項水利工程發揮效益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水利管理工作,狠抓水利管理和鄉(鎮)水利水保站規范化建設工作,努力使全縣形成以縣水管隊為龍頭,鄉(鎮)水利水保站為骨干,村社水管組織為基礎的水利管理網絡。同時,把水費征收和綜合經營作為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帶領工程管理人員進行水利產權制度改革,為逐步走上“以水養水”的道路,增加水資源管理經費,擴大水利經濟實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