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精講點撥”是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
李檣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有創意的導入,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形成學生積極熱情的學習情感。正如常言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課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下面就我多年來教學中對數學教學的導入略舉幾例說明。
一、 歷史故事導入
在數學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適當的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故事,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從中學習數學知識,領略數學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在講解“乘方”時,這樣設置教學情境:傳說,古印度國王第一次玩國際象棋就被深深的迷住了。他決定獎賞發明者,并讓他自己提要求,發明者指著棋盤對國王說:“那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第3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眹醴磳φf:“不、不、這么一點米算得上什么獎賞?”但發明者堅持如此。同學們,請想一想如果國王答應發明者的要求,國王應給發明者多少粒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有理數的乘方”。
二、 實際生活情境導入
數學的概念或公式有些是從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有些是由數學自身的發展而產生。而有些數學概念源于生活實際,為了使學生主動進入探究性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聯系來創設情境。如:請同學們觀察國旗中每個五角星和一只等腰直角三角板,它們都是對稱圖形,這些圖形怎樣對稱呢?引出“軸對稱”。通過上述情境創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啟迪思維,從而引導學生不斷追求和探究新知識,促進學生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三、 操作實驗導入
新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知識的積累,歸根到底要靠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來實現。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利用數學實驗的方法來創設問題的情境,可以使學生體驗、感受“做”數學的樂趣,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100萬有多大”的教學時,我讓學生按如下程序進行操作,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高,效果較好。① 4人合作數出200粒大米;② 用天秤稱出這200粒大米的質量;③ 計算100萬粒大米的質量;④ 若每個人一天節約1粒米,中國共有人口13億,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千克米?這樣學生不僅能主動地獲取知識,而且能不斷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探索,學會學習,而且還可以培養其合作學習和自覺研究的習慣。
四、 類比導入
類比導入是通過比較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共同屬性來引入新課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數學對象比較熟悉,新的數學對象通過與已知的數學對象類比,那么引入就比較自然。例如:分式與分數在表達形式、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我在教學分式時,引導學生將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使分式的教學更加自然順利。
總之,一堂好的數學課,好的導入即創設優良的教學情境是實施新課標的重要方面。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有許多種方法,無論設計什么樣的情境,都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以激發學生好奇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才能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應根據具體的情況而用,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