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日常教學中對幼兒進行方言保護的滲透教育
陳麗金
“天黑黑,要下雨,海龍王,要娶某……”這是用泉州本地方言說的一首很有名的童謠,在幼兒園的校本課程中,也逐漸出現(xiàn)了對方言的教學。于是有人就會發(fā)問了,“在幼兒園是學習普通話的,怎么也有方言教學呢?兩者會沖突嗎?”那么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學習方言而又不與普通話起沖突。
一、方言和普通話的概念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根據(jù)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方言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意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職業(yè)、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yǎng)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普通話,即現(xiàn)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xiàn)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
二、學習普通話的作用
普通話是一張名片,一張好的名片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作為一種語言它不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種文化載體。
我們一直說學習普通話要從幼兒抓起,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小孩子好模仿,敢說話,而且喜歡與人交往;學說普通話不僅有利于孩子的識字閱讀,還有利于孩子入學后掌握書面語言、理解字義打下基礎。比如我的寶寶,一出生我就和她講普通話,一直堅持下來,現(xiàn)在上小班了,普通話講得很棒,除了個別發(fā)音不準之外,她講得很流利,很好聽。我在和她交流的時候,還加入卡片的普通話教學,這樣,到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能夠認得幾百個漢字,而且全都是用普通話來說。在幼兒園階段,口語訓練可以讓孩子掌握一批詞匯,對字的音、形、意形成統(tǒng)一聯(lián)系認識,促進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學習。
普通話對于兒童的發(fā)展,特別是在比較早期的語言習得的階段,兒童如果比較有充分的機會接受普通話,學好普通話,那么對于他個人的發(fā)展將是很重要的。
三、學習方言的作用
有人會問“語言能和諧共處嗎?”,有人會拒絕說普通話而只用方言交流,對于這個問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游汝杰則更贊同“推廣普通話,善待方言”。他提倡,普通話用于正式場合或公共場合,方言用于私人場合,構建雙語和諧社會。
在表達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話往往更具優(yōu)勢。同鄉(xiāng)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認同最直接可靠的依據(jù)就是鄉(xiāng)音。在海外說漢語方言的華人超過3000萬,粵語、閩語、客家話都被當作中華民族認同的標志。許多海外華人只能說某一種漢語方言,并不會說普通話。方言是聯(lián)結他們與祖國的情感標志。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廣州電視臺一直采用“普通話、粵語并重,以粵語為主”的播出方式,泉州電視臺第四套節(jié)目也是全部用閩南語來播放,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方言的深厚感情,反映了社會對語言文字使用、語言生活的關注。
四.如何對幼兒進行方言的滲透教育
(一)可以在課間活動和課余非正規(guī)活動時間使用方言交流。
我們要求幼兒園學生、小學生在課堂上要說普通話,在課間活動和課余時間則可以說方言。學校還可以開展童謠、歌曲等方言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方言的教學。
這是因為孩子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家庭、電視、交際環(huán)境等影響,他們在跟別人交流的時候很多會用地方味的普通話,特別是來自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幼兒,在所講的普通話中還帶有各自的鄉(xiāng)味,如果用方言交流,則會更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二)家園共建,營造講方言的氛圍。
現(xiàn)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在和家長交流的時候,全都是用普通話,另外一種是全部用方言。前者是因為年輕的家長學歷較高,在與幼兒的日常交流中,喜歡用普通話來熏陶培養(yǎng)孩子;后者是因為家長覺得自己的普通話不標準,就直接用方言來交流。而幼兒在學校時也大都是用普通話,所以得到家庭的統(tǒng)一認識也很重要。家庭應是幼兒學習方言的第一站,幼兒園應做好與家庭的溝通宣傳工作,以致達成共識。在幼兒園可以開辟專門介紹方言的宣傳欄,并要讓家長重視了解方言,以便進一步營造幼兒學方言、講方言的氛圍。
方言與普通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互相吸收、互相影響、互相豐富,共同發(fā)展。
在表達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話往往更具優(yōu)勢,普通話吸收了方言的成分,同時方言也從普通話中豐富發(fā)展了自己,充實了表現(xiàn)力,增強了功能與活力。所以在教學中要記得進行方言的滲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