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時期的文學批評——試析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批評多元價值觀
周龍 景旭鋒
論文摘要:文學和以文學為對象的文學批評發展到當代尤其是在轉型時期與以往相比呈現出了新的變化特點,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呈現出了多元性。從文化形態上劃分出現了主流文化批評的價值觀、學院派文學批評的價值觀和大眾文化批評的價值觀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對批評價值觀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義的。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語境:文化形態;三足鼎立
文學作為人類的生活活動是人對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和創造.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本質力量的確證文學和以文學為對象的文學批評不是空中樓閣.它必然受到時代和現實的影響。
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不是少數人的主觀臆造和虛構.它是客觀事實和發展趨勢.無論人們承認與否.它都無情地影響世界和中國的進程。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面對全球化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消極逃避,而是積極面對。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學批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文學批評的價值觀也呈現出了多元性。因此.對轉型時期全球化語境下文學批評多元價值觀這一問題的研究關系著中國文學和文學批評的生存與發展.其有著深刻的時代現實意義和理論啟示的價值。
文學批評是批評主體依據一定的批評價值觀為尺度對批評對象的價值有無和價值大小的評價活動.因此不同的批評主體即使面對同一個批評對象也會因價值觀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批評流派。正如魯迅所言:《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家排滿。流言家看見官闈秘事。
由此可見,批評主體即使面對同一對象<紅樓夢》也會有許多不同的批評認識.有時這種認識的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和對立的。正如《文學評論》雜志副主編王保生研究員對我們當下文學批評現狀的反恩一樣。他認為,“我們現在的文學評論正處在一種眾聲喧嘩的時代.可以把當下的文學批評話語分為四種:普通民眾話語、權力話語、商業話語和專業話語。這四種話語中現在是權力話語和商業話語是主流話語”
我們認為當前的文學批評現狀就文化形態上呈現了主流文化批評、學院派批評和大眾文化批評三足鼎立的局面。主流文化批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的批評.它是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和進行思想控制的政治衍生物在中國當代的文學批評中特別是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的批評中主流文化批評被強調到了極致.政治性的標準成為了文學批評的唯一標準.政治性的強弱成了判斷作品好壞和價值大小的唯一尺度。文學批評已不再是單純地就作品審美性進行批評.歪曲、強加附會作品原意。甚至有的批評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例如對電影《武訓傳)的批評和對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的批判無不是主流意識批評的典型代表。文學批評受到了外部研究的壓制.文學自身的審美性和文學性被政治性所遮蔽。
主流文化批評采用社會——政治化的批評模式.它主張文學批評是意識形態批評.他們把文學批評當成一種教育和統治的工具.他們以非文學審美性的政治和道德標準對作品和作家進行“終審判決式”的政治評判。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中這種批評模式表現的尤為突出。例如楊沫的《青春之歌》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和批評。這些批評大多不是從作品的審美性出發而更多是以社會性和政治性的眼光對其進行批評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資產階級家庭.作品所展示的正是林道靜如何在黨的領導下,逐步擺脫自身的軟弱性和猶豫不定的特點.沖破傳統家庭的束縛而走上革命反抗道路而最終實現自身價值的艱難過程。作品三個男主人公余永澤、盧嘉川、江華的設置也是為作品的主題服務的.他們分別代表著林道靜投身革命并走向成熟的三個不同階段出身于資產階級家庭其軟弱性伴隨著其性格發展逐步消除是合乎人性發展規律的.而對作品的批評則認為林道靜的成長其軟弱性并沒有改造徹底.其性格中仍存在資產階級的特點.這樣有損作品的政治價值和社會教育意義。也正是此類的批評迫使楊沫對作品進行了重新修改.加上了林道靜在農村改造的情節.這無疑是不符合人性的正常發展規律的。是不符合作品的審美性的。由此可見.在主流文化批評的影響下從作品的寫作到對作品的批評都帶有了社會政治功利主義的色彩。
主流文化的批評價值觀到了80年代中后期才因各種新的批評價值觀的出現而受到影響和沖擊.表現在不再那么突出文學的政治功利性.而是隱藏在文學作品審美性批評之后充當幕后無形之手的統治者。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全球化語境的影響下.主流文化批評更加放松了對具體作品批評的控制.這主要表現在當前文學批評有多種不同批評流派的聲音。出現了三足鼎立的趨勢。對主流文化批評的價值觀的評價我們應認識它在文學批評的社會功利性和主流壟斷性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認識到真正的文學批評應當做到主流壟斷性和多元并存性的有機統一.真正做到批評的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文學批評作為批評主體的一種實踐性活動.批評主體的學識結構、能力水平、素質修養往往會影響批評的風格。以高校具有專業文化素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因批評風格相類似逐步形成學院派的批評,學院派的批評又稱精英文化的批評。針對學院派的批評目前的理解至少有兩種方式:第一將學院派批評直接看成一種批評的態度或者批評的原則。它強調批評的理論性和學術性,注重批評主體的專業性的素質水平。第二將“學院派”文學批評視為一種社會現象。它較多的指上個世紀90年代流行于學術圈子的一種機構化了的、專業化了的被描述為“起點高、學術功底強.懂得外語因而有世界性的閱讀視野,觀念比較新的新學者型批評家隊伍。”僻“學院派”文學批評的產生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批評主體的產生和獨立是批評活動的前提.具有專業學識水平和批評素養的批評主體的存在使得“學院派”批評成為一種可能。