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思維觀下旅游地轉型實證淺析
張述林
【摘要】文章認為,戰略管理因關注如何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在旅游地轉型中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柔性戰略思維、戰略期權思維、長尾理論思維和制度理論思維分別在思維角度、思維對象與思維方式等方面對旅游地轉型進行指導,并與旅游地轉型的時機、旅游地發展目標認知、旅游產業認知和區域旅游保障機制構建等要素緊密相關。文章通過構建戰略管理思維在旅游地轉型中的應用模式,從而對三峽庫區巫山縣旅游地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戰略管理;旅游地轉型;思維模式;巫山縣
一、戰略管理思維的理論內涵(一)戰略管理思維的引入及內涵戰略管理在管理科學領域里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學科,但是,戰略管理的思想卻源遠流長,其最早來源于軍事原理,直到1965年美國的H.L.Ansof發表《企業戰略論》((CorporateStrate.gy》)這一經典著作,“戰略管理”的概念才首次出現在管理學史上。戰略管理理論的基本問題是如何獲得并保持競爭優勢,外部環境的機會威脅與內部的實力弱點之間的有效結合是其長期關注的焦點。
(二)戰略管理思維模式
1.柔性戰略思維。柔性戰略(FlexibleSrtategy)原是指企業為更有效地實現目標,在動態的環境下,主動適應變化、利用變化和制造變化以提高自身競爭能力而制定的一組可選擇的行動規則及相應方案。Madhavan把柔性戰略定義為在其戰略基礎上考慮并且實現變化的主動性和能力。有關柔性戰略的研究,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是從戰略管理角度出發,指出戰略形成必須適應環境的變化。
2.戰略期權思維。戰略管理領域研究吸收了經濟學中的“期權”思想,其理論基礎就是二者都試圖獲得最大可能的風險投資回報。企業為不斷發展新的戰略期權,繼續要有一個提高企業能力的過程,又需要有一個擴展新市場知識和行為的過程。此外,邊緣競爭理論也關注企業如何不斷獲得競爭優勢。企業應該不斷通過變革管理來構建和調整企業的競爭優勢,根據一系列不相關的競爭力來徹底地改造企業優勢,保持企業在無序和有序之間的微妙平衡。競爭戰略把“如何制定戰略目標”和“如何實現戰略目標”兩個方面的內容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地尋找新的戰略目標以及實現戰略目標的方法,這種戰略充分顯示出業績的關鍵動力就是應變能力。
3.長尾理論思維。2006年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正式面世,引發了關于長尾的激烈探討。長尾曲線是關于數量、品種二維坐標上的一條需求曲線,其統計學依據是客戶對同一行業中不同品牌購買次數的分布符合帕累托分布,由于形狀類似統計學中一個“恐龍長尾”的分布現象,由此得名。關于長尾的定義,國內外對于克里斯·安德森的理解比較認同,即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長尾”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數量不多的熱賣品所占據的市場(“大頭”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長尾理論”的主要內容是:(1)熱賣品向維基產品的轉變;(2)貧困經濟向富足經濟的轉變;(3)許許多多小市場聚合成一個大市場。
4.制度理論思維。2002年MikeW·Peng在《經營戰略:基于制度的戰略觀》和《文化、制度與戰略選擇:基于制度的戰略觀》兩篇文章中正式提出了基于制度的戰略觀。他認為,基于制度的戰略觀可以與基于產業的戰略觀和基于資源的戰略觀并駕齊驅,制度不再是一個企業戰略分析時的背景條件,而是直接決定企業戰略和績效的一個重要方面。戰略選擇不僅由產業狀況和企業資源所決定,而且受制度框架下正式和非正式的約束影響。因此,戰略選擇也是制度和組織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二、旅游地轉型理論基石(一)轉型與戰略轉型轉型不僅僅包括制度變遷,還應該·;)·包括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發展,制度規則的選擇須與技術經濟的基礎相匹配,兩者之間有著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中缺一不可。發展和制度變遷二者合并即為轉型過程。可以把轉型定義為“大規模的演變”,即在相對集中的一段時期內,集中發生的一系列相互影響和作用、具有內在一致性的發展與制度變遷。戰略轉型的實質是組織在成長過程中為應對復雜的動態環境的變化,謀求未來生存與發展的競爭優勢,結合自身的資源和能力,使組織戰略內容或形態發生狀態上的根本變革的過程。戰略轉型是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和內部資源、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組織戰略模式發生質變的過程,是變化程度最大的戰略變化。
(二)旅游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是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狀況和生產力水平的反映。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產業各區域、各行業部門、各產品類型、各目標市場、各種經濟成分和經濟活動各環節的構成及其相互比例關系。旅游產業結構優化是在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達到旅游產業之間的協調和產品供求結構的相對均衡,進而實現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優化組合和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的目標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三、戰略管理思維觀下旅游地轉型理念模式(一)柔性戰略與旅游地轉型的時機柔性戰略適應環境的目標要求使得資源與能力的轉換過程必須接受外部環境的制約。當生存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發生變化時,旅游地應重新調整,根據環境的變化制定富有彈性的戰略、制度和流程,而不是與環境的要求相背離。這就要求旅游地調整發展戰略、發展方式和目標,保證旅游地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要爭取跳出被動適應環境的圈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影響環境甚至是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
