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材的新進展
未知
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編寫史,從1903年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打開了新的燦爛的一頁。80年代以來,“一綱多本”,多種語文教材競相斗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 一、簡要的回顧(1950-1979) 第一階段(1950-1955),解放初期的語文課本。這套課本,適應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時期的需要。它注重課本的思想政治性,語文訓練和語文知識缺乏系統性的編排。第二階段(1956-1957),文學課本和漢語課本。這是新中國中學語文教材的第一次改革。文學、漢語教學的目的比較明確,各自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體系,編排形式有所創新,但對讀寫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第三階段(1958-1960),重新編寫語文課本。這套課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幾乎變成報刊“時文”的集錦,忽視語文訓練和語文知識。第四階段(1961-1965),新編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和新編十二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后一套就是有名的1963年課本,根據1963年教學大綱的精神,在選材、知識內容和讀寫基本訓練方面比過去教材有了較多改進,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學教育。第五階段(1966-1976),“文革”時期,各省、市自編教材。在當時的極“左”思想路線下,語文教材的特色是“語錄加大批判”,完全置語文教學的規律于不顧。第六階段(1977-1979),新編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起了撥亂反正的作用。它與1963年教材是一脈相承的,而更趨成熟,比較重視讀寫訓練,缺點是教材體系還不很完善。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30年中,有志之士在教材建設上慘淡經營、執著追求,取得了不少成績。可惜全國基本上還是只有一套教材,教材編寫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教材體系、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等等,始終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二、多種教材競相斗艷 歷史進入了80年代。這是一個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的年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材改革也加快了步子,并逐步呈現出繁榮的局面。 1980年前后,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兩次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座談會。這兩次座談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二次座談會上遞交的教材改革方案就有20多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借著這股改革的東風,在全國作了較大規模的關于中學語文教學現狀的調查。在這基礎上,于1982年開始,著手編寫六年制重點中學閱讀課本、寫作課本。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紛紛擬定教材改革方案,編寫實驗教材。 但在中學語文教材建設上,真正進行比較深入、比較廣泛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還是開始于1986年。在這一年,國家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它規定:“中小學教材要在統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提倡各地編寫適應當地農村中小學需要的教材。”國家教委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其宗旨是“為了在統一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地實現教材的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地區的需要”。1992年,全國有九套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經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準予在全國試用。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基本上一枝獨秀的局面宣告結束,教材建設上眾多教材百花齊放的時代來到了。 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主要有以下各套中學語文教材: 1.1987年的人教版全國通用的中學語文課本。這套課本是對1978年編寫、1982年修訂的中學語文課本再次修訂而成的。這套課本的高中部分目前仍在全國使用。 2.1982年的人教版重點中學閱讀課本、寫作課本。這套課本的高中部分仍在全國部分省、市試教。 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書《語文》(試用)。 4.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義務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書《語文》(試用)。 5.北京師范大學“五·四”學制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6.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委員會組織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徐匯區教育局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級試用課本《語文》和高中試用課本《語文》。 7.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改革委員會組織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閘北區教育局編寫、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級試用課本《語文》和高中試用課本《語文》。 8.浙江省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編委會編寫、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課本《語文》(試用)。 9.廣東省教育廳、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廳和華南師范大學共同組織編寫,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0.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師范大學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1.北京市教委教研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材編寫組編,北京教育出版社、開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2.江蘇省泰州中學語文教研組編(洪宗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3.遼寧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學歐陽代娜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閱讀》《寫作》。 1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立項、四川西昌地區教材編寫組編(顏振遙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用課本《語文》。 15.廣西教育學院教研部編(耿法禹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試驗課本《語文》。 此外,還有華東師大一附中陸繼椿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張志公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高原、劉fěi@①fěi@①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作文三級訓練》《閱讀三級訓練》的實驗課本,廣東省湛江市教研室李寰英主編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以及中央教科所、北京景山學校、北京東城區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附中、江西萍鄉二中、西安六中等單位分別編寫的初中語文實驗課本。 如前所述,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全國統一編制的辦法。它的好處是使全國各地的語文教學內容、要求和進度大體上一致,而不會造成太大的差距。但它的缺陷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因為我國幅度遼闊,城市和農村之間、沿海和內地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極不平衡,教材的強求一律,勢必脫離實際,難以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也不適應學生不同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教材建設上變一枝獨秀為百花齊放,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三、跳出“三階段”“兩循環”的框框 改革中學語文教材體系,是幾代教材工作者傾盡全力追求的目標。在這一問題提出以后的30年中,人們經過艱苦的探索,甚至中央領導同志親自主持改革試驗,但始終沒有構建成理想的教材體系。以至于到了1979年1月,葉圣陶先生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書面發言《探討語文教學問題要重視調查研究》一文中,還不得不大聲疾呼:“特別需要調查和研究的是語文訓練的項目和步驟。為了培養應具備的聽、說、讀、寫能力,究竟應當訓練哪些項目,這些項目應當怎樣安排組織,才合乎循序漸進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對這個問題,咱們至今還是心里沒有數。——至于教材選多少篇,選哪些篇,這些篇怎么編排,我看未必是關鍵問題,也未必能說得出多少道理來。……咱們一向在選和編的方面討論得多,在訓練項目和步驟方面研究得少,這種情形需要改變。”改革中學語文教材體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幾十年來,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但并非是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全國各套教材根據新制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精神,突破傳統的單一模式,作了改革舊的中學語文教材體系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