另外.批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學院派的文學批評是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社會批評環境的。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中,特別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后.文學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成為了主流意識形態.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環境都被政治化的煙霧所籠罩.以社會——政治為范式的主流意識形態批評成為了唯一的聲音。到了80年代以后,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文學批評的環境相對寬松了許多.這也為學院派批評的產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 學院派的批評并沒有明確的批評立場.它只是以學者為代表的批評家們對文學藝術審美性的思考、興趣和努力。他們不是確定秩序和樹立權威.而是在打造自己的學術品味和充當理論的先鋒。他們的批評只是對藝術審美性的熱衷.并不是對意識形態的控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陳劍暉在一篇名為《作為歷史文化建構的批評》一文中指出:“文學批評是一種人類歷史文化活動的認同……他要批評家要有歷史文化的觀念。歷史文化的胸懷和眼光.……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形態學識?!庇纱丝梢姡畬W院派文學批評的產生是時代、社會因素發展的趨勢和批評家的主觀意愿有機統一的結果。學院派文學批評并不注重批評的話語原創性.而是注重批評體式的思維型、批評結構的系統性。它是以學者的身份從文化的角度對批評問題進行梳理與闡釋,從而使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融入到理論對問題的闡釋并使思想在闡釋過程中自然的流露出來.在學院派文學批評中你是不會看到批評者赤裸裸地吶喊和單純充當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他們看重的是批評的問題意識、主體介入和思考過程。但是,我們也要正確認識到文學批評的性質是一種價值導向活動.學院派文學批評一味的尋求自身的學術品味而忽略了價值導向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大眾文化是在全球化語境的影響下的多元文化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大眾文化的性質是一種工業文化,它對傳統既定的文化秩序和價值觀帶來沖擊.甚至是反叛和否定。因此大眾文化批評必須建構一個獨特的適合大眾文化特點的批評理論體系。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的大眾文化是指在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下產生的為滿足現代都市和大眾消費需求的特殊文化類型.是以規?;a為標志、以現代傳媒為手段、以大眾為消費對象的現代文化形態。大眾文化不同于強調政治意識形態的官方主流文化.也不同于追求意義的多層性和深刻人生哲理的精英文化.它更多的是供廣大市民娛樂消遣的文化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其文本結構的單線性也就決定了大眾文化主題的簡單明了和意義的確定性。因此,我們對于大眾文化的批評也應該針對大眾文化的特點而進行批評。
大眾文化批評要求對大眾文化過于強調物質性而導致精神缺陷進行批評大眾文化過于強調世俗愿望的滿足、商業價值的實現和文化的物質實用性導致人們在大眾文化的消費中缺乏精神性的補償和人文精神的感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大眾文化批評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批評所謂人文精神的批評即以人文精神作為批評的基本內核.關注大眾文化產品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含量,強調大眾文化批評的社會效益。它不同于技術批評那樣只關心對象的工藝與數量.也不像市場分析那樣只關注利潤和效益,它關注的是對象的價值和精神含量.毫不羞澀地伸張批評主體的自我標志.將大眾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大眾文化批評對于人文性的強調并不意味著放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尊重市場規律下的商業運作方式,大眾文化批評只是希望通過批評確立人文價值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建立合理的大眾文化秩序.使大眾文化產品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真正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人文價值和娛樂價值的有效統一。
大眾文化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多元文化環境中成長并發展起來的。其復雜的成長環境也就決定了大眾文化帶有了商業化、世俗化、媚俗化、娛樂化的特點因此以大眾文化為對象的大眾文化批評也要充分考慮到大眾文化自身的特點而具有批評的文化兼容性。這種批評的兼容性并不是忽視、容忍大眾文化的自身缺陷,而是在批評價值標準的選擇上.批評方法的使用上要切合大眾文化的自身特點。在批評標準上,大眾文化批評要以人文性和使用性標準進行批評大眾文化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娛樂性和實用性精神消費需求.但是并不意味著人文性的喪失。大眾文化有時追求感官肉欲的刺激來滿足人們的基本視覺和心理的需求.因此大眾文化批評還必須以人文精神為匕首去打破惡俗的虛幻世界.喚醒人們的自覺去追求充滿理性、自由和人文精神的世界大眾文化的特點也要求大眾文化的批評方法模式上也帶有兼容性不能像主流文化批評那樣單一的社會——政治批評.也不能像學院派批評那樣單一的思想——藝術的批評.而是要綜合商業批評、道德批評、人文批評、文化批評等一系列批評方法和模式。
總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發展到現在.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語境影響下.文學批評在文化之形態上呈現了主流文化批評、學院派批評和大眾文化批評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對這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各種批評形態形成的原因背景、自身特點以及對其評價,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局面的形成是對長期以來單一局面的打破.是在全球化語境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歷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