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外資對我國電信產業的沖擊及對策
張玉英 歐陽志剛
論文關鍵詞:外資中國電信產業寡頭壟斷進入壁壘
論文摘要: 近幾年,電信產業雖然增長迅猛,但由于人為的進入壁壘造成長期壟斷,致使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我國已經加入WTO,外資必定會大舉進入我國電信服務市場,給我國電信產業帶來巨大沖擊。要想減輕外資的沖擊,應采取相應措施,如建立完善電信保障體系,加強電信立法,擴大電信準入和有效競爭,制造對電信產品的需求等。
入世后,我國承諾加入《基礎電信協議》,開放基礎電信市場和增值電信市場。目前已有十多家跨國公司拿到我國電信市場的準入證。一旦我國電信市場正式開放,外國公司將憑借雄厚的資金、領先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豐富的市場經驗同我國電信公司展開激烈的競爭。我國電信公司面臨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我國電信產業現狀分析
1.電信業務量及電信業務結構
截止到2001年底,電信業務量以200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已達到3612億元,同比增長了25%。全國局用交換機容量接近2億門,全年累計增加2091.4萬門。移動通信交換機容量達到2.2億門,累計增加9063.7萬門。固定電話用戶數達到1.8億戶,累計增加5954.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1.5億戶,累計增加5954.6萬戶。使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大國。
2001年,我國電信業務結構持續變化,移動通信業務的快速發展使固定電話業務受到了強烈的異質競爭。全年移動電話的發展速度超過固定電話,其新增規模是固定電話的1.7倍,同時也大量分流了無線尋呼業務,使無線尋呼用戶數不斷下滑。在長途業務方面,IP電話已大量分流傳統的國際、國內以及港澳臺長途電話,分別達到47%、24%和35%。而無線市話則通過低廉的收費贏得大量用戶,分流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原有用戶,并對移動電話消費市場形成巨大沖擊,帶來惡性價格戰。
2.電信服務市場格局
電信服務業包括基礎電信服務和增值電信服務。基礎業務是電信網提供的普通業務。增值業務主體是指借助因特網向廣大用戶提供接入內容和技術等信息服務的企業。基礎業務中主要包括國際長途電話、國內長途電話、地方電話和蜂窩式移動電話。
(1)國際長途電話。中國聯通公司已獲信息產業部的批準組建國際長途網,但還處于建設過程中,因此目前仍由新電信和新網通壟斷。
(2)國內長途電話業務。2001年10月12日,電信橫切方案通過:以長江為界,將中國電信切分為南北兩部分。中國電信將由南方公司繼承,覆蓋兩廣、浙江等長江以南和西北地區的21個省市。北方公司將與中國網通合并,繼續使用中國網通的名稱,業務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10個省市。拆分后,新的中國電信擁有固定電話用戶約1億戶,北方電信擁有固定電話用戶約6000萬戶。兩強實力相差不大,形式上是雙寡頭壟斷競爭局面。但是目前,中國電信是橫切為南北兩塊,在固定電話方面,新網通和新電信依然會在各自的領域獨家壟斷,實際上形成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很難,只不過是使固定電話收入進行了一次再分配,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鐵通雖然也有自己的固化網,但只限于鐵路沿線,短期內不可能和新電信、新網通競爭。要想解決重組后新電信、新網通在各自范圍內對固定電話的壟斷局面,可以保留新網通和新電信的全國骨干網,讓兩家寡頭能利用現有網絡把業務延伸到對方的勢力范圍,展開競爭。
(3)市話業務具有“最后一公里”的天然壟斷性,一家用戶不可能同時接兩根電話線,新競爭者進入該領域必然處于劣勢,難以給在位者造成壓力。所以在市話方面仍然是新電信和新網通的天下。雖然聯通公司也在國內開辦了市話點,但其規模太小,目前僅限于天津市、重慶市、四川省三地,還不具備與新電信、新網通競爭的實力。
