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現象的語言學思考
佚名
摘要:“投資”這個商品經濟領域的專有名詞隨著市場經濟的極大發展在日常言語生活中日益擴展開來。本文試圖從語言學的視角來觀察這一改變,主要圍繞“投資”現象描述;“投資”一詞演變語言理論概括;“投資”現象產生的社會基礎;“投資”現象反映出來的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投資”現象的本質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論文關鍵詞:投資,投資現象,社會基礎,本質 “投資”一詞語原先屬于商品經濟范疇。一般的含義是指:第一,為了將來獲得收益或者避免風險而進行的資金投放活動;第二,是指投資的資金,投資按照其投資的途徑或者是方式可以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實業投資和證券投資。(陳玲編《投資學》,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第1版,P1)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和極大發展,它早已從最初的經濟意義擴展開來,大大地超越了經濟生活領域而越來越多地流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放慢高速生活節奏,多分點精力在修眉剪指、捶背按摩、運動鍛煉上面亦或者是喝幾瓶所謂的養增氣補血滋肝潤肺養腎的健康口服液就理所當然成了“健康投資”;購置一套高級的攝影設備、欣賞正版CD播放一曲美妙的音樂甚至喊上幾個朋友到KTV吼上一曲走調情歌也可以名之為“精神投資”;給皮膚涂抹厚厚一層“完美”“雅芳”護膚霜或者是到靚衣櫥窗、高級專賣店瘋狂搶購一番來打扮自己則誠然是“形象投資”;給孩子購買手提電腦“小霸王”學習機亦或是請老師“開小灶”參加各種各樣的才藝培訓班變成了“智力投資”;關愛老年同志服侍父母體恤孩童給重災區送溫獻暖,讓愛心匯聚一片則變成了“感情投資”……總之,投資已經逐漸從一個經濟層面的專有詞匯逐漸演變成為一個日常生活的普通詞匯。 商品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幾乎把全部的視角“投資”到房地產、人力資源、電信等經濟領域,無暇抽出時間來審視一下自己和他人。隨著市場經濟的極大發展,人們發現除了年齡會如期而至之外,其余的大多是不請自來或者是突如其來,隨之而來的常常是歡喜、郁悶、彷徨、焦慮及失落。能夠坦然以對從容應付各種變化的人無疑是生活中的強者。然而更多卻是——圈子變了、生活變了、工作變了,人的心里越來越沒有底了。人們通過實踐發現能夠順利實現人生轉折的人,往往是及早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的人。而這些準備不僅僅是“理財投資”,也需特別關注“理身投資”和“理心投資”。上面的描述也有效地映證了這一點。 二、“投資”詞語的演變語言理論概括 “投資”一詞適用范圍發生了變化,詞義發生了演變。詞義的演變是指詞語的形式不變,而詞義發生了變化。現實現象的變化,人們對現實現象的認識和發展,詞義之間的相互影響都可以引起詞義的發展。詞義演變的結果不外是舊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P248)“投資”原先主要是指“企業或者個人以獲得更大收益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貨幣或者是實物來經營某項事業的行為”,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把這層意思進一步抽象概括,使得凡是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回報而付出一定代價的(無論是實物、精力、時間亦或是感情)的行為都可以統稱“投資”。“投資”一詞的詞義演變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互發展在詞匯領域的投射,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待經濟眼光的一種轉變。以上所述反映了該詞語意義發生了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擴大了適用范圍的現象,這具有詞語語義擴大的特征。從某個角度上說,這個擴大了的意義層面的“投資”也算得上是一個流行語。 三、“投資”現象的社會基礎 詞義的擴大無庸置疑一種語言現象,可是語言現象反生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社會現象在支撐著。因為語言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社會的交際是語言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語言內部的各要素的影響也是在這一基礎上起作用的。語言系統的各部分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有很大的不同,聯系最直接的是詞匯,詞匯對社會的發展也最靈敏,變化比較快。(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P177-178)當下,人們所面對的最直接現實是經濟意識---或者直截了當地說是金錢意識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人們生活每一寸生存空間,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用經濟運作、財富增值、經濟比喻等模式來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物。于是,立身處世、待人接物、親情友情甚至精神文化也都或多或少地被看成是某種經濟現象的映射,人們學會冷靜而有效地慎思自己的每一個行為,最大的標準,就是看它能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或者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投資”一詞的泛化使用顯然就是這種用經濟回報的眼光來審度、觀察衡量事物的心態在語言上投射的結果。 四、“投資”現象反映出來的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P13),語言的使用會影響人們的交際,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在使用語言的同時也在被語言所使用著。可以設想一下,人們在言語交際行為中對“投資”的每一次使用,它的詞義都在暗示著應該用經濟收益的眼光來衡量你將要采取的措施和行為,愈加誘使你拋開更多其它的的目的而專注于這個措施和行為將會給你帶來的收益,從而驅使人們為收取更大的利益而不斷勇往直前,對沒有收效的事情變得淡漠甚至是漠不關心。尤其是“感情投資”,它讓你在孝敬父母關心子女尊敬師友幫助同學褒獎下屬友善同事的同時,兩眼睛直勾勾盯著的卻是從他們那里能夠撈回什么。感情成了一種經濟手段。刺激人們奮發向上是好的,過多地關注最終會使事物向對立面發展。 五、“投資”現象反映出來的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系 詞義擴大化的本質是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征一起思維中的類比:“投資”一開始是不和感情、形象諸如此類的抽象詞語連用的。偶然之中,人們在原來與“投資”無關的現象中或者發現、或者賦予它可以與“投資”具有相類比的關系,進一步用“投資”一詞來稱呼它,進而用“投資”的行為準則和處理模式來對待更多的事物。因此,投資這個詞語越流行,言語生活中可以與之相類比的事物就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投資”所具有的獲取經濟效益這一特性日益擴展開來,演變成為一種愈加重要的生活原則。經濟意識的增強和經濟頭腦的培養無庸置疑是一件好事情,尤其在經歷長期不講經濟效益、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度里,這會促進人們經濟效益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然而,加入讓一切都沉入赤裸裸的經濟關系中,那么,我們將生存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中就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