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社會文化對鎮平方言詞匯的影響
佚名
論文關鍵詞:鎮平方言詞匯文化 論文摘 要:作為北方方言的一種,鎮平方言雖然很接近普通話,但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特點。許多詞語具有濃厚的方言色彩,構詞形式也別具一格。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一個載體,不僅體現了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特點,也與方言地域的人文歷史,文化心理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探討鎮平方言與豫西南文化心理的關系,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地域文化對方言的影響,為更好地研究方言開拓一個視角。 一、鎮平方言詞語的來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一個地域里肯定有與之相互依存的語言。著名的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經說過:“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得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1]一個民族的語言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當然,一個地方的方言也必然是這個地方文化的寫照。從社會文化角度對鎮平方言詞匯的來源進行分析,探討社會文化和鎮平方言的關系,能增加我們對鎮平方言的認識。 鎮平方言中有許多詞語的由來一方面受到人口遷移的影響,另一方面與豫西南地區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下面我們將從人口遷移、地方歷史、地理環境、地方習俗、文化習俗以及文化心態等幾個方面來分析鎮平方言詞匯。[2] (一)人口遷移對鎮平方言的影響 元朝末年,元朝政府實行殘暴統治,再加上這時黃河淮河泛濫不斷,饑荒頻發,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元朝政府實行血腥鎮壓,使得廣大中原人跡罕至。而山西地區沒有受到戰亂的禍害,一片繁榮的景象。明初為了鞏固政權和發展經濟,先后八次組織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而河南鎮平就是一個重要的遷入地,這在民國初年編修的《洪洞縣志》里面有記載“明洪武、永樂間,屢移山西民于北平、山東、河南等地,樹下為集合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3]在現有的鎮平方言中還保存有大量的山西方言特色。如,李小平關于山西臨縣方言中“打”字的分析,普通話中說“雞蛋打了”,“打粥”,“打柴”,在山西臨縣話中則分別說成是“雞蛋搗爛哩”,“舀粥”,“砍柴”。[4]臨縣中的這些說法在鎮平方言中也有出現,可能就是大遷移時帶來的。還有鎮平方言中還存在一些普通話中“打”字沒有的意項,如牲畜交配在鎮平方言中稱作“打圈”等等,這些用法在山西方言中也有出現。 (二)地方歷史對鎮平方言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方言是在歷史上就形成的,要了解一個地區的一些方言詞匯,就要從它的歷史文化角度去分析。 鎮平名字的由來,是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鎮平在西漢的時候為涅陽縣和涅陽侯邑,后來在歷史上幾次改名,在隋開皇元年(581年),改涅陽為可陽。[5]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始置鎮平縣,是金朝統治者為了顯示鎮壓平定境內的信心和決心而起的名字。[6] 其實鎮平方言中許多詞語都與地方歷史文化有,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考證這些方言,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這些詞匯的理解。 (三)地理環境對鎮平方言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對其范圍內的方言詞匯也是有著很大制約作用的,一個地區的環境決定這個地區方言的使用類型及其頻率。 鎮平地處南陽盆地之中,地勢低平,沒有特別大的山,對于一些高度不超過100米的“山”都稱作“小土坡”或者“山個鱗”。不像大山特別多的黃土高原,對于山的大小有各種不同的稱謂,如“山崖”、“山溝”、“山腰”、“山峰”等等。盆地的地形也決定了這個地方缺少大江、大河,在鎮平方言中也就沒有沿海地區像“海灘”、“海神”、“三角洲”這些詞匯。以上關于山的、海的詞匯即使在鎮平方言中出現人們使用的頻率也不會太大。 [7] 曹煒.現代漢語詞匯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