(4)移動電話市場目前只有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因此,從現有格局來看,屬于雙寡頭壟斷局面。在中國電信分拆以前,因為中國電信占據了骨于網,實力強大,為保護新興的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一直沒有拿到移動牌照,無法進入市場,只能以小靈通進行抗爭。此次分拆重組后,新電信、新網通得到移動牌照就順理成章了。他們拿到移動通信牌照之后,每一地區的移動通信領域就會至少有三個以上運營商,競爭將會大大超過以往。
(5)無線尋呼企業所需投資小,技術要求低,投資回報期短。國家放開經營后,全國各地各行業一哄而上。國內經營尋呼業的企業最多時超過4000家,經過市場競爭的淘汰,目前還有近2000家,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8家。全國最大的尋呼企業國信尋呼公司1999年4月并入聯通,使聯通用戶由370萬增加到4720萬。在聯通之后,較大的有深圳潤信通信公司、華英公司、中北公司等。他們與剩余的小公司共同瓜分1/3左右的尋呼市場,實際是群雄并起,過度競爭。
其它業務也是企業眾多,僅在電話信息服務領域,1999年160、168等電話信息服務企業達到1200個。但在多數領域,新電信、新網通、中國聯通仍占主導地位。數據通信網發展很快,到2001年1月互聯網骨干單位增加到9家,用戶數量達到890萬,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達520家。新電信、新網通、中國聯通和中國吉通四家開通IP電話。另外,ISP企業達到600家,ICP企業達到1000余家,在這些業務領域基本實現了充分競爭。
二、我國電信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電信業與外資電信巨頭比較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營機制不適應發展的要求,企業生產率較低
對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74個國家就每雇員服務主線、每雇員收入(反映勞動生產率)及每線收入(反映資本生產率)這3個評價國際競爭力指標的調查顯示,這3個指標的絕對值我國都靠后,分別只有74個國家平均水平的90.36%、33.4%和32.27%。生產率的低下,必然導致企業競爭力的低下。盡管經過近幾年電信業體制的深化改革,這兩項指標的排名位次有所上升,但因企業經營機制尚未從根本上改革,總體落后的局面仍難以徹底改觀。
2.電信服務業表面龐大,實則經營績效不高,競爭力不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信服務業以高于30%的速度超常增長,但這一高速增長是靠巨額資金投入實現的。由于粗放式經營,巨額投入并未帶來相應的產出。如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利潤增幅遠低于投資增幅,并且隨著投資增加,利潤增幅逐年下降。當全國交換機總容量達到7000萬門時,實際裝機量僅有60%,2800萬門處于閑置狀態,按每門成本5000元計,共造成1400多億元的資金積壓。2000年中國電信所屬全國31個省市的分公司中僅有11個盈利,其余都處于虧損狀態。
3.國內企業缺乏競爭洗禮,市場準入規則亟待完善
直到1994年,我國才在基礎電信領域引入第一家競爭企業——中國聯通,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為實現電信市場的充分競爭,一般要在同一地區引入三個電信運營商,各自約占市場份額的1/3。從我國最近的電信體制改革來看,除增值業務對國內放開競爭外,其他領域還沒有真正經過競爭洗禮。這是因為:(1)并未增加同一業務的競爭主體。固定電話仍由新電信、新網通和中國聯通經營,移動通信仍由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經營;(2)業務上彼此獨立,難以實現競爭格局;(3)市場準入規則沒有根本性改進,缺乏透明的市場準入程序,因而阻擋了其他國內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4)電信企業的產權結構依然如故,改革后的各電信公司均為國有獨資,而形成充分競爭的前提是多元的產權主體和產權結構。因此,長期以來形成的由電信部門壟斷經營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由此造成的政企難分、服務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部分資費偏高、競爭意識缺乏的狀況也就難以扭轉。
4.電信法規尚不符合世貿組織要求,電信立法缺乏規范