旅游地在應付各個因素自發產生變化的同時要主動施加影響,使其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并爭取將各要素的變化作為杠桿加以利用,制定更加具有主動性的柔性戰略。
認知從期權的視角出發,戰略被看做是組織資源投資的選擇過程,對漸進的資源投資行為過程提供了經濟學的邏輯。
資源的投資和漸進的戰略選擇,是同一現象的兩個相關要素,資源的投資常常為選擇戰略提供平臺。對旅游地現有的資源進行投資,進而擴張或收縮未來的機會,某一種投資或許可以完全打開探索未來的新路徑,另外一種投資或許就意味著死亡或終結。旅游地目前的投資決策要為未來的獲利行為創造更多的機會。投資機會是旅游地未來成長的期權,旅游地對資源的現有投資和未來投資的相互作用以及對環境機會的感知,都為期權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面對超競爭環境下的不確定性和突變性,戰略期權的提出更具有現實意義。它可以有效地將現在與未來結合起來,在現階段為未來的機會埋下種子,為旅游地如何解決當前的不確定性提供工具。
(三)長尾理論與旅游產業的再認識長尾價值的開發并不是簡單的關注長尾,只有重構長尾,才能真正具有創新性的商業價值。旅游地轉型的關鍵在于認識戰略需要適時而變和重新定位,進而對其發展模式進行創新。首先,應當看到長尾曲線中“頭部”的定義是動態變化的,不能簡單地從百分比的角度來看待“頭部”重要還是“尾部”重要。其次,是對“短缺”的產品來說,長尾的“把戲”就不在于它的長度,而在于它的“寬度”——要盡量把處于長尾末梢的零散產品向頭部集中。第三,熱門代表著規模經濟,冷門代表著范圍經濟,而推動傳統經濟向范圍經濟和新經濟轉變的動力來自于旅游產品的協調。
(四)制度理論與區域旅游保障機
制構建正式制度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旅游地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旅游地的戰略選擇中,無論是把正式制度作為條件還是作為一個因變量,正式制度的戰略角色是穩固而長久的。
如加強政府的政策導向,用傾斜政策吸引外資以及扶持目標產業。非正式制度如文化、倫理的重要性則是隨著經濟影響而上升的。因此,制度的作用可以直接促進或者抑制旅游地的戰略決策。在制度理論指導下,區域旅游保障機制的構建顯得尤為必要,它是保證區域旅游轉型的關鍵要素。四、戰略管理思維在旅游地轉型中的應用——以三峽庫區巫山縣為例巫山縣旅游發展新形勢與旅游地轉型的必然——巫山縣旅游發展的新形勢加速了旅游地轉型的步伐,這些新形勢主要體現在市場規模持續擴大與旅游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兩方面。2006-2010年五年間,巫山縣接待旅游人數實現30.98%的年均增幅,旅游總收入實現30.78%的年均增幅,旅游總收入占地方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南2005年的13.9%上升到2010年的20.8%。此外,“十一五”期間,長期制約巫山縣旅游發展的交通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航道的改善和渝(重慶)宜(昌)高速公路巫山段的通車,大大改善了巫山縣旅游交通條件,旅游景區的可進人性增強了,為實現旅游地轉型奠定了基礎。
(一)巫山縣旅游地發展目標的重新認知首先,“314”總體部署、統籌城鄉改革和三峽工程后續規劃實施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出臺,使巫山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政策機遇。其次,低碳經濟成為主導發展方式、國際旅游邁向休閑度假時代等因素有利于巫山縣向休閑度假型旅游地轉變。第三,省際區域大合作帶來旅游大市場,鄂兩打造“環湖(庫)生態文化旅游圈”、陜南建設“生物資源基因庫”,隨著周邊區域交通建設的大發展,巫山縣實行區域旅游大合作的時代已經來臨。最后,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的形成提高了目的地可進人性,有利于推動巫山旅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巫山縣旅游目的地的完善和系統開發旅游目的地的完善和系統開發是其轉型升級的基礎,對于巫山來說,應加快以小三峽·大昌旅游區、神女文化旅游區和龍骨坡“巫山人”遺址旅游區三大核心目的地為重點的重大項目開發,加快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打造設施完備、服務一流和國內外知名的旅游休閑度假區,形成主題突出、功能齊全、特色多樣和層次豐富的旅游目的地體系。形成“一心兩軸三區”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以及形成北部環線、南部環線、渝東小環線與中國腹心旅游大環線等四大旅游精品系列環線。(三)巫山縣強有力政策保障機制的構建良好的政策保障機制無疑是區域旅游轉型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巫山縣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探索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創新途徑,加強部門協調和區域協調,形成旅游發展合力,促進旅游行政管理體制創新,促使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將工作重點放到運營監管和公共服務上來。
五、總結
戰略管理思維強調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關注如何消除弱勢局面,提高自身競爭力,以戰略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旅游地轉型是區域旅游發展大變革時期,對旅游業及國民經濟也會產生深遠影響。戰略管理思維中的柔性戰略思維、戰略期權思維、長尾理論思維和制度理論思維從思維角度、思維對象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為旅游地轉型提供全方位的指導,為加快區域旅游發展提供借鑒。
注釋:
①金占明,楊鑫.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戰略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之路UJ_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J~d),23(2):18-25.②胡元林,繆斌.戰略管理理論的演進及發展趨勢【J1.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33(2):95—99.③靳磊,夏龍君.“戰略管理”理論回顧及研究趨勢UJl經濟研究參考,2010,(24):45—49.④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M.W.Peng.GlobalStrategy[M].Thomson South—Westem:Cincinnati,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