世貿組織有關協議條款中規定有透明原則,《服務貿易總協定》第3條規定:各成員應及時公布有關或該協定執行的相關措施,并對其他成員的詢問要迅速做出答復。反觀我國電信業,一直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致使大量的管制政策來源于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多年來立法過程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指導思想是管理本位,強調部門管理權,忽視經營主體的經濟自主權;(2)政企職能不分;(3)部門立法,重復立法,部門立法無法體現法律的公平和社會效應;(4)立法滯后,缺乏規范的電信立法,必將影響我國電信市場開放后的有序發展。
5.我國電信業由于長期壟斷,對服務質量關注少,造成服務質量低下
就我國和美國相比,安裝滿足率比較接近,每線故障率我國是美國的34倍,用戶滿意度低于美國。待裝時間我國比美國短,電話故障發生率我國低。用戶滿意度雖然差距不大,但兩國的概念標準不同。按美國標準,我國的服務質量要比數據顯示的低。綜合分析,我國服務質量的競爭力遠不如美國。
三、外資對我國電信業的沖擊
加入WTO后,外資將大量進入我國電信市場,給我國電信產業帶來巨大的沖擊。
1.移動通信首當其沖
由于移動通信受基礎設施制約少,容易被外商擠入。盡管我國移動通信的發展相當迅速,已由模擬系統發展到數字系統,中國聯通的CDMA和中國移動的GPRS2.5網將于近期大量放號。到2005年,我國的手機擁有量將達到3.5億部,是全球移動通信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然而,移動通信市場的繁榮并不能掩蓋我國移動業的深層危機。在長期壟斷經營的環境下,國內電信運營商沒有形成真正的競爭意識,導致我國移動市場秩序混亂,惡性競爭不斷。近來,我國移動市場上演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大戰,單向收費、違規優惠、移動商務電話、調整網間呼叫轉移等惡性競爭,變相降價現象層出不窮。不良競爭反應了移動運營商的競爭觀念還未從壟斷觀念向市場競爭觀念轉變,在政企合一體制下形成的一些經營、服務、管理觀念還沒有完全改變。而國外移動通信公司一開始就經受過市場競爭的考驗,其市場競爭觀念和市場競爭實力都優于國內企業。根據中美有關世貿組織的協議:移動通信將在加入世貿組織后一年內初步放開網絡服務;五年內完成開放目標;四年內允許外資在基礎電信中的持股比例由開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這意味著國內運營商將受到國外運營商的強有力的挑戰。雖然國內運營商具有本地特色、信息來源、文化認同等優勢,但這些是否足以讓國內運營商應對國外運營商在人才、技術、資金及管理方面的挑戰以順利渡過難關,并成長為能與外資巨頭相抗衡的企業,還無法預知。 2.固定電話面臨外資IP電話的競爭
在固定電話方面,我國目前已建成較為完整的基礎網絡,并且數網并存。由于再建一套基礎網絡與在位運營商競爭的成本相對巨大,因此,固定電話的直接競爭壓力會較小。但隨著交換路由技術和MPLS等技術的逐步成熟,使得IP技術向電信應用領域不斷邁進,固定電話面臨前所未有的異質競爭。我國自1998年開放IP試驗業務以來,中國電信的長途電話業務每年少獲收益20億元以上。目前,IP呈爆炸性增長,其骨干帶寬網每6-9月就翻一番。以AT&T為代表的一大批傳統電信公司開始介入IP電話業務。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將把IP業務作為重點,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發展的第二階段,整個系統將以IP為核心網絡,未來的IP會一統天下。我國固定電話領域面臨的競爭會是國外運營商的IP電話。因此我國電信業除固守固定電話陣地外,在IP業務上也要大做文章,以從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3.尋呼業重新洗牌
目前,國際尋呼業面臨萎縮,在我國,由于移動電話、小靈通等替代產品的沖擊,尋呼業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出現以下特點:全國尋呼業步入成熟期,部分地區衰退跡象明顯,用戶大進大出,用戶群體結構發生變化和調整。經過一定時期用戶結構的調整,用戶數量會穩定在一定量上。加入WTO后,面對外來壓力,通過兼并重組,優勝劣汰。尋呼業會集中在少數運營商手中。用戶消費逐漸成熟,競爭會從價格競爭向服務競爭轉變,集團用戶的份額增加。傳統的尋呼業務難以適應市場需求,依托尋呼的信息、呼叫中心等新業務在短期內會得到快速發展。由于尋呼業已進入成熟期,收益已接近成本,利潤空間不大,外資在該領域帶來的競爭相對較小。
4.增值業前途難料
在因特網市場發達的國家,從事增值業務的企業主要由ISP和ICP組成。目前,我國ICP和ISP尚處于起步階段,競爭力差,很多ISP業務集中在接入方面,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缺乏統一的市場行為規范,若在服務內容和質量上投入精力去開拓,潛在市場將會十分可觀。加入WTO后,外資將主要進入該領域,我國政府雖然會采取相應的管制措施在世貿組織允許的范圍內對外資進入加以限制,但政策扶持只能為電信增值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國內電信增值業要加強自身的建設,完善經營機制,提高競爭力。我國電信增值企業能否在外資的重重競爭壓力下勝出還難以預料。
四、發展電信產業應采取的對策
1.建立完善的電信保障體系
加入世貿組織并不等于放棄對本國工業采取保障措施,世貿組織沒有要求我國在加入WTO時全面開放貿易市場,鑒于國內電信業某些方面還不具備全面參加競爭的能力,因此在加入WTO后的一定過渡期內,應積極探討保護這些方面的非關稅保護措施。待競爭力增強時,再分階段取消。目前我國電信法尚未出臺,只有大量名目繁多的不透明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并且規章、法規之間還時常發生沖突。這種狀況不解決,勢必影響我國電信保障體系的建立。
2.完善市場準入規則,擴大對國內開放
在對外國公司開放之前,應先向國內公司開放,以便先經歷激烈競爭的洗禮,從而應對加入WTO后的國際競爭。只要產權關系清楚,就沒有什么理由阻止新的競爭者進入,政府應采取以扶持弱小公司發展為內容的不對稱管制政策。
擴大對國內的開放還包括對投資的開放。我國電信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資金。與此同時,國家的優惠政策已基本取消,電信業獲得資金的渠道越來越窄,但新技術的采用、網絡的建設、新業務的開拓等都需要資金投入。在外資進入之前,應考慮放松對國內民間資本投資基礎電信設施和直接進入電信增值服務市場的管制。鼓勵國內電信企業在國內股票市場上直接融資或發行可轉換的企業債券,這樣做既可解決資金缺乏問題,又可提高外資進入的資本壁壘。
3.加快電信立法,規范電信市場
我國至今仍未能出臺電信法。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我國必須加快電信立法的步伐,并且在立法宗旨、思想、方式和內容等方面必須有新的突破。從國外的情況看,切實可行的開放立法將對電信市場的開放起到十分巨大的促進作用,不少國家的開放進程都是從新電信法的頒布開始的。而且,完善的電信法規能夠保證整個市場平穩地由壟斷走向競爭。我國在電信開放進程中要盡快制定電信法和相關管理條例,規范電信市場,把電信業的市場管理逐步納入法制軌道。
4.面向市場,制造需要
經過近20年的改革和發展,部分業務在部分地區開始供大于求,出現電話放號難、熱裝冷用、電話實裝效率低和電路利用率低等現象。電信業要保持持續發展,就要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調整發展戰略,應從滿足需要轉變為制造需要,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有利于電信發展的新觀念,尤其是強化開發電信市場的以下幾種意識:(1)創新意識;(2)市場意識:電信企業必須圍著市場轉,不僅要主動適應用戶需要,還要主動找市場、找用戶,在鞏固傳統業務的同時,還要積極開拓新業務,創造市場;(3)經營意識:電信企業要把市場作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確立以市場為中心的經營模式;(4)服務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明確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觀點,企業將失去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連海霞:《有效競爭與中國電信業管制體制改革》,《經濟評論》2001年第4期。
[2]徐繼金、陸茂豐:《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頸》,《新電信論壇》2002年第3期。
[3]陳育平:《中國通信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投資趨勢》,《世界電信》2001年第4期。
[4]王德秀:《中國電信拆分與中國通信行業重組》,《移動通信》200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